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9, 2016

自省與立志

人生探索欄 自省與立志                     周達恆   
明天已是除夕, 又是一週最後一天.  在北美生活的讀者也許因忙碌而沒有時間在每週最後一天作回顧, 檢討一週的成敗得失, 但歲末卻是不少人認為, 也習慣要為過去一年作檢討, 並為來年作計劃的日子.  但新年既即將來臨, 請容我先向大家賀年.

溫故知新是大家在上學時常被提醒, 也是在經驗中常體悟的金石良言.  若希望生活不斷改進, 自我省察過往一些處理失當或不足之處, 願意汲取教訓, 以免重蹈覆轍, 是不可或缺的自我紀律.  除了可算是較為負面或被視為亡羊補牢的自省, 也應以積極態度迎向新的一年或一週, 為未來作出計劃.  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必須加上立志, 用恆心達到目標, 才不會在日後徒然自省時多加一些項目.  熟悉聖經的讀者恐怕會以使徒保羅的話提醒我, 因大多數人會認同保羅所說:“立志為善由得我, 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7:18下半節).  其實不要說善, 就是一些不算很了不起的目標 (下週或下年), 我們也常常會感到有心無力.  也許失敗經驗太多, 有些人甚至放棄年終自省及歲首訂立一年新目標, 把“一年之計在於春”丟至腦後, 自我安慰地說, 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失為一個十分現實的生活態度.  不過我相信採取這心態的人, 大概不會是本欄讀者.

當我們認真地自省, 不難發覺最大困難是排除一切主觀, 能夠用絕對客觀的心態審查失敗 (或許是有欠高明) 的決定, 檢討那些因素構成這些失誤, 而且若發現在不少事上常會不期然地犯類似毛病, 遂尋根究底細察是否自己在個性或習慣方面有嚴重缺點.  我們不願意, 更不樂意去面對這些缺點, 最大因素是因為覺得沒有能力去改, 正如上文提到保羅所說的話.  稍後數節的經文有一句也是不少熟讀聖經的人可以背誦的:“我真是苦啊, 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應用在本文, 可以把這句話意譯為:“誰能救我脫離我的天生壞個性及積習難改的行為呢?”答案是:“感謝上帝, 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

除了一般人只是為了私利而求神拜佛, 那些真正希望進入另一個境界的, 就是要完任擺脫立志由得我, 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的困境者, 在不同的宗教中採取各種方法, 可是唯一有效方法只有一個, 就是全然倚靠那位為我們創始成終的救主耶穌基督.  這方法也需要我們立志, 但不是單憑己力去栽培一個堅強的意志力, 不是效法俠義小說那種“視死如歸”自以為偉大的精神, 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任何心態所產生的意志力, 乃是認定我們既蒙天父上帝賜予我們自由意志, 理當善於運用去全心全意投靠祂, 更清楚地認明靠自己必失敗, 倚靠祂卻必定因為勝過自己的有限而成功. 

                                                                       見報日期: 2016/12/30

Thursday, December 22, 2016

平安夜的平安

人生探索欄 平安夜的平安              周達恆
明天晚上是平安夜.  這名稱有商榷餘地.  網上充滿與著名聖誕詩:“平安夜, 聖善夜” 有關資料, 卻找不到從何時及為何聖誕前夕被稱為平安夜.  姑勿論聖誕日是那一天, 從聖經記載有關耶穌基督誕生 (更正確是降生) 的地點, 我們可斷言那個晚上既不平, 也不安, 因馬利亞的產房是馬棚.  這是由於羅馬政府下令人民回祖籍報名上册 (人口普查), 故此伯利恆客店沒有可供他們容身之處, 只得屈居馬棚 (而且這很可能是客店主人看見馬利亞身孕已重才額外施恩的安排), 怎談得上有平安呢?  若認為這觀念來自天使天軍所唱的讚美詩:“在至高之處, 榮耀歸與上帝; 在地上平安, 歸與祂所喜悅的人.” 且讓我以這是正確理由探討這詩句的意義.  因篇幅所限不深究這首詩上半句的重要性及與下半句的關係, 請讀者自己去思考, 又因缺乏可靠資料, 無法猜測這讚美詩中的樂譜會有多少重變化, 曲調如何抑揚頓挫, 天軍是否四部合唱或因他們的水平遠超人間而有更多更美的配合等等, 至於音律, 音韻, 音質等的種種考慮更非我這個外行可以想像, 也留待讀者中的音樂高手去揣摩及提供各自的想法, 本文回到平安這詞的意義與大家稍作探討.

猶太人見面時的問安語是平安.  有人認為從各文化及語言的問安可窺見他們所最關心及最渴求的事.  其實世界每一角落都難得有稍長享平安的日子.  與我同齡的讀者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出生的, 以後便是國共戰爭, 中國有份參與的韓戰及較不顯著地參與的越戰, 文革時代的鬥爭不是一般定義會概括的戰爭, 卻更談不上是讓老百姓得享平安, 因所涉及的人及牽連的層面比抗日戰爭更廣更深.  從這十年經歷看, 當時全國只有數十萬基督徒, 他們大部份住在沿海及大城市, 下放對他們的影響絕不會比其他人輕, 對教會的領袖人物更遭嚴峻考驗, 怎能說地上平安歸與上帝所喜悅的人呢?  然而, 在那些艱苦歲月中, 信靠耶穌基督的不少忠心信徒, 卻因在內心有平安而大大影響了身邊與他們一起受苦的同僚, 也影響了本來與他們不認識的, 也不大可能會認識的當地同胞.

原來真正沒有人可以奪去的平安並非外在的, 乃是內在的.  上帝所賜, 天使天軍唱詩傳給牧羊人的這個大好消息, 正是這個內在的平安.  也許有人會問, 為甚麼這平安只賜與上帝喜悅的人呢?  上帝不是太偏心了嗎?  上帝愛世人, 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也就是你和我), 可見祂並非偏心, 但當人拒絕祂的大恩時, 難道仍有資格或會要求祂喜悅嗎?  何況不願意接受祂赦罪恩典的人, 既然仍在背負自己因犯罪而得來的罪擔, 又怎配有, 或可能擁有內心的平安呢?

                                                                     見報日期:  2016/12/23

Wednesday, December 14, 2016

聖誕節是神話故事嗎?

人生探索欄 聖誕節是神話故事嗎?             周達恆

上月一則有趣的新聞: 一對雙胞胎, 約晚半小時出生的竟成了哥哥.  早出生的是在夏令時間倒撥一小時之前, 後出生的是在倒撥之後, 故此按出生證書的記錄, 弟弟成了哥哥, 因為官方的記錄是他比哥哥早出生約半小時.  讀者也許要說這不是神話故事, 是所謂“技術上”或法規問題, 究竟耶穌基督被認為是從童貞女所生, 是否也是這類的事呢?  或只是更不值一哂的神話故事呢?  在 www.Exploringmattersoffaith.blogspot.com 即“信仰淺釋”部落格有一篇在2014年12月12日刊登的文字談及童女懷孕生子的課題, 請大家可以上網查閱, 本文是從不同角度跟讀者探討.  

我國稗官野史不乏與創朝帝皇出生有關的神話故事,  連水滸傳的108個梁山泊好漢也被視為是天上星宿降臨塵世, 因此同胞對聖誕節的核心故事存疑是難免的.  可是這些事與耶穌基督是從童女懷孕而生有很大分別.  第一是這些帝皇都早已離了人世,  沒有任何一個因為被說成是所謂天上的某些星宿或神話中的入物降生而不死, 也沒有任何人復活, 更沒有在復活之後與人交往, 像耶穌基督屢次向門徒顯現.  第二是歷代的帝皇, 無論在歷史上被人認為有多大功績, 對我們現今生活可說沒有任何貢獻.  其實對他們生存的世代, 其影響力與耶穌基督比起來也微不足道, 因此無論當代及後世如何把他們的出生神化, 也沒有比較價值.  第三是這些被神話化的人物沒有一個仍被很多人敬拜及跟隨, 更別說是被世界各國, 各民族, 各地的人既敬拜又跟隨的了.  其他分別不勝枚舉, 為了篇幅不多說了.

單從有關耶穌基督降生的記載看, 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的記載既簡單也平淡, 沒有任何渲染成份.  四本福音書中只有這兩本記載這事是由於馬可福音的主旨要讓我們看見耶穌是一個以僕人身份作我們榜樣的救主, 既是僕人自然不必有家譜及出生的記錄, 而約翰福音是要我們認識祂是天父上帝的兒子, 是創造的主宰, 故此從太初說起, 不從祂的降生開始.  馬太是從耶穌基督養父約瑟的角度記錄, 路加卻從馬利亞的親身經驗敘述.  兩本福音書都提到馬利亞不是從人而受孕, 乃是從聖靈感孕.  路加既從馬利亞的觀點述事, 而且一般被認為他的資料來源就是馬利亞本人, 只簡單地記述天使在回答馬利亞的問題:“我沒有出嫁, 怎麼有這事呢?”所說的話, 而馬太的記載是從約瑟方面看, 天使要明言馬利亞的胎是為了應驗舊約聖經的預言:“必有童女懷孕生子”而且強調約瑟娶馬利亞後, 在耶穌出生前沒有和她同房, 並在孩子出生後, 按天使的吩咐把嬰孩命名為耶穌.  大家只要不存偏見去讀這些記載, 不難判斷這兩本福音書中, 耶穌出生的記載是否一個神話故事!

                                                                      見報日期: 2016/12/16     

Wednesday, December 7, 2016

何謂聖誕?

