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8, 2020

语言、文化、信仰 (上) / 語言、文化、信仰 (上)

本敵繁體字版在簡體字版下方刊出 人生探索栏 语言、文化、信仰 (上) 周达恒 文题三个词都包含庞大的领域,似乎不应放在一起探讨,可是本栏目的之一是希望引起读者多思考一些最常见的观念及事物,免不了偶尔用这类课题,希望引起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仍然愿意稍为放慢脚步,检讨自己的人生目标。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不可或缺的工具,我对手语认识极之有限,文字也限于中文及英文,可幸从学会西班牙语的朋友中,知道这列为第四种最多人说的语言,由于比较简单,大概一年可以学会基本与人沟通的口语能力。从一些母语是西班牙语的朋友身上,也体会他们的一般人生态度比较随意,不太重视寻根究底。我对印度语近乎完全不了解,因为与我最深交的印度朋友虽然因家族庞大,仍有与一些家人要用印度语交谈,可惜在他搬往另一个州之前,没有向他请教印度文化的精神,只是从他的为人处事,可稍为观察他的人生态度与中国文化比较接近。从人数看,印度语及西班牙语合共不及华语或英语的人数,故此单用这两个语言去说语言和文化有难以分离的关系,应该不能说是以偏盖全,因为以中文及英文沟通的总人数再加上西班牙语的人数,已经大约是全球人口之半。 曾有持无神论的人类学者,为了要证明敬拜的行为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致力于寻觅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约在一百年前认为在新几内亚一个民族中找到证据。其实即或真找到,又怎能以偏概全呢?可是,最后仍然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为了学当地的语言,在当地居住多年,并没有发现他们有敬拜的活动、建筑物或地点,所以认为终于找到,后来发现这部落的信仰是一年只有一次,由全体成年男子在半夜去一个十分隐秘却非年年固定的地方,向他们所信奉的对象献祭求福。 读者若有人认为文题可以把信仰归纳在文化之内,不必赋予和文化同等的地位,恐怕是在重犯百年前那个人类学者及与他有同样想法者的覆辙。在我国文化中,虽然把一些节期或活动以文化方式被合并,甚至让人有不知不觉便随俗实践的态度,可是善讨人民欢心的政客(甚至被升格至近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者),即使极希望唯我独尊,仍然不能真正在绝大多数人心中,取代了人民敬拜的需要。文题的信仰是指经得起下术考验:被人口中跨地域与种族对并非被神化的对象的敬拜,并且所教导的内容也跨越时空地被遵守。另一个应该被重视的条件是因为其经典具有无上权威,被翻译成为全球人口绝大多数人的语言,并且不躲在只有原著文字才有权威的幌子之后。这些条件都是客观及该有的,也是只有真正的造物主才可以提供的。在十一月份,继续与读者在本栏探讨。 见报日期:2020/10/30 人生探索欄 語言、文化、信仰 (上) 周達恆 文題三個詞都包含龐大的領域,似乎不應放在一起探討,可是本欄目的之一是希望引起讀者多思考一些最常見的觀念及事物,免不了偶爾用這類課題,希望引起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仍然願意稍為放慢腳步,檢討自己的人生目標。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不可或缺的工具,我對手語認識極之有限,文字也限於中文及英文,可幸從學會西班牙語的朋友中,知道這列為第四種最多人說的語言,由於比較簡單,大概一年可以學會基本與人溝通的口語能力。從一些母語是西班牙語的朋友身上,也體會他們的一般人生態度比較隨意,不太重視尋根究底。我對印度語近乎完全不了解,因為與我最深交的印度朋友雖然因家族龐大,仍有與一些家人要用印度語交談,可惜在他搬往另一個州之前,沒有向他請教印度文化的精神,只是從他的為人處事,可稍為觀察他的人生態度與中國文化比較接近。從人數看,印度語及西班牙語合共不及華語或英語的人數,故此單用這兩個語言去說語言和文化有難以分離的關係,應該不能說是以偏蓋全,因為以中文及英文溝通的總人數再加上西班牙語的人數,已經大約是全球人口之半。 曾有持無神論的人類學者,為了要證明敬拜的行為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需要,致力於尋覓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約在一百年前認為在新幾內亞一個民族中找到證據。其實即或真找到,又怎能以偏概全呢?可是,最後仍然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他為了學當地的語言,在當地居住多年,並沒有發現他們有敬拜的活動、建築物或地點,所以認為終於找到,後來發現這部落的信仰是一年只有一次,由全體成年男子在半夜去一個十分隱秘卻非年年固定的地方,向他們所信奉的對象獻祭求福。 讀者若有人認為文題可以把信仰歸納在文化之內,不必賦予和文化同等的地位,恐怕是在重犯百年前那個人類學者及與他有同樣想法者的覆轍。在我國文化中,雖然把一些節期或活動以文化方式被合併,甚至讓人有不知不覺便隨俗實踐的態度,可是善討人民歡心的政客(甚至被昇格至近乎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者),即使極希望唯我獨尊,仍然不能真正在絕大多數人心中,取代了人民敬拜的需要。文題的信仰是指經得起下術考驗:被人口中跨地域與種族對並非被神化的對象的敬拜,並且所教導的內容也跨越時空地被遵守。另一個應該被重視的條件是因為其經典具有無上權威,被翻譯成為全球人口絕大多數人的語言,並且不躲在只有原著文字才有權威的幌子之後。這些條件都是客觀及該有的,也是只有真正的造物主才可以提供的。在十一月份,繼續與讀者在本欄探討。 見報日期:2020/10/30

