Wednesday, November 23, 2016

怎樣才可以凡事謝恩?

人生探索欄 怎樣才可以凡事謝恩? 周達恆     

今年感恩節已成歷史, 但不少家庭為感恩節預備的豐富食物, 數天才可以全部解決.  年輕時認識有些長輩拒絕吃隔宿之糧, 妻子捨不得浪費, 常要獨自吃一週或以上才把餘糧吃完, 到第三或第四天, 恐怕已很難用感恩的心享用了.  相信讀者對他們會表同情, 可是難免想到這雞毛蒜皮的事已不易克勝, 文題豈非有無理取鬧的味道嗎?  基督徒讀者大多數知道文題下半的要求並非筆者異想天開或故作驚人語, 乃是引用聖經的話語, 但仍很可能會使人在心中對文題存疑.

中國被視為禮義之邦是大家不會有異議的.  為了禮貌, 我們在難以謝恩的情況下仍因為要保持風度而說客氣的話.  但即使修養最好的人, 無論多懂得隱藏自己的情感, 壓抑自己的情緒, 不讓別人看出自己心中的不悅, 仍難以符合文題第六個字的要求.  因為即使靠多年鍛鍊具有深藏不露的本領, 表面上看來是逆來順受或處之泰然 (不提被認為是虛偽的那些仍以笑臉迎人者), 但聖經這句話所提到的謝恩對象, 卻不是沒法窺視我們內心世界的凡人, 乃是凡事都看透我們心靈一切隱秘的創造主.  我們若視這要求是強人所難, 大概也不能說是太過份吧.  何況俗語說,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 不抱怨已經比懷恨在心強得多了, 而且人的罪性在魔鬼推波助瀾下, 在自己心境不好時, 豈不是常要胡亂找發洩的對象嗎?  更確切的說, 創造主不正是凡夫俗子最常用來怪責的目標嗎?  怎可能謝恩呢?

聖經教導我們凡事謝恩絕非天父先下手為強的高招, 用以堵住我們的口.  當我們認識祂是何等愛我們之後, 這想法便完全站不住腳.  創造我們的主既沒有虐待狂, 更絕不喜悅看見我們受苦, 但為了我們的好處, 祂卻容讓我們經歷苦難, 也與我們一起去經驗一切的苦難.  就是讓我們受到因犯罪而應得的刑罰時也沒有丟棄我們, 用意是使我們知所警惕, 但更多情況是讓我們在困苦中有一個更倚靠祂的意願.  套用患難見真情的觀察, 一個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人若醒悟天父的膀臂有莫大的能力, 祂是在曠野開道路, 沙漠開江河的上帝, 而且當洪水泛濫, 一切都被淹沒時, 祂仍然坐著為王.  我們信靠祂的心便不會動搖.  又當我們知道祂所愛的, 祂必管教之後, 我們怎能不感恩呢?  而更值得我們感恩的是:  在我們最感覺不到祂的愛及祂的同在時, 也正是祂把我們抱在祂懷中保護我們, 引導相信祂的人的時刻.  患難除了可以見真情, 更是磨練品格的不二方法.  這也許是為甚麼祂沒有為信靠祂的人除掉一切的困境與悲傷的原因之一.  離開了祂我們不能作甚麼, 但住在祂愛中卻凡事都能作, 也凡事都可以感謝祂的大恩. 

                                                                     見報日期: 2016/11/25

Wednesday, November 16, 2016

受恩與施恩

人生探索欄 受恩與施恩             周達恆    

不知道在潛意識中我們受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影響有多大:  施恩莫望報, 望報莫施恩.  雖然施恩望得到報答的人, 容易落在市恩的陷阱中, 可是一般的望報, 只要不過份, 例如只是希望別人衷心地說一句謝謝, 或送一張謝卡, 甚至是用電腦發一個多謝, 與市恩的距離是極大的.  對這區分有清楚認識的人, 不應該受這句話影響自己不施恩.  在這個聖誕節即將來臨的日子, 商人早已在提醒我們買聖誕禮物, 而許多慈善機構也倚賴年終這數週, 盼望大家在買禮物時不忘記那些有生活困難的人.  我相信不少讀者們也善用節期教導小輩顧念環境不如自己者的需要, 因為施比受更有福雖是聖經教訓, 卻沒有被天父上帝規定只是給予基督徒的一種特權.  這從美國不少慈善機構即使源於基督教影響成立, 卻步許多著名學府後塵, 早沒有基督教氣味可見.  若要說基督徒在這方面佔便宜, 也只是由於我們既領受了天父所賜給信靠祂的人最寶貴的禮物 (耶穌基督祂自己), 對身外物才會有與眾不同的看法.