人生探索欄      何謂聖誕?                       周達恆    
上網希望查出佛教認為許多稱為菩薩的誕辰是何時被視為聖誕的, 可惜我是用這些高科技工具的半文盲, 沒有成功.  用聖誕這詞上網搜索, 大多數條目都與基督教十二月廿五日的節期有關.  但景教流傳在中國那些年間 (唐朝至明朝) 的歷史記載中我沒有發現提及聖誕節的資料, 請讀者對這方面有認識及資料來源的不吝賜教.  超過半世紀前讀中學時首次看見有些人稱聖誕為耶誕, 網上有認為基督教把這節日譯為聖誕節是對中國傳統的不尊重, 因為他們認為把聖經教導人敬拜的創造主稱為上帝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不尊重.  可是這爭議對一般人來說沒有太大意義, 因為文字的作用是為了達意, 中國許多大節日都有各地不同的名稱, 沒有人可以自封為權威地宣告只有某一個名稱是正統, 否定其他類同名稱都是錯的, 或把事情升格為對中國文化不尊重.  其實文化是活的, 不是鐵定不移或不能隨著時代轉變的.  成為了普遍被採用的名稱不容易因少數人的執著而扭轉, 所以我仍要採用大家習以為常的名稱代表這個節日.

上週提及我對聖誕節的看重不及感恩節, 因為從創造主故意不讓我們知道耶穌基督降生人世的準確日子,  我推論天父上帝並不重視這個日子.  事實上, 把十二月廿五日定為聖誕節是有一些值得懷疑的蛛絲馬跡, 最顯著的是十二月寒冬時牧羊人仍於晚上在野外牧羊, 而且早期教會歷史沒有把這節日定在十二月的記載.  但我要聲明不是認為基督降世為人這事本身並不重要, 只是一年中那一個月那一天降生卻不重要. 

聖誕這詞最受重視的當然是第一個字.  對大多數人而言, 把孔夫子或其他偉人或宗教領袖的生日尊稱為某某的聖誕, 是為了要表示這人與眾不同, 並不代表大家認為這人生下來便是聖人.  大家不時會引用孔夫子的其中一句名言: 人誰無過,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這正好說明大家尊敬的是勇於認錯與改過.  我國文化對聖人的要求不是他們無罪, 乃是他們在人生旅程中愈來愈走向行善遠超過犯錯, 或是善行既大且多而過失又少又無關重要.  這與基督徒認為耶穌的降生是聖誕簡直有天壤之別. 
耶穌基督的降生才真是配稱為聖誕, 因為祂是從亞當夏娃被造以來唯一在出生時是沒有罪的.  任何父母都知道孩子在成長時, 不必等到青少年的反叛期才管教困難, 遠在稍懂事時早已有明知故犯的強烈傾向,  因為我們都是在母胎中便繼承了始祖的罪性.  天父上帝要讓馬利亞不按常規, 不用男性的精子受孕, 就是要耶穌基督的誕生與眾不同, 才能不帶著罪性出生.  既然只有祂是沒有罪性的, 也只有祂才是真正的聖人, 祂的降生才配被稱為是真的聖誕.  

                                                                         見報日期: 2016/12/9 

Thursday, December 1, 2016

感恩節比聖誕節重要嗎?

人生探索欄 感恩節比聖誕節重要嗎?           周達恆 

今年感恩節和聖誕節相距一個月零一天,  可是從學校假期看, 用孫女的話描述, 由於兩個假期只隔三週上課時間, 是中學生最“野”的日子.  學生們渡過感恩節的種種興奮情緒尚未過去, 迎接聖誕節所帶來的情緒又已蠢蠢欲動. 一般老美以感恩節為家庭團聚節日, 聖誕節因學校假期較長而成了滑雪或遠遊的更佳時機, 難怪孩子們興奮的心情彌漫這三週的日子.  一年中再沒有其他時段可與之相比, 所以文題雖然有點異常, 仍是值得問及思考的課題.  只是從科州華報閱讀本欄的朋友, 也許會更覺得難明, 因為該報在本欄之上以黑體大字冠以周達恆牧師專欄, 難道筆者可以認為聖誕節不及感恩節重要嗎?  何況聖誕節是被稱為普天同慶的日子, 從歷史及地域與文化層面看, 都比感恩節強, 認為感恩節更重要, 是否故作驚人語呢?

不錯, 感恩節只是美國及加拿大兩國的節日, 遠不及聖誕節普及, 而且這兩個國家的感恩節也不在同一天, 怎可以暗示感恩節比聖誕節重要呢?  即使不少基督徒對被極度商業化的聖誕節有強烈反感, 也不應該把聖誕節低貶吧.  被合稱為四福音的新約首四本書雖然只有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記載與基督降生有關的事蹟, 而且不算十分詳細, 究竟仍是每個聖誕節在大多數教會聚會中都誦讀的, 而感恩節的專有經文卻沒有公論, 怎會比聖誕節更重要呢?

雖然本欄早期有不少文字探討各中外節期, 但除了復活節, 我並不太重視其他節期.  我家小輩可以證明我連聖誕節也不注重, 因為聖經著重的耶穌基督為我們釘十字架贖罪, 並要我們從祂的言教及身教學習如何過一個跟隨祂, 歸回上帝懷抱的生活.  早期教會在各地用不同日子記念耶穌基督的降生, 因為沒有人知道正確日子, 可見天父上帝不認為記念祂獨生子降臨世間是要用節日去強調的一回事.  我不是反對教會及大家在每年十二月廿五日有慶祝聖誕節的活動, 但我們若被世界同化, 對聖誕節的重視放在物質 (禮物) 及一些外表的禮儀或傳統活動上 (如報佳音), 借用“盡信書不如無書”那句老話, 沒有聖誕節比有更好 (這部落格: www.Exploringmattersoffaith.blogspot.com另有聖經是否可信的文字).

感恩節歷史雖短, 我覺得意義比世俗化的聖誕節更大.  聖誕節的禮物雖然可說是表徵天父上帝把最寶貴的禮物, 祂獨生愛子賜給我們, 因而引發我們互送禮物作記念, 況且緊隨感恩節的黑色週五已擴至剛踏進十一月便銅臭味沖天, 不見得比商業化的聖誕節好.  但顧名思義, 感恩節的重點是要我們不忘感恩, 而聖誕節的名稱既有爭議 (下週再討論) 又不是動詞, 不如感恩這詞那麼清楚地表明該有的行動, 故此我要更看重感恩節!

                                                                       見報日期: 2016/12/2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16

怎樣才可以凡事謝恩?

人生探索欄 怎樣才可以凡事謝恩? 周達恆     

今年感恩節已成歷史, 但不少家庭為感恩節預備的豐富食物, 數天才可以全部解決.  年輕時認識有些長輩拒絕吃隔宿之糧, 妻子捨不得浪費, 常要獨自吃一週或以上才把餘糧吃完, 到第三或第四天, 恐怕已很難用感恩的心享用了.  相信讀者對他們會表同情, 可是難免想到這雞毛蒜皮的事已不易克勝, 文題豈非有無理取鬧的味道嗎?  基督徒讀者大多數知道文題下半的要求並非筆者異想天開或故作驚人語, 乃是引用聖經的話語, 但仍很可能會使人在心中對文題存疑.

中國被視為禮義之邦是大家不會有異議的.  為了禮貌, 我們在難以謝恩的情況下仍因為要保持風度而說客氣的話.  但即使修養最好的人, 無論多懂得隱藏自己的情感, 壓抑自己的情緒, 不讓別人看出自己心中的不悅, 仍難以符合文題第六個字的要求.  因為即使靠多年鍛鍊具有深藏不露的本領, 表面上看來是逆來順受或處之泰然 (不提被認為是虛偽的那些仍以笑臉迎人者), 但聖經這句話所提到的謝恩對象, 卻不是沒法窺視我們內心世界的凡人, 乃是凡事都看透我們心靈一切隱秘的創造主.  我們若視這要求是強人所難, 大概也不能說是太過份吧.  何況俗語說,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 不抱怨已經比懷恨在心強得多了, 而且人的罪性在魔鬼推波助瀾下, 在自己心境不好時, 豈不是常要胡亂找發洩的對象嗎?  更確切的說, 創造主不正是凡夫俗子最常用來怪責的目標嗎?  怎可能謝恩呢?

聖經教導我們凡事謝恩絕非天父先下手為強的高招, 用以堵住我們的口.  當我們認識祂是何等愛我們之後, 這想法便完全站不住腳.  創造我們的主既沒有虐待狂, 更絕不喜悅看見我們受苦, 但為了我們的好處, 祂卻容讓我們經歷苦難, 也與我們一起去經驗一切的苦難.  就是讓我們受到因犯罪而應得的刑罰時也沒有丟棄我們, 用意是使我們知所警惕, 但更多情況是讓我們在困苦中有一個更倚靠祂的意願.  套用患難見真情的觀察, 一個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人若醒悟天父的膀臂有莫大的能力, 祂是在曠野開道路, 沙漠開江河的上帝, 而且當洪水泛濫, 一切都被淹沒時, 祂仍然坐著為王.  我們信靠祂的心便不會動搖.  又當我們知道祂所愛的, 祂必管教之後, 我們怎能不感恩呢?  而更值得我們感恩的是:  在我們最感覺不到祂的愛及祂的同在時, 也正是祂把我們抱在祂懷中保護我們, 引導相信祂的人的時刻.  患難除了可以見真情, 更是磨練品格的不二方法.  這也許是為甚麼祂沒有為信靠祂的人除掉一切的困境與悲傷的原因之一.  離開了祂我們不能作甚麼, 但住在祂愛中卻凡事都能作, 也凡事都可以感謝祂的大恩. 