Wednesday, October 21, 2020

知足与竞争 //. 知足與競爭

本文繁體字版在簡體字版下方刊出 人生探索栏 知足与竞争 周达恒 也许在大多数人观念中,文题两个观念是不相容的。但使命感与竞争真是绝不相容吗?也许这样说会让读者困惑更大,因为把知足与使命感划上等号岂非更奇怪吗?但我并非说使命感必然会带来知足,而知足却要有相当确定的目标才可以判断是否已经达到,因此一个合理的使命应该有可以界定是否已达到目标的尺度或方法。否则过犹不及的说法怎能成立呢?可见帮助我们能达到知足的其中一个方法是俱有明确的使命,并且因为承认庄子说:「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观察,拒绝订立或接受无涯的目标。 从另一角度看,竞争有良性与恶性之分。为防止自己躲在「知足」的挡箭牌后成为懒散或不努力精益求精,竞争是一个可以被接纳的自我驱策方法,并且竞争对象不必是与天斗或与人斗,乃是自励。其实我们与别人竞争是没有很大意义的,因为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在某些方面,我们若拥有与生俱来的能力甚至所谓本能,例如有些人有学语言的「恩赐」,像我认识的一位加拿大同僚,不单是同一大类的语言可以流利地说七、八种,包括普通话及英语以外另一种我忘记是属于那一个语言主要家族的语系之方言,真是有学习语言的「天份」。因为在同一语言家族精通数个方言并不太困难,甚至常见,就如读者中精通中国主要方言如:普通话,上海话,潮州话,台山话、粤语、客家话等方言中不下三至四种的人大概不少,可是能用三个或以上的语言家族其中的方言与当地人沟通,却绝不容小觑,是真正拥有语言恩赐。可是并非拥有这恩赐者都可以流利地用那些经常接触的语言,能听不能说是不罕见的现象,因为有些人虽然有语言恩赐却没有自发的动力,或躲在知足的借口背后,以听得懂为满足,白白浪费自己这个天赋的恩赐。 使命感虽然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恶性竞争,但也要有定期的检讨及愿意听善意提供客观意见者的态度及风度。虽然在这范畴里,有些情况是很难有客观标准,例如量与质应该是同样重要或是当有怎样的比例呢?当我们愿意积极去搜集客观,甚至包括一些主观意见时,是否会犯在问问题时,很有技巧地在引导别人只说恭维的话呢?若是先设定一些收集资料的先决条件,是否容易只得到正面回应呢?反之,若是在找理由放弃某个目标时,如何防止在问题的设计及搜集资料方面,不采取引导回答者提供自己所盼望得到的答案呢?这些考虑也许是受到我在大学念的本科是社会学的影响,被视为过份理性主义,忘记知足的主观成分很大,但本栏长期读者也许会有人为我辩护,我这样说也只是盼望引起大家对与文题有关的层面,多作考量。 见报日期:2020/10/23 人生探索欄 知足與競爭 周達恆 也許在大多數人觀念中,文題兩個觀念是不相容的。但使命感與競爭真是絕不相容嗎?也許這樣說會讓讀者困惑更大,因為把知足與使命感劃上等號豈非更奇怪嗎?但我並非說使命感必然會帶來知足,而知足卻要有相當確定的目標才可以判斷是否已經達到,因此一個合理的使命應該有可以界定是否已達到目標的尺度或方法。否則過猶不及的說法怎能成立呢?可見幫助我們能達到知足的其中一個方法是俱有明確的使命,並且因爲承認莊子說:「人生有涯而知無涯」的觀察,拒絕訂立或接受無涯的目標。 從另一角度看,競爭有良性與惡性之分。為防止自己躲在「知足」的擋箭牌後成為懶散或不努力精益求精,競爭是一個可以被接納的自我驅策方法,並且競爭對象不必是與天鬥或與人鬥,乃是自勵。其實我們與別人競爭是沒有很大意義的,因為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在某些方面,我們若擁有與生俱來的能力甚至所謂本能,例如有些人有學語言的「恩賜」,像我認識的一位加拿大同僚,不單是同一大類的語言可以流利地說七、八種,包括普通話及英語以外另一種我忘記是屬於那一個語言主要家族的語系之方言,真是有學習語言的「天份」。因為在同一語言家族精通數個方言並不太困難,甚至常見,就如讀者中精通中國主要方言如:普通話,上海話,潮州話,台山話、粵語、客家話等方言中不下三至四種的人大概不少,可是能用三個或以上的語言家族其中的方言與當地人溝通,卻絕不容小覷,是真正擁有語言恩賜。可是並非擁有這恩賜者都可以流利地用那些經常接觸的語言,能聽不能說是不罕見的現象,因為有些人雖然有語言恩賜卻沒有自發的動力,或躲在知足的藉口背後,以聽得懂為滿足,白白浪費自己這個天賦的恩賜。 使命感雖然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惡性競爭,但也要有定期的檢討及願意聽善意提供客觀意見者的態度及風度。雖然在這範疇裏,有些情況是很難有客觀標準,例如量與質應該是同樣重要或是當有怎樣的比例呢?當我們願意積極去搜集客觀,甚至包括一些主觀意見時,是否會犯在問問題時,很有技巧地在引導別人只說恭維的話呢?若是先設定一些收集資料的先決條件,是否容易只得到正面回應呢?反之,若是在找理由放棄某個目標時,如何防止在問題的設計及搜集資料方面,不採取引導回答者提供自己所盼望得到的答案呢?這些考慮也許是受到我在大學念的本科是社會學的影響,被視為過份理性主義,忘記知足的主觀成分很大,但本欄長期讀者也許會有人為我辯護,我這樣說也只是盼望引起大家對與文題有關的層面,多作考量。 見報日期:2020/10/23

