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6, 2016

受恩與施恩

人生探索欄 受恩與施恩             周達恆    

不知道在潛意識中我們受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影響有多大:  施恩莫望報, 望報莫施恩.  雖然施恩望得到報答的人, 容易落在市恩的陷阱中, 可是一般的望報, 只要不過份, 例如只是希望別人衷心地說一句謝謝, 或送一張謝卡, 甚至是用電腦發一個多謝, 與市恩的距離是極大的.  對這區分有清楚認識的人, 不應該受這句話影響自己不施恩.  在這個聖誕節即將來臨的日子, 商人早已在提醒我們買聖誕禮物, 而許多慈善機構也倚賴年終這數週, 盼望大家在買禮物時不忘記那些有生活困難的人.  我相信不少讀者們也善用節期教導小輩顧念環境不如自己者的需要, 因為施比受更有福雖是聖經教訓, 卻沒有被天父上帝規定只是給予基督徒的一種特權.  這從美國不少慈善機構即使源於基督教影響成立, 卻步許多著名學府後塵, 早沒有基督教氣味可見.  若要說基督徒在這方面佔便宜, 也只是由於我們既領受了天父所賜給信靠祂的人最寶貴的禮物 (耶穌基督祂自己), 對身外物才會有與眾不同的看法.

上段提到的名言是從施恩的角度看, 若從受恩的觀點看, 我國文化對一個受恩者若沒有任何報恩意圖, 卻有很大意見.  驟眼看來這兩個態度好像有點矛盾, 但由於大家都不認為受人恩惠是理所當然的事, 受恩不思報被鄙視也可說是十分合理的.  可是最大的困難是不少真正重大的恩情往往是受恩者不可能報的.  也許是為了自我保護, 既然明知沒有可能報答, 為了逃避還不起或還不清這個債, 乾脆把它忘得一乾二淨, 免得心裡經常不安.  可惜這處理辦法竟然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大的負面效果.  其中兩種較明顯的效果是被知情者瞧不起, 這些知情者大多數不是施恩者, 甚至不包括施恩者, 而這情況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往往是當事人不易察覺, 卻可能有極大的影響, 因為他們的態度可能使忘恩者失去更多的朋友.  另一方面, 這種人自己成為向他人施恩的機率必然大降, 除了因此讓自己失去了助人之樂, 更使自己陷於孤獨的生活中.

一個健康的施恩與受恩態度是施恩者幫助受恩者以成為施恩者作回報.  這個觀念是數十年前一位向我施恩的長輩教導我的.  他已經回天家, 但他教導我的功課我仍在不斷實踐, 也在此向讀者介紹.  其實我相信不少讀者早已在身體力行, 也有些讀者抱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理念, 常常找機會暗中幫助他人, 但我在今年感恩節即將臨到的日子, 仍要不避叫人覺得太婆婆媽媽之嫌, 在此再與讀者互勉.  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向我們施最大, 最不可能報恩於萬一的天父上帝, 常存感恩的心, 並且靠祂賜的恩典及智慧, 多注意有需要的人, 盡量成為暗中的施恩者.

                                                                      見報日期:  2016/11/1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