                                                                     見報日期: 2016/11/25

Wednesday, November 16, 2016

受恩與施恩

人生探索欄 受恩與施恩             周達恆    

不知道在潛意識中我們受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影響有多大:  施恩莫望報, 望報莫施恩.  雖然施恩望得到報答的人, 容易落在市恩的陷阱中, 可是一般的望報, 只要不過份, 例如只是希望別人衷心地說一句謝謝, 或送一張謝卡, 甚至是用電腦發一個多謝, 與市恩的距離是極大的.  對這區分有清楚認識的人, 不應該受這句話影響自己不施恩.  在這個聖誕節即將來臨的日子, 商人早已在提醒我們買聖誕禮物, 而許多慈善機構也倚賴年終這數週, 盼望大家在買禮物時不忘記那些有生活困難的人.  我相信不少讀者們也善用節期教導小輩顧念環境不如自己者的需要, 因為施比受更有福雖是聖經教訓, 卻沒有被天父上帝規定只是給予基督徒的一種特權.  這從美國不少慈善機構即使源於基督教影響成立, 卻步許多著名學府後塵, 早沒有基督教氣味可見.  若要說基督徒在這方面佔便宜, 也只是由於我們既領受了天父所賜給信靠祂的人最寶貴的禮物 (耶穌基督祂自己), 對身外物才會有與眾不同的看法.

上段提到的名言是從施恩的角度看, 若從受恩的觀點看, 我國文化對一個受恩者若沒有任何報恩意圖, 卻有很大意見.  驟眼看來這兩個態度好像有點矛盾, 但由於大家都不認為受人恩惠是理所當然的事, 受恩不思報被鄙視也可說是十分合理的.  可是最大的困難是不少真正重大的恩情往往是受恩者不可能報的.  也許是為了自我保護, 既然明知沒有可能報答, 為了逃避還不起或還不清這個債, 乾脆把它忘得一乾二淨, 免得心裡經常不安.  可惜這處理辦法竟然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大的負面效果.  其中兩種較明顯的效果是被知情者瞧不起, 這些知情者大多數不是施恩者, 甚至不包括施恩者, 而這情況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往往是當事人不易察覺, 卻可能有極大的影響, 因為他們的態度可能使忘恩者失去更多的朋友.  另一方面, 這種人自己成為向他人施恩的機率必然大降, 除了因此讓自己失去了助人之樂, 更使自己陷於孤獨的生活中.

一個健康的施恩與受恩態度是施恩者幫助受恩者以成為施恩者作回報.  這個觀念是數十年前一位向我施恩的長輩教導我的.  他已經回天家, 但他教導我的功課我仍在不斷實踐, 也在此向讀者介紹.  其實我相信不少讀者早已在身體力行, 也有些讀者抱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理念, 常常找機會暗中幫助他人, 但我在今年感恩節即將臨到的日子, 仍要不避叫人覺得太婆婆媽媽之嫌, 在此再與讀者互勉.  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向我們施最大, 最不可能報恩於萬一的天父上帝, 常存感恩的心, 並且靠祂賜的恩典及智慧, 多注意有需要的人, 盡量成為暗中的施恩者.

                                                                      見報日期:  2016/11/18

Thursday, November 10, 2016

受恩莫忘感恩

人生探索欄 受恩莫忘感恩              周達恆

也許有人認為自己從未受過別人的恩惠, 但忘恩的人實在不可能沒有.  這樣說若不引起任何讀者提出抗議 (包括在心中的不服氣), 我敢斷言同樣沒有可能.  雖然在這種事上推己及人是很愚昧的事, 但我仍要不避招惹嘲諷地說, 我在認識自己在創造主眼中是不折不扣的罪人後, 就算再把時間拉得更近, 以被按立牧職之後作分水嶺, 雖然既明白也盡力實踐不應忘恩且該感恩, 仍會在想起一些事, 甚至包括更近期的一些入與事, 卻不得不承認仍會有忘恩的事, 而忘記向天父上帝感恩更比忘記謝謝別人多很多.  理由也許是具有被稱為禮義之邦的文化背景, 對別人的恩惠言謝是近乎自然反應, 當然有多大的誠意也許可被質疑, 但人 (更確切地說是心) 可以不到, 禮不可缺卻是我們文化的產品.  可惜向造物主謝恩不在我們文化範疇內, 沒有這種自然反應不足為奇, 何況我們對天父的大恩也習慣忽略, 更不要說是天天的許多數不盡的恩典了!

中國文化對忘恩的反感是與被同時提及的另一個觀念結上了近乎不可分割的關係.  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我是指負義.  一般人對負義的不滿大概比鄙視忘恩更大.  雖然忘恩本身就是負義的一種表現, 可是當一個人被視為忘恩負義時, 很可能指一個人在忘恩之外所牽連的另一個或另一些層面, 例如那人該說的話沒有說, 或對該作的事裹足不前, 因此令曾施恩給他的人蒙受更大及更不公平的傷害.  這是由於怕惹不幸是我們文化的一部份, 而這種恐懼感, 或者被認為是怕死的“本能”, 在有些情況下會使人不敢說該說的話, 作該作的事.  就如聖經說:“為義人死是少有的, 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  可是我們若因此認為這說明貪生怕死是跨文化的, 以此自我安慰, 乃是不願面對現實的鴕鳥政策而已.  

我想不少讀者會記得上段引用的經文接續有更重要的一句話:“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死, 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沒有任何人間的愛及犧牲可以與這個大愛相比, 更不要說超過了.  這大概是為甚麼歷代以來, 直到現今, 甚至可以斷言將存留至世界末日, 為了對耶穌基督這犧牲的愛, 甘願殉道, 堅拒以放棄信仰苟且偷生的人, 比向惡勢力低頭者多千萬倍, 而且這些殉教者並不會以惡言或怨懟的態度對待把他們處死的人, 反而為他們禱告, 祈求天父上帝的赦免及拯救這些劊子手, 因為在他們心中有上帝的靈賜他們平安與喜樂, 是不能用任何其他理由解釋的, 他們以滿心的感恩迎接肉身的死亡, 故此雖然在人類歷史中寂寂無聞, 他們的死卻絕非輕於鴻毛, 反倒由於他們所存的感恩, 使他們的死重於泰山, 甚至重逾泰山.

                                                                       見報日期: 2016/11/11

Wednesday, November 2, 2016

恩與義

人生探索欄 恩與義                             周達恆     
加拿大的感恩節通常比美國感恩節早六個半星期, 故此今天差不多是這兩個國家的感恩節中間的日子.  本月要以這個重要的感恩觀念跟讀者再作探討.  說再探討是由於每年都在就這些日子有相關的文字, 在文末的部落格上已刊出數篇, 以前二十多年所寫的相關題目, 加起來很可能接近半百, 我的存檔工作很差勁, 也記不清已寫過的題目及內容, 可是這課題本身極大, 若能收集有史以來曾被前人及今人寫過的文章, 不難成為一個獨立的小圖書館, 但若認為這假想的圖書館已包括一切與這課題相關又值得寫成文字的資料, 恐怕仍與實情相去甚遠, 因為文題這兩個觀念, 任何一個都不是可以靠最偉大的作家及思想家們的生花妙筆表達無遺的, 更不必說本欄這些粗淺文字了.  我不避冒昧每年耗用本欄篇幅去不停探討, 是本著拋磚引玉及刺激讀者多思考的基本動機.  懇請有識之士不吝賜教.

既然說恩及義這兩個觀念都是浩瀚無邊的, 為甚麼仍要合併為一個文題呢?  理由是這兩個常被相提並論的觀念, 既相輔相成, 也可以說是相克相生.  本欄近來對義的觀念較多提及, 雖難逃掛一漏萬的缺點, 但本文只就這字與恩的關係稍作探討, 不以探討義的本質為重點.  由於恩情常引起不少人因而偏私, 失去了秉公行義的精神, 本文要更加強調這兩者之間不應, 也不必被分割, 因為按創造主的榜樣, 我們既必不放棄魚, 也不用失去熊掌.  更重要的理念是從正確角度看, 這兩個觀念共存的價值十分大.

創造主賜給我們可以返回祂懷抱的大恩正好說明不放棄義的恩才有最高價值.  倘若天父像一些 (也許該說絕大部份) 人間的父親, 為了保持父親與兒女關係 (更常見的是對女兒偏私比對兒子大及多), 在一些家規被逾越時採取睜一眼閉一眼的措施, 基督教就沒有成立的必要, 連猶太教的聖殿及祭禮也可以取消, 或更乾脆地說不必有, 而其他人數及歷史久的宗教, 因為求赦罪所倚靠的方法不一樣, 其存在價值待讀者各自判斷, 但下文也許可供非基督徒讀者參考.

對良心喪盡的人, 罪的可怕只在於因所作的事違法而可能受到刑罰.  他們不會認為有贖罪與求赦罪的必要, 反而會強詞奪理地認為法律不公平, 或執法者偏私, 又或是司法制度不健存.  可幸對絕大多數人, 良心仍未完全失去功能, 仍會尋求赦罪或以善行求減輕應受的處分.  可是這些心態都有極大缺憾, 乃是並沒有求治本.  創造主透過獨生愛子為人贖罪才真正是治本.  天父上帝因而可以賜給認罪悔改, 願意歸回祂懷抱的人新的生命, 有從祂而來的能力抵抗罪的引誘, 因為是恩義並重而澈底解決罪行與罪根的問題. 