Wednesday, October 14, 2020

乐业与知足 //樂業與知足

本文繁體字版在簡體字版下方刊出 人生探索栏 乐业与知足 周达恒 上周提到本周及下周继续些商未了的探讨,这文题大概是读者不会猜到的。文题这两个观念虽然没有必然关系,却因为知足常乐是大家都知道,也很可能十分同意,并曾经用来勉励他人的观念,却不一定会把这两个观念合拼在一起去考虑。知足者固然不一定真正乐业,而乐业者也不必因自己为知足所界定的目标已达到而停止求上进。引起我用这题目是有感于我比较熟识的加拿大朋友和因工作或其他场合下有较多机会交往的人,所给我的感觉。若没有科技带来普世性的竞争,这心态可说无可厚非。从为了工作不时要去欧洲与同业伙伴交往,及与在欧洲寄居的朋友保持联系的人之描述,并想到安大略省东邻以法语为主的文化,使我更了解他们的心态。可是明白,甚至认为他们的态度不应被概括地视为躲懒,并不表示我赞同他们的人生观。 也许读者中会有人认为我的这态度是基于我是一个「工作狂」,因为一个七十多岁的人仍然每周写没有稿费及任何金钱收益的文字,网上的点击数目也是微不足道,而且完全没有意图把历年所写的二百多万字,选一些去修订,给我认识超过半世纪的出版界朋友刊印成书或者是自费出版,简直是个呆子。我只能说,若上帝间中用本栏帮助一些读者,我已经是无尽地感恩,何况近十年(也许是十多年)来,有学兄义务为我修订文字及不时提供意见呢?我也因为要查考一些资料而自己得益,若不感恩,才是该骂呢! 文题首词也许因为第二个字而被视为铜臭味太大,但乐业不必与收入挂勾。例如一些名画或书法,在拍卖时以巨额成交,但得益人并不是数百年前留下这些被视为文化遗产的画家或书法家的后人。被大多数人心底欣赏的传统志节:「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不一定是知足的产品。再者,怎样才可以算为事业呢?又或者敬业的这个业字是指什么呢?例如本栏不能被视为我的事业,甚至副业。有些被公认为对某些层面曾作杰出贡献者,可能会视这些被别人称赞的成果是个人兴趣的产品,甚至是副产品,在他们自己的评论中,不能被视为「业」。例如有些家庭主妇为了个人兴趣而纺织的物品,市上绝对买不到,被称为细工出精品也当之无愧,虽然不会被视为「业」,却为自己及受惠者带来比知足更上一层楼的满足感,这种心态,很难让满眼只看重金钱者真正领悟,而文题的两个观念虽然没有必然关系,却常有相互影响或互补的情况。甚盼读者中有同感者,在本栏网页上发表高见或介绍网上相关文章,让大家得益。