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 2019

国不离家? // 國不離家?




人生探索栏                                                    国不离家?                                                          周达恒


                昨天是美国的国庆, 本周一是加拿大的国庆. 包括在美国读书的日子, 我在这两个国家生活, 合共已接近半个世纪, 虽然仍持加拿大护照, 拿美国居留卡也逾三十年, 却不敢说对这两个国家有归属感. 在香港从读小学至大学, 因为那时香港仍是英国殖民地, 更难说对香港有真正归属感. 美国及加拿大都有不少各国移民, 而且真正的本土人, 无论是印弟安人或爱斯基摩人, 绝大多数与主流社会脱节, 他们的地位, 更免谈他们的归属感, 恐怕连极左政客及媒体所捧上首位的边缘份子也望尘莫及. 不过从上世纪末叶开始, 美国文化的家庭观加速瓦解, 国家观随着非法移民的大增也备受冲击, 没有公民地位, 甚至是有些非法移民也被允许(也许是被鼓励? ) 投票, 家的观念既然淡薄, 国的观念不再强烈, 岂不是顺理成章, 理所当然的事吗?

                任何社会群体都须要有被认同感, 不然便没有存在价值. 例如上世纪初, 香港及北美的一些宗亲会(其他地区如何因我没有研究不敢妄言) 大行其道, 可是未到本世纪被已经式微. 况且在其全盛时期, 人数众多被视为中国十大姓氏的许多个姓氏也并没有在各地设有会所. 因政治需要而有的各级政府, 也随时代的改变而界线经常被修改, 甚至如大英联邦的日不落大帝国, 也在数十年前已达穷途末路之境, 现今英国谋求脱离欧洲共同市场的前景尚未明朗, 苏俄解体后的余波将会继续带来的变动如何, 更没有人敢断言. 东方社会家族企业的模式是否会被西方大企业的运作模式取代, 也难猜测, 而大家对犹太人自旧约时代被掳, 从但以理书至以斯帖记可以窥见的雄厚经济势力是如何保持的, 恐怕连一知半解也谈不上, 凡此种种都显示家庭是任何社会的基石.

                没有健康家庭的任何国度, 都站不住脚. 我不是历史学家, 可是中国在经历了两次被外族统治的困厄仍保存了独有的文化特色, 看来首功应该是家庭的结构够强, 基本价值观没有被冲淡. 也许以前中美及南美的玛雅(Maya) 文化从历史尺度看是急遽消失, 与他们的家庭观不够结实有一些关系, 但缺乏资料, 难下结论, 只盼读者中若有人研究他们文化为何突然消失, 有多一个探讨的角度. 人口刚超越中国人的印度, 也是另一个值得从这角度去探讨的案例, 况且他们的阶级制度在各国中也是独有的,被视为官方语言的数字也令人难以置信, 真是值得在探讨文题时用来作借镜. 我所认识的印度朋友, 他们对家的重视不亚于我们, 身处国外与外族通婚的比率也许比我们更低, 语言及本身文化的保留之比较也是研究文题的不可缺层面. 对希望本文可以提供答案的读, 请容我致歉.
                                                                                                                                                见报日期: 2019/7/5


人生探索欄                         國不離家?                                  周達恆

        昨天是美國的國慶,  本週一是加拿大的國慶.   包括在美國讀書的日子,  我在這兩個國家生活,  合共已接近半個世紀,  雖然仍持加拿大護照,  拿美國居留卡也逾三十年,  卻不敢說對這兩個國家有歸屬感.   在香港從讀小學至大學,  因為那時香港仍是英國殖民地,  更難說對香港有真正歸屬感.   美國及加拿大都有不少各國移民,  而且真正的本土人,  無論是印弟安人或愛斯基摩人,  絕大多數與主流社會脫節,  他們的地位,  更免談他們的歸屬感,  恐怕連極左政客及媒體所捧上首位的邊緣份子也望塵莫及.   不過從上世紀末葉開始,  美國文化的家庭觀加速瓦解,  國家觀隨著非法移民的大增也備受衝擊,  沒有公民地位,  甚至是有些非法移民也被允許 (也許是被鼓勵?) 投票,  家的觀念既然淡薄,  國的觀念不再強烈,  豈不是順理成章,  理所當然的事嗎?

        任何社會群體都須要有被認同感,  不然便沒有存在價值.   例如上世紀初,  香港及北美的一些宗親會 (其他地區如何因我沒有研究不敢妄言大行其道,  可是未到本世紀被已經式微.   況且在其全盛時期,  人數眾多被視為中國十大姓氏的許多個姓氏也並沒有在各地設有會所.  因政治需要而有的各級政府,  也隨時代的改變而界線經常被修改,  甚至如大英聯邦的日不落大帝國,  也在數十年前已達窮途末路之境現今英國謀求脫離歐洲共同市場的前景尚未明朗,  蘇俄解體後的餘波將會繼續帶來的變動如何,  更沒有人敢斷言.  東方社會家族企業的模式是否會被西方大企業的運作模式取代,  也難猜測,  而大家對猶太人自舊約時代被擄,  從但以理書至以斯帖記可以窺見的雄厚經濟勢力是如何保持的,  恐怕連一知半解也談不上,  凡此種種都顯示家庭是任何社會的基石.

         沒有健康家庭的任何國度,  都站不住腳.   我不是歷史學家,  可是中國在經歷了兩次被外族統治的困厄仍保存了獨有的文化特色,  看來首功應該是家庭的結構夠強,  基本價值觀沒有被沖淡.   也許以前中美及南美的瑪雅 (Maya) 文化從歷史尺度看是急遽消失,  與他們的家庭觀不夠結實有一些關係,  但缺乏資料,  難下結論,  只盼讀者中若有人研究他們文化為何突然消失,  有多一個探討的角度.   人口剛超越中國人的印度,  也是另一個值得從這角度去探討的案例,  況且他們的階級制度在各國中也是獨有的,  被視為官方語言的數字也令人難以置信,  真是值得在探討文題時用來作借鏡.   我所認識的印度朋友,  他們對家的重視不亞於我們,  身處國外與外族通婚的比率也許比我們更低,  語言及本身文化的保留之比較也是研究文題的不可缺層面.   對希望本文可以提供答案的讀者,  請容我致歉.

                                                                          見報日期: 2019/7/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