                                                                         見報日期: 2016/11/4

Wednesday, October 26, 2016

天堂與地獄

人生探索欄              天堂與地獄                        周達恆

        這兩個月以馬太福音記載的八福為中心, 也許有些讀者已經十分厭煩, 但仍有太多的層面未深究, 而限於篇幅及筆者的功力, 卻不宜繼續探究, 只想以文題為這系列討論的結語. 當然這課題也不是可以在這短文中好好探討的, 但也要把一些可算是較重要的層面提出來給讀者作參考. 

        據我觀察, 地獄雖是少有人願提及的話題, 卻是更少人會否認其存在的觀念. 也許正是由於大家都對地獄的存在沒有存疑, 也粗略可想像那是怎樣可怖的地方, 且因認為這觀念或多或少應有嚇阻力, 免得窮凶極惡的人更肆無忌憚, 故此雖不願提及仍會不時浮現在思想中. 可惜這種態度卻攔阻了我們真正認識地獄是怎樣的. 若讀者問為甚麼不說地獄是怎樣的一個地方或怎樣一回事, 答案是我不知道該如何問, 因為若說地方, 大家必然要問是在那裡, 若說怎一回事又必然被問為何不說地方. 我猜大多數中國人會視為地獄在地下. 說地下是由於這觀念在大家認識地球是圓的之先. 不過從地球核心被認為是極高溫看, 這未有科學根據的看法也許只能說可能是出於人的直覺. 我不敢說是對或是錯, 因為聖經似乎沒有給我們不容存疑的答案. 若是從新約最後一本書看, 新聖城耶路撒冷將從天降在地球上, 我們很自然會認為地球又將成為宇宙的中心, 可是這也未必, 因為既將會有新天新地, 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便靠不住. 更重要的是: 我們的焦點應該放在天堂和地獄所有及所沒有的是甚麼, 而不是其存在的空間. 

        天堂和地獄的最大 (或許應說是兩極) 的區分可說不是外在的因素, 因為天堂無論是多麼美輪美奐, 信耶穌的人最寶貴的不是任何外在條件, 試從人間的一些設施便昭然若揭. 美國近數十年來把醫院建成與以前一些高級豪華大旅館簡直不遑多讓. 請問讀者寧願住在那兒或回到自己謙稱是狗窩的家中呢? 我也不會侮辱大家的智慧追問為甚麼了, 因為即使大家沒有陶淵明寫陋室銘的心態, 家被稱為是愛之窩 (有一本基督教的書以此為名) 是每一個有正常家庭的讀者都支持的觀念. 

        有一首較舊的聖詩其中一句是: 有主同在就是天堂. 這當然是最重要的因素, 但信耶穌的人在送別至親及認識的主內兄弟姊妹時, 都確認我們有一天會在天家再相會, 而這正是地獄可怕的另一個原因. 有些心理有問題的人會錯誤地認為就是下地獄也不愁沒有伴, 而且認為可以與歷史上著名的那些窮凶極惡者在地獄中稱兄道地, 很有扭曲的成就感. 他們沒想到這些人在地獄絕不會與他們交往, 更何況那時他們才知道最可怕的地方是沒有創造主在其中的地方, 這真正孤獨感, 比任何刑罰更可畏可怖! 

                                                                       見報日期: 2016/10/28
在另一部落格(網誌):  www.Exploringmattersoffaith.blogspot.com 2014年有一篇相關文字, 題目是:  不上天堂, 不下地獄
歡迎讀者到那兒閱讀並不吝賜教.

Wednesday, October 19, 2016

天國與世外桃園的比較

人生探索欄 天國與世外桃園的比較  周達恆

過去八週對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首段所提的八福, 跟大家作蜻蜓點水的探討, 若能引起大家對這段經文有新興趣, 又或因本欄文字思路的錯漏引起讀者的再思或質疑, 那麼寫這些文字的努力也許可說沒有白費, 因為這些筆耕是要刺激大家多用心思考.  

        聖經與許多其他宗教經典一個很大分別是不太深奧, 並不玄秘或要求有特殊能力者才會讀得懂, 也沒有太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道理.  這不是說聖經沒有難懂的部份, 或上帝透過聖經向人啟示關於祂自己及祂的創造與計劃都很膚淺, 因為歷代用心學習聖經者, 無論多有學養, 思想多縝密, 見聞多淵博, 洞察力多深邃, 窮其一生仍未能把聖經所含的真理瞭如指掌, 好比現代學者, 已不像以前認為人類知識增長率在新工具協助下一日千里, 達萬事通之境已指日可待, 卻認識人所知的雖因儀器敏銳度不斷提昇大增, 也同時顯示未知領域比以往所能想像的更龐大, 因此知識總量若是以倍數增加, 未知量卻以幾何級數躍升, 專業不斷分得更精細, 如醫生以前有專科訓練已很不錯, 現在每一專科都有專科中的專科.  學問雖沒止境, 卻非愈來愈神秘, 乃是要我們存謙虛的心繼續努力.

其實聖經中一些較難的觀念是看來淺白得很的詞語.  本週文題的天國便是其中之一.  我國文化用世外桃園, 西方文化說烏托邦, 佛教卻以西方極樂世界來表達, 但究竟天國是否就是這些理想境界的別號呢?  何況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時對那位願意悔改的犯人說, 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究竟樂園是否天國, 而其他福音書用上帝的國不用天國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  也許這些問題不及下一個問題重要, 因為當耶穌基督在第一及第八福都說天國是他們的, 這個“是”該如何了解呢?

上文提及的三個也許會被視為與天國對等的觀念, 大概不會有人認為天國所要表達的領域是他們的.  若說是一種境界而用“是他們的”去描述, 也許勉強可以這樣說, 但國家畢竟很難用是一種境界去理解, 故此, 即使在民主國家, 國家不再是皇帝的 (因此不可以一日無君), 乃是國民的, 但這種“是”他們的, 也似乎不是經文要表達的意思. 也許不會引起太大爭議的理解是這八種蒙福者都有份於天國之中.  其實上述其他每個被用來描述絕佳境界的名詞都沒有包括對這境界實況的清楚闡釋.  這不失為最安全的處理辦法, 因為人人對怎樣才是最欣羨的理想境界難免有頗大差異, 任何詳細的刻劃逃不掉順得哥情失嫂意的後果,  但這決不是耶穌基督要我們擁有及滿足於停在模稜兩可光景的一種令人患得患失印象中.  聖經最後一本書讓我們窺見天國無比的美好. 

                                                                      見報日期: 2016/10/21

Thursday, October 13, 2016

為義受逼迫者必然敬虔嗎?

人生探索欄 為義受逼迫者必然敬虔嗎?      周達恆    
為何第八福與第一福同樣是得到天國? 留待下週談, 本週先探討文題的觀念.  從我國歷史看, 雖然能跨時代地得到大多數人稱頌的真正英雄人物不多, 但他們對國人認為甚麼算是為義受逼迫, 卻有極大影響.  例如岳飛被公認為英雄是由於他的遭遇引起公忿, 也因而引起同情, 對他的孝與忠產生崇敬, 也同時對逼害他的秦檜產生極度反感.  可惜他這種自我犧牲精神仍不時受到質疑, 因為無論從客觀立場看是愚忠或愚孝的心態及行為, 都因為基礎觀念經不起時代考驗, 雖然仍被尊敬, 卻令後人難免有遺憾感.  只是從這層面看, 這被人尊崇的事, 與八福所指的事相比, 仍可說是差若毫厘, 繆以千里.  

行事為人堅守原則確是難能可貴, 可是八福所描繪的敬虔, 或者說是所隱含著要求有這些可獲福氣者應具有的敬虔, 並非呆板或會被時代淘汰的一些原則, 也不是基於任何與之有強烈對比, 如忠心或賣國的正面或負面情懷而生的褒或貶, 因而襯托出受逼迫者的榜樣有多超群, 品格有多偉大.  這第八個福所說的義, 雖然比事之宜的標準更高, 卻是一般人視為只是凡夫俗子者也可達到的境地, 他們不必認識我們所推崇的觀念: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也可以履行為義受逼迫的條件, 由於他們經驗了“得赦免其過, 遮蓋其罪, 這人便為有福”是怎樣的一回事.  他們在別人受宗教或政治思想洗腦下, 以殘酷野蠻手段欺凌及強迫他們叛教, 而且在他們面前濫殺無辜婦孺的威脅下, 仍有數以千計的人在廣大地域, 無數城鄉的個別環境中寧死不屈.  這些多至無沒統計的殉道者, 因認識及經歷了天父上帝奇妙偉大的愛及赦免他們個人所犯的罪 (雖然在一般人眼中, 他們的罪很可能是微不足道或過份尋常而不足掛齒的“小罪”), 獲得與上帝復和之樂的人, 堅決地拒絕靠否認這位救主去換取苟延殘喘的機會.  這絕不是靠高呼殺身成仁, 捨生取義的理念可以達成的.

真正的敬虔應有合宜的對象而不是抽象的理念.  若說岳飛有敬虔的對象, 究竟是皇帝呢或是他母親呢, 恐怕沒有人敢說有絕對的答案.  莫說當時的昏君不值得成為他敬虔的對象, 就是他母親也大概不會認為自己有這資格.  在人類歷史中也沒有任何其他的事例可以讓人感到甘願接受不公平待遇, 夠得上被視為是為義受逼迫的事件, 也沒有一位因作出自我犧牲配得別人以敬虔的態度去待他的事例, 何況正如新約聖經羅馬書5章7-8節所說: “為義人死是少有的, 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也只有這樣的主才配作我們敬虔的對象.