本文若收到这个抛砖引玉的果效,便没有浪费读者阅读及思考的时间。请容我在此先致衷心的谢意。 见报日期:2020/10/16 人生探索欄 樂業與知足 周達恆 上週提到本週及下週繼續些商未了的探討,這文題大概是讀者不會猜到的。文題這兩個觀念雖然沒有必然關係,卻因為知足常樂是大家都知道,也很可能十分同意,並曾經用來勉勵他人的觀念,卻不一定會把這兩個觀念合拼在一起去考慮。知足者固然不一定真正樂業,而樂業者也不必因自己為知足所界定的目標已達到而停止求上進。引起我用這題目是有感於我比較熟識的加拿大朋友和因工作或其他場合下有較多機會交往的人,所給我的感覺。若沒有科技帶來普世性的競爭,這心態可說無可厚非。從為了工作不時要去歐洲與同業伙伴交往,及與在歐洲寄居的朋友保持聯繫的人之描述,並想到安大略省東鄰以法語為主的文化,使我更了解他們的心態。可是明白,甚至認為他們的態度不應被概括地視為躲懶,並不表示我贊同他們的人生觀。 也許讀者中會有人認為我的這態度是基於我是一個「工作狂」,因為一個七十多歲的人仍然每週寫沒有稿費及任何金錢收益的文字,網上的點擊數目也是微不足道,而且完全沒有意圖把歷年所寫的二百多萬字,選一些去修訂,給我認識超過半世紀的出版界朋友刊印成書或者是自費出版,簡直是個呆子。我只能說,若上帝間中用本欄幫助一些讀者,我已經是無盡地感恩,何況近十年(也許是十多年)來,有學兄義務為我修訂文字及不時提供意見呢?我也因為要查考一些資料而自己得益,若不感恩,才是該罵呢! 文題首詞也許因爲第二個字而被視為銅臭味太大,但樂業不必與收入掛勾。例如一些名畫或書法,在拍賣時以巨額成交,但得益人並不是數百年前留下這些被視為文化遺產的畫家或書法家的後人。被大多數人心底欣賞的傳統志節:「不為五斗米折腰」卻不一定是知足的產品。再者,怎樣才可以算為事業呢?又或者敬業的這個業字是指甚麼呢?例如本欄不能被視為我的事業,甚至副業。有些被公認為對某些層面曾作傑出貢獻者,可能會視這些被別人稱讚的成果是個人興趣的產品,甚至是副產品,在他們自己的評論中,不能被視為「業」。例如有些家庭主婦為了個人興趣而紡織的物品,市上絕對買不到,被稱為細工出精品也當之無愧,雖然不會被視為「業」,卻為自己及受惠者帶來比知足更上一層樓的滿足感,這種心態,很難讓滿眼只看重金錢者真正領悟,而文題的兩個觀念雖然沒有必然關係,卻常有相互影響或互補的情況。甚盼讀者中有同感者,在本欄網頁上發表高見或介紹網上相關文章,讓大家得益。本文若收到這個拋磚引玉的果效,便沒有浪費讀者閱讀及思考的時間。請容我在此先致衷心的謝意。 見報日期:2020/10/16