上段提到的名言是從施恩的角度看, 若從受恩的觀點看, 我國文化對一個受恩者若沒有任何報恩意圖, 卻有很大意見.  驟眼看來這兩個態度好像有點矛盾, 但由於大家都不認為受人恩惠是理所當然的事, 受恩不思報被鄙視也可說是十分合理的.  可是最大的困難是不少真正重大的恩情往往是受恩者不可能報的.  也許是為了自我保護, 既然明知沒有可能報答, 為了逃避還不起或還不清這個債, 乾脆把它忘得一乾二淨, 免得心裡經常不安.  可惜這處理辦法竟然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大的負面效果.  其中兩種較明顯的效果是被知情者瞧不起, 這些知情者大多數不是施恩者, 甚至不包括施恩者, 而這情況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往往是當事人不易察覺, 卻可能有極大的影響, 因為他們的態度可能使忘恩者失去更多的朋友.  另一方面, 這種人自己成為向他人施恩的機率必然大降, 除了因此讓自己失去了助人之樂, 更使自己陷於孤獨的生活中.

一個健康的施恩與受恩態度是施恩者幫助受恩者以成為施恩者作回報.  這個觀念是數十年前一位向我施恩的長輩教導我的.  他已經回天家, 但他教導我的功課我仍在不斷實踐, 也在此向讀者介紹.  其實我相信不少讀者早已在身體力行, 也有些讀者抱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理念, 常常找機會暗中幫助他人, 但我在今年感恩節即將臨到的日子, 仍要不避叫人覺得太婆婆媽媽之嫌, 在此再與讀者互勉.  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向我們施最大, 最不可能報恩於萬一的天父上帝, 常存感恩的心, 並且靠祂賜的恩典及智慧, 多注意有需要的人, 盡量成為暗中的施恩者.

                                                                      見報日期:  2016/11/18

Thursday, November 10, 2016

受恩莫忘感恩

人生探索欄 受恩莫忘感恩              周達恆

也許有人認為自己從未受過別人的恩惠, 但忘恩的人實在不可能沒有.  這樣說若不引起任何讀者提出抗議 (包括在心中的不服氣), 我敢斷言同樣沒有可能.  雖然在這種事上推己及人是很愚昧的事, 但我仍要不避招惹嘲諷地說, 我在認識自己在創造主眼中是不折不扣的罪人後, 就算再把時間拉得更近, 以被按立牧職之後作分水嶺, 雖然既明白也盡力實踐不應忘恩且該感恩, 仍會在想起一些事, 甚至包括更近期的一些入與事, 卻不得不承認仍會有忘恩的事, 而忘記向天父上帝感恩更比忘記謝謝別人多很多.  理由也許是具有被稱為禮義之邦的文化背景, 對別人的恩惠言謝是近乎自然反應, 當然有多大的誠意也許可被質疑, 但人 (更確切地說是心) 可以不到, 禮不可缺卻是我們文化的產品.  可惜向造物主謝恩不在我們文化範疇內, 沒有這種自然反應不足為奇, 何況我們對天父的大恩也習慣忽略, 更不要說是天天的許多數不盡的恩典了!

中國文化對忘恩的反感是與被同時提及的另一個觀念結上了近乎不可分割的關係.  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我是指負義.  一般人對負義的不滿大概比鄙視忘恩更大.  雖然忘恩本身就是負義的一種表現, 可是當一個人被視為忘恩負義時, 很可能指一個人在忘恩之外所牽連的另一個或另一些層面, 例如那人該說的話沒有說, 或對該作的事裹足不前, 因此令曾施恩給他的人蒙受更大及更不公平的傷害.  這是由於怕惹不幸是我們文化的一部份, 而這種恐懼感, 或者被認為是怕死的“本能”, 在有些情況下會使人不敢說該說的話, 作該作的事.  就如聖經說:“為義人死是少有的, 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  可是我們若因此認為這說明貪生怕死是跨文化的, 以此自我安慰, 乃是不願面對現實的鴕鳥政策而已.  