                                                                    見報日期:  2016/10/14

Wednesday, October 5, 2016

從使人和睦達敬虔之境

人生探索欄 從使人和睦達敬虔之境     周達恆

被稱為上帝的兒子是第七個福氣.  這個福氣和其他六個福氣與中國新春的春聯賀語豈只大異其趣呢?  簡直是格格不入.  因為以人為本位的思想形態在新春賀詞中表露無遺, 也因此, 所祝賀或盼望得到的福都是今生的, 人本的, 而八福是以創造我們的天父上帝為一切的焦點, 並且是以心靈及永恆的視焦作根據.  可是這卻使一些人覺得祂既一方面賜予人類最寶貴的禮物: 自由意志.  又同時在另一方面收回, 因為人的自由意志仍要以祂的旨意為依歸, 豈非與沒有賜予自由意志一樣嗎? [有興趣進一步探討這方面的讀者請到信仰淺釋欄部落格: www.Exploringmattersoffaith.blogspot.com 讀2014年七月登出的 “自由意志”那文].

照常理看, 上帝的兒子當然比任何帝國的皇子具有更崇高, 更尊貴的身份, 是真正的天之驕子.  若皇子未有生殺大權, 也受人極力討好, 唯命是從, 他們怎可能自降身份成為一個使人和睦的人呢?  不說他們是否會利用手下的私人恩怨, 或各懷鬼胎所引起的矛盾, 使他們有更多操縱餘地, 即使他心地善良, 確認以德服人勝過以權勢屈人, 也沒有幫助這些人和睦的必要!  曾嘗試當和事老的讀者會同意, 這種努力往往吃力不討好, 若被任何一方面誤會更糟糕透頂.  大多數人在知道有些朋友口心不和時, 都會採取“明哲保身”的不聞不問態度, 裝聾作啞, 視若無睹, 不會見義勇為地去幫助他們和好如初, 以免自招煩惱.  在大公司及機構中, 甚至被認為是好的主管, 也只會用行政手段來控制手下的不和, 甚少為了他們應該和好而操心或盡力.  如此處理鮮會被人怪責他們對下屬不好, 但由此也可以看見若有人肯盡心竭力地幫助別人和好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事.

捨難取易確是人之常情, 因此認定目標, 不畏難地勇於從事明知是極艱巨的工作, 已經值得被讚賞, 因為能夠成功及成功率高的人確屬鳳毛麟角!  值得我們研究, 並且進一步盼望自己在這方面能成為稍有貢獻的人, 也許是主耶穌基督為甚麼在這第七個福氣中要用這麼大的應許來鼓勵我們, 否則那些認為存這心態者只不過是“其志可嘉, 其愚不可及”更可以振振有詞了.  因此這個福實在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如何獲得.  有心去學習得到這福氣的人, 先要有一個敬虔的心.  這並不推翻文題的觀念, 因為一個真正願意學習及盼望達到敬虔地步的人, 若不認定這個是可羨慕, 也是可以靠天父所賜的力量達到的, 根本不會在這方面作任何的努力.  故此可以認為他們已經擁有這個基本態度, 但在履行這任重道遠的目標時, 會更上一層樓地體悟何謂真正有深度的敬虔, 就如肯用天父所賜的自由意志去順從祂的旨意的人, 才會更寶貴自由意志.  

                                                                       見報日期: 2016/10/7

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6

清潔的心可以不敬虔嗎?

人生探索欄 清潔的心可以不敬虔嗎? 周達恆  
中文聖經的和合版本把清潔的心簡化為清心, 而新譯本則譯為內心清潔.  何謂內心清潔呢?  也許我們可以從俗語責備一些人心黑或黑心去作初步了解.  無論是被認為用來指摘別人在某一件事上存心不良, 或是罵人一貫心態惡劣 (如臉皮厚, 心很黑), 不必辯論, 大家都不會否認黑是壞的.  可是在一般用語中卻鮮有以黑的反義字: 白, 去與心字合併來用, 即使要描述一個人天真無邪, 也絕大多數會說這人良心很純潔或很好, 極少聽到稱讚一個人有潔白的良心.  用這個方法去理解清心或內心清潔, 也許還可算是有點價值或幫助, 但最大的缺點是忘記了最重要的原則: 從上文下理以經解經.  從這第六個福的應許, 我們也許可以看出來, 要求內心清潔這條件比潔白的良心更高, 何況有一個自以為或被公認有赤子之心, 或有大公無私的心者, 恐怕容易被自義心理掩蓋了願意親近創造主的心, 即使不落在聖經說“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的圈套中, 仍然可能缺乏一個真正敬虔的心呢!

若從上述角度看, 連良心潔淨者, 也可能因自義而缺乏敬虔的心, 也因此不可能得到這應許要給予的福 (就是必得見上帝), 我們豈非該問為甚麼一個在別人看來達到或是具有人間罕見的內心清潔境地者, 仍有極大危險變成自義, 使這人失去必得見上帝這至大的福氣呢?  從聖經或大或小的人物找到的一些蛛絲馬跡, 愚見認為是人自從始祖背棄創造我們的天父上帝後, 常有以自己去取代祂的極惡劣傾向, 人的自我中心不必外力的誘惑已經夠厲害, 一旦被他人吹捧時, 更加會不由自主地飄飄然, 怎會想到要見上帝呢?  我們在啟示錄中可以看到當我們任何受造者 (除了人也包括天使及其他靈界的受造者, 如四活物) 得以朝見天父上帝時, 自我表現慾將煙消雲散, 因為在祂面前, 我們除了感到渺小, 更感到創造我們的主是何等聖潔.  這聖潔只有心中清潔的人才可以稍為領悟, 也才懂得欣羨.

本欄以前已引用過聖經的話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 壞到極處.  我們要脫離這個狀態的唯一方法是在向救主認罪悔改後, 更經常聆聽聖靈在我們內心, 透過聖經的話語, 對我們的提醒與引導.  由於經常可以被認為是具有頗大彈性的時間觀, 我要進一步作補充解釋.  也許改用呼吸的頻率去作經常的定義會最貼切, 可是每一個願意如此親密地親近天父上帝的人, 不是一歸回祂懷抱中便自然擁有的本能, 乃是要刻意靠聖靈的幫助及勤讀聖經才可以天天有進步的.  我們更要面對開倒車的時刻, 醒覺後能不氣餒地靠主的大恩再接再礪, 才可以擺脫任何自義的傾向, 達到真正可以被稱為是清心之境.

                                                                       見報日期: 2016/9/30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16

憐恤人者比較敬虔嗎?


人生探索欄 憐恤人者比較敬虔嗎?                    周達恆   

絕大多數人都對“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不會懷疑, 因為連那些被認為有鐵石心腸的人, 甚至殺人不眨眼的魔王, 也在一些特殊環境下, 流露這惻隱之心.  若按一般人認為一切信仰都導人向善去看, 也可說明這種想法為甚麼極少引起爭議.  一般人都明白對人好也是對自己好, 為人留一分餘地也是為自己留一分餘地.  上述的普遍心態似乎與敬虔不一定沾得上邊, 文題的觀念豈非有商榷的必要嗎?.

換另一角度看, 自視為硬漢的人最接受不了被別人憐恤, 因為他們認為接受別人恩惠是弱者的表現, 三國演義記載曹操曾說: “寧可我負天下人, 不可天下人負我”.  這名言所表達的, 大概是不少具有被扭曲的英雄主義者內心的態度, 只是沒有像小說描繪曹操那樣肆無忌憚地宣諸於口而已.  這種不惜負人的霸道主義與憐恤的心懷何止相距十萬八千里呢?  恐怕用不可同日而語也不足以劃清界線.  讀者知道我又要說, 凡自大狂都源於自卑感, 其實一個不願意接受被憐恤的人, 怎可能成為一個真正肯學習如何憐恤人的人呢?  故此以曹操為立身處世階模的人, 對這八福的第五福應許 “必蒙憐恤” 必然不願與聞, 更不會因為這樣行可以獲得從天父上帝而來的憐恤, 而視為是激勵他們憐恤別人的一種動力. 

任何觀念都可以被推往兩極, 以致矯枉過正.  讀者若有人認為上文既說一個不願意接受他人恩惠的人, 不能學憐恤別人, 豈不是在鼓勵大家都成為弱者, 甚至是沒有骨頭的人嗎?   本欄長期讀者也許要質問我, 許多年前這欄不是曾提過傲氣不可有, 傲骨不可無嗎?  難道筆者年紀大了, 傲骨也被磨掉了, 或改變了立場連傲骨也認為是錯的呢?  其實謙虛與傲骨並非不能共存的.  傲骨可以用不為五斗米折腰或不吃嗟來食去借喻.  也可以用魯迅的這句話來表達: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有骨氣的人願意憐恤孩子的意願, 不惜為他們扮牛作馬, 並不會損害他們的自我形象, 也不會讓別人輕看他們, 反而會讓他們有機會去思想人生的真意義和價值.

天父上帝把憐恤人的心懷埋藏在我們心靈深處, 甚至被扭曲的自我價值觀, 或被熱鐵烙慣而功能大減的良心也不能塗抹它, 因為當人實踐如何憐恤人的同時, 由於這第五福的應許, 自己也不期然地蒙創造主的憐恤, 再剛硬的心也會感到愛的力量比任何力量更大.  愚見認為這是祂賜我們回轉歸回祂懷抱的一個“保險樞紐”.  換言之, 在最心硬者遇到心不由己而生憐恤他人的境況以致一反常態地去關懷或保護弱者, 天父也同時在他的內心感動他認識自己的需要.  按這看法, 文題是否應被視為本末倒置, 我留待讀者作評估.