Wednesday, October 7, 2020

加拿大感恩节 // 加拿大感恩節

本文繁體字版在簡體字版下方刊出 人生探索栏 加拿大感恩节 周达恒 下周一是加拿大感恩节。由于比美国的感恩节早六周半,没有美国感恩节次天的黑色星期五,因此商业气味远比美国轻,委实是值得加拿大读者庆幸的事。可惜近数十年来,加拿大的世俗化步伐比美国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正值得感恩的项目恐怕用寥寥可数来形容也不会引起基督徒读者太多及太强烈的抗议。回想三十多年前从加拿大以产石油著称的省份,非刻意作长久居留地搬到美国科州一个大学城,竟然退休后也只是搬往东北约二十哩的更小城市,近年来暑假在西雅图大女儿家,驾车去温哥华并不难,却也数年没有去,今年连西雅图也去不了,可见人的脚步都是创造主所定。 四十七年前由于健康原因及先父退休后想离开香港,要我选择是否与妻子及当时只有两个女儿,移民往美国或加拿大。我因为六十年代末期在美国读书时,对当时嬉皮士的行为有极大反感,故此选择移居加拿大。是否因为先父母在多伦多的朋友比较多,所以没有选择去温哥华,已经印象模糊,不敢肯定。移民至多伦多四年半后应卡加里一间新成立的华人教会之邀请,与妻子、两个女儿及在多伦多出生的儿子移居该地。九年多之后往科州大石市与当地基督徒成立教会。先父、母回天家后,我帮助所属教派的华人事工联络在美国及加拿大的教会,再有机会在加拿大数个有我们教派的地方定期访问,退休后应多伦多一间教会邀请,约有两年多定期探望教会,让我有机会更多了解同胞在加拿大的生活。到现在我仍是加拿大公民,也与许多教会兄姊保持联络,对英语区的三个最大城市仍有认识,网上读者也有不少,甚盼他们在这些日子都存着感恩的心。 加拿大有感恩节其实还在美国之先,可是从联邦政府把日期固定的角度去看,反而落在美国之后。这也许是值得加拿大人反思的一件事。从我有限及也许主观性很强的角度去看,美国人的国家意识比加拿大人重。回想我从1973至1977在多伦多一间教科书出版社学习出版需要注意的各项目,与二十多位在出版社一起工作的员工交往的日子,又因职责需要,常常去与出版社有交往的一些行业所在的地方,讨论与业务有关的事情,接触面比较一般工作困在办公室宽广,也因此对一般加拿大人的某些心态也许比其他侨居当地的日子比我长的同胞稍为深入,当然也会带更浓厚的主观成分。他们的人生态度比美国人轻松,也可说是缺乏进取心。对假期,特别是夏天的年假,采取的态度与美国人比较,近于背道而驰。优劣如何决定也因对人生基本态度之差异而难下定论。下两周将继续稍作采讨。