我想不少讀者會記得上段引用的經文接續有更重要的一句話:“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死, 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沒有任何人間的愛及犧牲可以與這個大愛相比, 更不要說超過了.  這大概是為甚麼歷代以來, 直到現今, 甚至可以斷言將存留至世界末日, 為了對耶穌基督這犧牲的愛, 甘願殉道, 堅拒以放棄信仰苟且偷生的人, 比向惡勢力低頭者多千萬倍, 而且這些殉教者並不會以惡言或怨懟的態度對待把他們處死的人, 反而為他們禱告, 祈求天父上帝的赦免及拯救這些劊子手, 因為在他們心中有上帝的靈賜他們平安與喜樂, 是不能用任何其他理由解釋的, 他們以滿心的感恩迎接肉身的死亡, 故此雖然在人類歷史中寂寂無聞, 他們的死卻絕非輕於鴻毛, 反倒由於他們所存的感恩, 使他們的死重於泰山, 甚至重逾泰山.

                                                                       見報日期: 2016/11/11

Wednesday, November 2, 2016

恩與義

人生探索欄 恩與義                             周達恆     
加拿大的感恩節通常比美國感恩節早六個半星期, 故此今天差不多是這兩個國家的感恩節中間的日子.  本月要以這個重要的感恩觀念跟讀者再作探討.  說再探討是由於每年都在就這些日子有相關的文字, 在文末的部落格上已刊出數篇, 以前二十多年所寫的相關題目, 加起來很可能接近半百, 我的存檔工作很差勁, 也記不清已寫過的題目及內容, 可是這課題本身極大, 若能收集有史以來曾被前人及今人寫過的文章, 不難成為一個獨立的小圖書館, 但若認為這假想的圖書館已包括一切與這課題相關又值得寫成文字的資料, 恐怕仍與實情相去甚遠, 因為文題這兩個觀念, 任何一個都不是可以靠最偉大的作家及思想家們的生花妙筆表達無遺的, 更不必說本欄這些粗淺文字了.  我不避冒昧每年耗用本欄篇幅去不停探討, 是本著拋磚引玉及刺激讀者多思考的基本動機.  懇請有識之士不吝賜教.

既然說恩及義這兩個觀念都是浩瀚無邊的, 為甚麼仍要合併為一個文題呢?  理由是這兩個常被相提並論的觀念, 既相輔相成, 也可以說是相克相生.  本欄近來對義的觀念較多提及, 雖難逃掛一漏萬的缺點, 但本文只就這字與恩的關係稍作探討, 不以探討義的本質為重點.  由於恩情常引起不少人因而偏私, 失去了秉公行義的精神, 本文要更加強調這兩者之間不應, 也不必被分割, 因為按創造主的榜樣, 我們既必不放棄魚, 也不用失去熊掌.  更重要的理念是從正確角度看, 這兩個觀念共存的價值十分大.

創造主賜給我們可以返回祂懷抱的大恩正好說明不放棄義的恩才有最高價值.  倘若天父像一些 (也許該說絕大部份) 人間的父親, 為了保持父親與兒女關係 (更常見的是對女兒偏私比對兒子大及多), 在一些家規被逾越時採取睜一眼閉一眼的措施, 基督教就沒有成立的必要, 連猶太教的聖殿及祭禮也可以取消, 或更乾脆地說不必有, 而其他人數及歷史久的宗教, 因為求赦罪所倚靠的方法不一樣, 其存在價值待讀者各自判斷, 但下文也許可供非基督徒讀者參考.

對良心喪盡的人, 罪的可怕只在於因所作的事違法而可能受到刑罰.  他們不會認為有贖罪與求赦罪的必要, 反而會強詞奪理地認為法律不公平, 或執法者偏私, 又或是司法制度不健存.  可幸對絕大多數人, 良心仍未完全失去功能, 仍會尋求赦罪或以善行求減輕應受的處分.  可是這些心態都有極大缺憾, 乃是並沒有求治本.  創造主透過獨生愛子為人贖罪才真正是治本.  天父上帝因而可以賜給認罪悔改, 願意歸回祂懷抱的人新的生命, 有從祂而來的能力抵抗罪的引誘, 因為是恩義並重而澈底解決罪行與罪根的問題. 

                                                                         見報日期: 201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