                                                                       見報日期: 2016/9/23


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16

慕義必引致敬虔?

人生探索欄 慕義必引致敬虔?                  周達恆

八福的第四福是飢渴慕義, 文題不包括副詞非因怕題目過長, 乃是由於沒有副詞所界定的熱切程度也應該可以引致敬虔, 而文題加上問號是因為慕義的心無論多熱切或飢渴, 也不保證必然使有這心態的人達到敬虔.  既然如此, 為何耶穌基督要把慕義放在八福之中呢?  又為甚麼要加上副詞呢?

第二個問題也許比較容易找到答案, 因為在慕義者要得飽足的應許上可以稍為窺見原因.  只能說稍為是因為對在義上得飽足所包括的內容, 不敢說已經完全明白.  若從儒家思想去理解義的定義: 義是事之宜也.  但這大概不可以說是聖經對義的界定.  撇開用拆字方法去作符合聖經觀念的解釋, 就是認為羊在我之上才可以被稱為義 (羊是代表真正能夠被算為代罪羔羊的耶穌基督, 因祂在我以上覆庇我, 所以被天父上帝看我為義), 事之宜可以被視為包含太大的不穩定性, 當鼓吹環境倫理觀的人拿這個觀念作護身符時, 義的真正價值便化為烏有. 何況不從亂用環境倫理去變相否定有絕對真理及價值去看, 我們也要防止矯枉過正地不管時代及文化差異, 對何謂事之宜過份故步自封, 因為用事之宜作義的定義包括許多不同的層面, 而且除了聖經中清楚讓我們看見是從天父上帝啟示, 有關全人類及不受歷史與環境限制的真理, 許多被認為是事之宜的那些義是既不能, 也不一定成為跨越時代及文化的準繩.  也許我們可以因此推論這個第四福的義是高於事之宜的那種義, 因此要用副詞來強調其超然性.  若是一般的義, 既然是理當如此 (事之宜豈非理所當然嗎?) 又何須用如飢如渴的熱切心態去追求呢?

讀者若認為這看法和本文首段自相矛盾, 請容我解釋.  上段是按中國傳統以儒家思想為根據對義的看法, 未包括其他比儒家更有熱切之心追求義的宗教信仰.  我們若以道家 (指老莊思想, 不是指道教) 及儒家對我國文化具最大的影響, 故此可說是中國本土文化的代表, 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文化對義的渴求連主張看破紅塵, 以避世主義為基礎信仰的釋教也不如, 更不要說伊斯蘭教了.  缺乏熱切追求義的心, 難以達到真正秉公行義是相當顯淺的道理, 所以我國文化雖然把有些人因被視為具有大公無私, 義薄雲天的氣魄, 而大受崇敬, 可惜這種人在我國數千年歷史中, 找不到十個八個.  而靠宗教熱忱去致力追求義的人, 也沒有數之不盡的現象, 只能說也是鳳毛麟角.  可是八福並不是為精英中之精英預備的, 乃是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可以獲得的, 因為要得到這個義是從認定創造主所定為義是甚麼, 這義來自創造主, 是聖經所啟示的義, 人要透過渴慕這個義才能達到真正的敬虔.

                                                                         見報日期: 2016/9/16 

Thursday, September 8, 2016

溫柔導致敬虔?

人生探索欄 溫柔導致敬虔?                     周達恆

在這個被視為弱肉強食的世界, 溫柔難免會被認為是弱者的表現.  其實溫柔和懦弱有很大分別.  懦弱是怕惹事生非, 濫用惹不起也躲得起的逃避主義, 是基於不認識可以仰賴天父上帝的愛與大能, 因而缺乏對自我價值的真認識, 雖然不因為缺乏自信心而落在由逆反心理所生的自大狂, 卻成為凡事退縮不前, 浪費上帝賜予自己的獨特恩賜, 寧願成為庸碌者.  可惜從歷史大潮流看, 這個認為躲得起的看法卻站不住腳, 因為無論是政治, 經濟, 道德與價值觀, 社會風氣等浪潮排山倒海地沖擊而來時, 最大的受害者是被視為, 或自認為, 是平凡的老百性.  我相信, 並深盼讀者不甘願淪為這等人, 乃是願意讓創造自己的主宰, 陶造我們成為合用的器皿, 使我們各人發揮祂在我們人生各階段中所賜予的恩賜, 叫我們生活得有意義和有永恆價值, 真正能夠榮神益人.

溫柔雖然常被誤認為是一種消極的表現, 或不思進取的畏縮態度, 其實一位真正溫柔的人絕非只知自掃門前雪, 不管他人瓦上霜的.  其實真正懂得及實踐溫柔的人, 必須具有堅強的信心及不朽的精神.  真正的溫柔是基於學會體諒別人的心境, 對那些即使是咎由自取以致心境欠佳, 難以獲得大多數人的同情的人, 仍然一方面不離不棄地付出愛心的關懷及幫助, 活出溫柔體貼的模式, 並且絕不放棄盡力幫助這人脫離困境.  因為真正溫柔的人不會落在本欄號外所用的“互倚卻互累”繙譯
Co-dependence*為文題的那種不健康心態, 乃是按照天父的大憐憫與能力, 去扶助在困境中的人走出心靈所受的捆綁.

當我們認清這種溫柔體貼才是耶穌基督要跟隨祂的人擁有的真正溫柔,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明白這不是可以靠與生俱來的任何良好個性或家庭教育, 甚至是最高水平的專業訓練能夠讓我們獲得的.  人定的標準絕不能與創造主所設計的相比.  我們不知道在始祖犯罪之前是否有這個可能, 可是自從亞當夏娃背叛天父後, 這卻成了絕不可能的事.  然而, 我們自己達不到的水平卻往往成為對別人要求的標準.  這不健康的心態妨礙我們成為一個真正溫柔的人.  要超越這障礙, 又不至因此落在自傲心態中的唯一穩妥途徑, 是向天父上帝支取這力量.  願意循這途徑獲得溫柔的人, 必然可以達到對創造主深切敬虔的地步.
也許文題及上兩週的文字都應該把敬虔與八福中的各種福, 從相輔相成的角度去探討, 而不該偏於認為這些福都是引往敬虔的單向角度討論, 但在承認這種雙向關係之餘, 我仍會把重點放在導致敬虔的這方面, 把另一個層面留給有心的讀者在天父跟前思考.  

*讀者若有興趣閱讀這篇文字, 請到這部落格: www.Searchonlifeissues.blogspot.com查閱.  

                                                                         見報日期: 2016/9/9

Wednesday, August 31, 2016

敬虔與哀慟的關係

人生探索欄 敬虔與哀慟的關係              周達恆 

上週因篇幅所限, 未能好好解釋為甚麼在登山寶訓的八福中, 竟然以哀慟的人有福為第二福, 更沒有說明為何可以視這第二福也是通往敬虔生活的必經之路.  這次要盡量貢獻我的淺見, 盼能收到拋磚引玉的回應.

讀者大概不會有太多人反對虛心是要過敬虔生活的必備條件之一, 把它列在首位也無可非議, 可是哀慟被列為八福的第二個福卻令人覺得有點奇怪, 因為要得著各種其他不同福氣的條件, 如飢渴慕義, 為義受逼迫, 或是使人和睦, 憐恤人, 甚至是溫柔和清心, 重要性都不比哀慟低, 也許應該說是比哀慟高, 為甚麼要把哀慟列在第二位呢? 哀慟與過一個敬虔生活又有甚麼關係呢?

從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喜怒哀樂這詞句看, 哀是既普遍, 也是大家很難逃避的情緒.  可是與哀有關的詞語, 哀慟不及其他與哀掛鉤的詞普及, 因為哀傷, 哀痛, 悲哀, 哀哭, 哀號, 哀嘆都在日常用語中比哀慟普遍, 甚至哀怨, 哀思, 哀求, 哀情的使用率也不見得會低於哀慟. 為甚麼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要用這詞而不用其他較常用的詞呢?  這兒用哀慟這詞是否有特別的含義呢?

我在查這個字 (原來的文字是一個字, 但中文卻非用一個詞不能把意思譯出來, 故此上段及下文除了指原來的文字用詞而不用字) 在聖經中其他出現的經文找答案, 發現在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兩封信中有很好的例證.  雖然在哥林多前書5;2及後書12:21用了兩個不同的詞去譯原來文字的這個字, 而且哥林多後書把這字譯為憂愁, 比哥林多前書譯為哀痛更不像是從同一個字而來, 可是工具書清楚地把這字的十次在新約中出現的經文, 列出, 包括另一個譯法: 悲哀,  使我認定這是從同一個字而來.  而保羅在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兩封信中, 用這個被譯為兩個不同的詞所指的是同一類事, 幫助我認定這兩處經文都譯為哀慟會更合宜.

不認罪是攔阻我們過一個敬虔生活的最大障礙之一.  保羅為著哥林多教會對罪採取輕忽的態度而哀慟, 譯為憂愁是把這態度的嚴重性超級降格.  我們若要過一個真正敬虔的生活, 必定要對罪的嚴重性持有一個從天父上帝的角度看罪的觀點.  大部份的基督徒在初信時是由於認識自己的罪成為與天父復和的最大障礙, 認識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捨身流血是讓我們可以重回天父懷抱的唯一途徑, 可是在世俗的污染下, 可憐不少基督徒在保持這個對罪的敏感上愈來愈失去尖銳感, 加上後現代主義的洗腦, 使大家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罪採取了所謂政治正確的立場, 取代了從天父上帝的觀點去看, 不期然地讓忿忿不平, 甚至是忿恨, 代替了為罪哀慟, 不知不覺地失去了敬虔的心.
  