请容我向加拿大读者恭贺感恩节充满感恩的心。 见报日期:2020/10/9 人生探索欄 加拿大感恩節 周達恆 下週一是加拿大感恩節。由於比美國的感恩節早六週半,沒有美國感恩節次天的黑色星期五,因此商業氣味遠比美國輕,委實是值得加拿大讀者慶幸的事。可惜近數十年來,加拿大的世俗化步伐比美國只有過之而無不及,真正值得感恩的項目恐怕用寥寥可數來形容也不會引起基督徒讀者太多及太強烈的抗議。回想三十多年前從加拿大以產 石油著稱的省份,非刻意作長久居留地搬到美國科州一個大學城,竟然退休後也只是搬往東北約二十哩的更小城市,近年來暑假在西雅圖大女兒家,駕車去溫哥華並不難,卻也數年沒有去,今年連西雅圖也去不了,可見人的腳步都是創造主所定。 四十七年前由於健康原因及先父退休後想離開香港,要我選擇是否與妻子及當時只有兩個女兒,移民往美國或加拿大。我因為六十年代末期在美國讀書時,對當時嬉皮士的行為有極大反感,故此選擇移居加拿大。是否因為先父母在多倫多的朋友比較多,所以沒有選擇去溫哥華,已經印象模糊,不敢肯定。移民至多倫多四年半後應卡加里一間新成立的華人教會之邀請,與妻子、兩個女兒及在多倫多出生的兒子移居該地。九年多之後往科州大石市與當地基督徒成立教會。先父、母回天家後,我幫助所屬教派的華人事工聯絡在美國及加拿大的教會,再有機會在加拿大數個有我們教派的地方定期訪問,退休後應多倫多一間教會邀請,約有兩年多定期探望教會,讓我有機會更多了解同胞在加拿大的生活。到現在我仍是加拿大公民,也與許多教會兄姊保持聯絡,對英語區的三個最大城市仍有認識,網上讀者也有不少,甚盼他們在這些日子都存着感恩的心。 加拿大有感恩節其實還在美國之先,可是從聯邦政府把日期固定的角度去看,反而落在美國之後。這也許是值得加拿大人反思的一件事。從我有限及也許主觀性很強的角度去看,美國人的國家意識比加拿大人重。回想我從1973至1977在多倫多一間教科書出版社學習出版需要注意的各項目,與二十多位在出版社一起工作的員工交往的日子,又因職責需要,常常去與出版社有交往的一些行業所在的地方,討論與業務有關的事情,接觸面比較一般工作困在辦公室寬廣,也因此對一般加拿大人的某些心態也許比其他僑居當地的日子比我長的同胞稍為深入,當然也會帶更濃厚的主觀成分。他們的人生態度比美國人輕鬆,也可說是缺乏進取心。對假期,特別是夏天的年假,採取的態度與美國人比較,近於背道而馳。優劣如何決定也因對人生基本態度之差異而難下定論。下兩週將繼續稍作採討。請容我向加拿大讀者恭賀感恩節充滿感恩的心。 見報日期:20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