                                                                            見報日期: 2016/9/2

Wednesday, August 24, 2016

敬虔之表徵

人生探索欄 敬虔之表徵                     周達恆

一個從敬畏上帝而獲得智慧的人, 理應在他的人生中有真正敬虔的流露, 可是連那位具可算是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智慧那麼高的所羅門王, 也在一生中犯了許多後悔莫及的罪.  由此可見單憑擁有智慧, 甚至是源於敬畏創造主而得的智慧, 也不保證可以永不落在聖經所說的境地“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  因為人心確是 “比萬物都詭詐, 壞到極處”.  最可憐的詭詐不是欺人, 乃是自欺.

創造主看為寶貴的敬拜, 就是源於對祂的敬畏與敬愛而生, 用每天生活去彰顯屬靈的生命在不斷更新地敬虔度日, 並非只在言語和舌頭上表露的任何外在包裝, 也不是一種高不可攀, 讓人認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氣派, 甚至與在大戶人家或小說中描述的帝皇家成長的王子或公主那種自幼被培養得來的, 被誤以為是氣質的那種懾人風度, 乃是耶穌基督在著名的登山寶訓, 開宗明義的八福所要讓我們認識, 也是要我們擁有的.  從學習過一個敬虔生活的角度看, 要得到這八個福的條件正是通往敬虔生活的必經之路.

虛心, 哀慟, 溫柔, 飢渴慕義, 憐恤人, 清心, 使人和睦, 為義受逼迫, 首六個可稱之為心態, 從表面看並沒有震撼力, 最後兩個也許可以說是處境, 但似乎也非罕見.  對基督徒而言, 這八福應該沒有陌生感, 卻也不一定被牢記在心中.  因此我認為這些與敬虔生活有緊密關係, 也許會引起疑問, 特別是第二個心境: 哀慟.  虛心與敬虔有緊密的關係, 甚至可以說是達到能夠常活在敬虔狀態中的其中一個先決條件, 很可能會獲得大多數讀者投贊成票, 因為一個驕傲的人, 若被視為敬虔, 大概會被認為那種敬虔必然有異於八福所描述的, 而且也並非大多數人可以認同的.  這樣說除了是受中國傳統觀念認為滿招損, 謙受益的影響, 更是由於要想像一個驕傲的人是一個真正敬虔的人也會讓人有水火不容的感覺.  用上文引用聖經說有些人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去形容是最貼切不過的.  真敬虔的人其實不難成為一個虛懷若谷的人, 因為人若不認識自己的渺小, 他所敬佩的大概也不會是了不起的偉大, 若說這種人會因敬而虔, 那簡直是匪夷所思.

哀慟卻似乎與虛心有很大的差距.  很少人從沒有哀慟經驗的.  在八福中被列為第二個福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在哀慟時需要安慰.  獲得安慰是一個很大的福氣是不必研討的事, 但若說是通往敬虔及實踐敬虔的必經之途, 我猜會引起絕大多數的讀者, 包括基督徒讀者的質疑.  限於篇幅, 只好請大家耐心地等待下週在本欄的探討.  我更歡迎讀者在廿八日晚上九時前 (美國山區時間) 在部落格提出高見, 或發電郵到: pastor.henrychou@gmail.com指教!

                                                                      見報日期: 2016/8/26

Wednesday, August 17, 2016

敬畏生智慧?

人生探索欄 敬畏生智慧?                 周達恆 

本欄去年十月下旬曾以兩次篇幅 (21及28日) 探討與智慧有關的課題, 報上讀者可在這部落格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查閱.  今天進一步思想這龐大課題中與上兩週重點相關的一些層面.  

智慧可說是絕大多數人都希望擁有的.  而真有智慧者卻往往是最謙虛, 不敢說自己是有智慧的人.  理由很簡單, 他們的智慧讓他們認識自己的有限, 甚至應該說是渺小, 因此不敢自以為有智慧.  這不是說他們昧於自己在有一些, 甚至很多方面, 都具備比一般人有更清晰的觀念, 更有深度的洞察力, 可是他們也同時認識與尚未知道的比起來, 自己對任何事及理的認識, 即使被視為比常人多十倍或百倍甚或千倍至萬倍, 與未知的相比, 其渺小度用億倍兆倍, 甚至用中國最大的算法, 被稱為大數 (即十的72次方) 去作比較也搔不著癢處, 怎會自滿或自大呢?

讀者可能會有人提出反對, 因為他們見過, 甚至認識一些世界級的學者仍有傲氣, 並且他/他們不信有一位創造宇宙萬有 (遠超過只說萬物) 的主宰, 或對是否有這樣的一位主宰存疑, 故此文題隱含把敬畏說成是智慧的來源是不正確的.  且容我從兩方面探討.  第一個層面是從大文化的層面看, 受基督教影響的文化在產生最先進的學者上, 總體來說比沒有受基督教影響的文化明顯地多很多.  當然, 受避世或出世主義, 如中國本土的道家思想及自認源於老莊哲理的道教, 並對不少同胞影響很大的佛教及源於 (卻與之抗衡) 的印度教, 長期影響了人數最多 (合共佔全球人口超過40%) 的兩個古老大國, 因文化受傳統主流宗教思想影響, 沒有產生很多在學術上有特殊貢獻的學者是不足為奇的, 這本來就不是他們要重視的層面啊!  至於一些在基督教文化大環境下成長, 卻從個人立場不再敬畏創造主的那些人, 他們若認為自己的成就是不受敬畏上帝的大氣候影響, 恐怕是昧於憑個人力量抗衡社會力量的難度有多高, 何況對他們的創新力有影響的部份也不是他們要刻意摒棄的呢! 

第二個層面是從智慧非但不限於學術方面的新發現, 而且比這些更具基礎性的層面是高於學術研究成果的層面.  換言之, 即使有些在學術上有高成就者否認或懷疑是否有一位創造主, 也因而否認他們的智慧與敬畏有任何關係, 仍然不足以推翻智慧從敬畏而生.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 在基礎層面上有智慧的人, 不可能不具有敬畏的心態.  若是把敬畏與智慧視為相輔相成, 已經說明敬畏的地位有多重要.  其實智慧的最基礎層面是尋求明白超越數目有限的學術研究領域所包含的通則. 我們可以借一理通百理明去嘗試表達其堂奧之萬一 (或大數之一).  這種智慧是只有敬畏創造主才有的.

                                                                          見報日期: 2016/8/17

Wednesday, August 10, 2016

敬愛, 敬畏與敬拜

人生探索欄 敬愛, 敬畏與敬拜           周達恆

上週探討有關既敬且畏的課題時, 因篇幅所限停在由敬而生的畏.  本文進一步擴充領域跟讀者看文題三個相關觀念.  上週說因敬而生的畏相當普遍, 也許有些讀者會不認同, 因為敬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畏.  敬可以產生愛, 甚至可以成為拜的理由, 但文題三個觀念既不可以劃上等號, 也不能說有敬為基礎必然有愛或畏的情懷, 更不一定有拜的行動.  但這三個詞若把敬的成份拿掉, 卻比以敬為基礎所會產生的果效大為削弱.

古人教導夫妻要相敬如賓.  對羅曼蒂克被視為是婚姻基礎者, 恐怕對這觀念除了覺得陌生, 更會視為荒誕不經.  從後現代主義看會被視為生硬及造作, 違反感性掛帥的大原則.  可惜兒女對自己不敬是從父母身教而產生的壞榜樣得來, 大家昧於父母互不敬愛是構成這困難成為現代家庭通病的主因.  其實大家若細察一對恩愛夫妻, 不難發現他們之間存在的許多彼此敬重及因而有的互相接納.  婚姻關係要建立在接受配偶的弱點, 因為人誰無過呢(而最認識己過者非枕邊人莫屬).  故此能彼此體諒, 把重點放在加強另一半的優點上, 才可以擁有由敬而生的愛, 讓婚姻經得起時間考驗.  再從另一個方向看, 可以兀立不移的愛也絕不會沒有敬的成份在內. 

敬愛在平輩中不必, 也不該成為敬畏, 可是在不同輩份或身份的人中卻非罕見的事, 也並非必定要反對或推翻的事.  敬畏的成因及基礎十分複雜, 難以在這千字文中詳加探討, 這兒只從基於值得學習的那種由敬愛而產生敬畏的角度看.  嚴格來說, 也許這種敬畏與一般人看為是害怕的那種畏有相當大的差異, 甚至會被認為完全不同, 但我們若從畏的成因看, 卻可以不必認為不能作比較, 因為畏懼是認識自己力量不能與對方比擬才有的.  在勢均力敵時沒有人會有畏懼之心, 是在必敗或認為要付出代價太大時才會有.  從敬愛而生的敬畏若是由於認識己力不足以作所敬愛者的接班人, 或出於體會自己沒有可能完成受託付的任務, 想到委託自己者, 一直看似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工作幹得妥善, 遂衷心折服, 這種敬畏不見得是不健康.  

以上述所描述的敬愛加上敬畏而產生對創造主有更深的認識, 因而產生的敬拜, 與許多人只是以禮儀去行形式上的敬拜, 不用我說, 讀者也會同意是不應同日而語的.  我要強調補充的是: 人對天父上帝的敬愛並不必含有人間夫妻關係的互相諒解的成份, 因為創造我們的天父上帝完全明白我們, 不必像夫妻因長期一起生活才愈來愈明白對方.  另一方面, 祂是完美的, 故此沒有獲得我們諒解的需要, 反而經常赦免我們的冒犯.  我們因而敬愛祂, 敬畏祂, 敬拜祂正是理當如此.

                                                                       見報日期:  2016/8/12

Wednesday, August 3, 2016

既敬且畏

人生探索欄 既敬且畏            周達恆 

畏懼是人人不時會有的感覺, 更可說是重要的本能, 因為曉得害怕會攔阻我們作沒意義的冒險.  即使具大無畏精神能勇於面對一些極端惡劣環境的人, 也並非沒有害怕的心, 只是憑常人沒有 (或不願意有) 的勇氣去克服這與生俱來的懼怕.  社會無論多讚賞這種大無畏精神, 卻同時不鼓勵只憑匹夫之勇的作風.  表面理由是武力 (或雖不動武卻以消極方式阻礙社會正常運作, 或嚴重減低其效率) 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骨子裡是害怕這種勇氣一旦感染夠多的人, 在位者及既得利益者會無法應付.  最近天主教教宗也鼓勵青年人讓社會知道他們的心聲, 要敢言, 可見不畏強權的重要性.

要能有這種大無畏精神, 最可靠的能源是認清楚甚麼才是真正值得敬畏的.  雖然原則性的事本來可說值得大家尊敬, 可是上世紀50年代在中國的經驗使大家認識獻身於黨或國家太抽象了, 並不能滿足人心靈的渴求.  原先狂傲地認為黨與國可以取代大家對信仰宗教的需要, 並且揚言不必採取任何措施, 宗教自然會銷聲匿跡, 卻因結果並非如此而被迫食言, 對信仰施高壓手段意圖把它消滅, 卻沒想到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文革一過, 教堂得以從被改為各樣用途回復本來面目, 在數年內全國被三自教會領袖承認的人數竟從不足一百萬躍增至六百萬, 據可靠的非官方數字, 其實逾五千萬, 比黨員數字還多, 何況認識內情者承認現代黨員不能與那些參加萬里長征, 勇於為黨為國獻身者相比呢?  反倒是在基督教信徒中, 全球各地及歷史各時段不乏這些人, 包括今天在中東一些前伊斯蘭教教徒因歸向基督而大受迫害者在內. 

其實建立在因敬而生的畏, 比因畏而來的懼實有天壤之別, 而且比有些領袖具有很獨特的不怒而威的氣派也並不一樣.  對這種雖不多有卻也不能說太罕有的領導人物, 俗語說得好, 一般人的應付方法是: 惹不起卻躲得起.  歷史上讓我們看見, 就是那些能叫人在他面前必恭必敬的劃時代人物, 也沒有辨法把他全部的敵人殺戮淨盡, 而且連他們也不能杜絕在他最內圍圈子中沒有奸細.  不用說, 這種能不怕伴君如伴虎的人, 即使對這種暴君有真正敬佩的心, 也同時為了所擁有的一個更重要信念而具有如此無畏精神.  這是為甚麼文題故意把這兩個字一般被并用而成的詞拆開.  再從另一角度看, 勇於排除內心恐懼感去赴湯蹈火者, 卻不一定是對另一個人或對象有一個絕對崇敬的心, 雖然像文天祥那樣以天地之正氣為生死抉擇之最高指引者, 似乎在人類歷史中找不到幾個, 我們卻不敢說絕對沒有, 但值得思考的卻是由敬而生的畏卻極普遍.  下週跟大家進一步去探討.

                                                                                      
                  見報日期 2016/8/5

Thursday, July 28, 2016

心靈和誠實?真理?

人生探索欄 心靈和誠實?真理?                         周達恆 


        文題把最後兩詞都冠以問號是因為聖經和合本 (一般教會採用這譯本, 雖不完美, 卻仍算是譯得不錯的), 把真理譯成誠實, 也許是太遷就中國文化了, 新的譯本把這缺憾更正, 譯為真理.  但把主觀經驗 (心安) 看得比真理 (理得)更重的人, 可能會偏愛和合本的譯法, 因為多數人視信仰為主觀成份遠超過客觀真理的事, 何況大家對心誠則靈的看法恐怕已根深柢固呢?  上兩週本欄對靈的解釋辭不達意, 恐怕大家對靈與心靈及心安仍覺迷糊.

我們該用心靈按真理敬拜上帝是主耶穌在糾正一個錯誤敬拜觀時說的 (請參看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4章).  從人類各式各樣敬拜看, 包括基督教不少教派, 真要感慨大家仍受慣性定律影響, 甚至是控制, 使敬拜成為形式主義掛帥.  心不在焉固然極之普遍, 甚至因而被視為夫復何求.  既然只問人有沒有到, 不問心有沒有到, 自然不必理會他們在想些甚麼, 更絕對談不上是按真理了.  不過最妙不可言的是參與這樣敬拜的人, 卻會認為責任已盡而覺得心安.  例如汪洋大盜每次大有所獲後, 在這方面恪守諾言, 向他們敬拜的對象還願獻祭, 據說比常人更認真.  難道他們這種“虔誠”的表現, 就應當使他們可以擁有心安理得的感受嗎?  可惜類似這情況, 特別在政治與商業運作上, 與之比較, 又怎能說不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呢!

本月初提到大多數人的靈性因遠離天父上帝而大大失效. 受過良好德育教導的人, 在某些情況下卻由於有不能心安的感覺, 仍會有一點自制力.  既可惜又可憐的是:  從社會整體運作標準在不斷下降的層面看, 前途怎許樂觀呢?  拒絕用從創造主而來的真理作標準, 進而把一切客觀的理念也推翻, 用主觀或美其名為求心安的態度去斷事, 能夠不每況愈下嗎?  其實真正可靠的心安需要人的靈復甦. 也就是包括我們從天父上帝而來卻已被熱鐵烙慣而大大失效的良心, 需要因與上帝重建關係而漸漸恢復功能, 又因我們願意天天親近祂, 在祂所賜給我們的座標 (聖經) 上下苦功, 心靈與祂日見接近而慢慢顯出其本應有的敏銳, 才可以盼望在挽狂澜於既倒的事上稍盡綿力.

任何脫離從天父上帝而來的指示另求子虛烏有的心安, 即使是用被視為最有傳統根據, 世代承傳的禮儀去人到心不到地求心安, 只是像汪洋大盜那種自我欺騙的行為.  若是更進一步地去追求跟隨某些自稱或被稱為有道之士, 從他們身上可以得到頓悟或更了不起的能力或能量, 除了自欺及受欺, 更是玩火的行為.  這不在本文範圍之內, 只是要簡單地提醒基督徒不要忘記約翰壹書第四章的囑咐是沒有選擇餘地的, 切勿作錯誤假設或是掉以輕心. 

                                                                                         2016/7/29

Wednesday, July 20, 2016

虛無縹緲?

人生探索欄 虛無縹緲?           周達恆

有一位朋友及另一位讀者覺得上週本欄一些觀念若不說是混淆不清, 最低限度也語焉不詳.  我沒有強辯之意, 且要承認在交稿後我已有這顧慮.  雖然希望以本文稍作補過, 但也要先聲明不保證成功, 因為有些觀念可能是不能靠下定義或用其他方法絕對清楚地完全表達.  不提寫的人功力有限, 更不敢說讀者也許有人水平不夠, 事實上有些事確實是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 既不一定是所謂秀才遇著兵, 也大概不是由於作者與讀者級數不同, 或是基本上是作者太不知自量 (這可能性是有的, 可是仍願意花時間讀這些破文字的朋友, 大概不會如此看, 因為有這看法的人不會仍是本欄讀者), 乃是人的知識太有限, 也因此容易使我們對事理犯以偏蓋全的毛病,  這是不少尖端科學家也會犯的, 更不要說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了.

人對靈界的事向來興趣不低, 可惜認識既不深, 錯誤固然難免, 掛一漏萬更是極為普遍.  但聖經卻用很尋常的一個字來代表靈: 風.  在衛星可以讓我們看見風暴構成過程及動向的時代, 這字仍被天父上帝採用, 或者會使我們更納悶.  並且聖經又說風隨著意思吹,  又說我們不知風從那兒來, 往那裡去.  在這時代這些話不會過時落伍嗎?  我們不能用聖經寫作年代久遠作辯護, 因為聖經是上帝賜下的, 祂是無所不知的, 怎會不知道在21世紀會有衛星可以把上述的情況顯露呢? 老實說, 我以前也不明白, 直至多注意大風暴的路線及受風搧動而失控的山林大火, 才知道我們對風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

且放下從科學角度看風,  沒有人會對風的存在懷疑, 也沒有人會說不知道風是怎樣的一回事.  故意不說風是甚麼, 因為大家對風的認識並非講究知道風是甚麼, 而且要說是甚麼也令人有無從說起的感覺, 但從風是怎樣一回事看, 大概不會有人認為是難以向最年幼的孩子解釋的.  人在老化過程中常有的一些現象是:  聽覺減弱, 視力不足, 味覺退化, 嗅覺失靈, 連觸覺大不如前也非罕見, 可是我們的皮膚對風卻似乎愈來愈敏感.  年輕時不怕風吹雨打, 追求乘風破浪帶來的感覺, 但老化的一個現象卻是畏風, 與一個人在體弱或在病中怕風的感覺相似.  這也許是天父上帝為甚麼要以風代表靈, 因為風既具體卻是抓不住也難以解釋的.

雖然所羅門王是真正具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智慧, 他也說人生的空虛如同捉影和捕風,  可是他並非消極主義者, 因為他寫的傳道書最後幾節便清楚表明他真正的人生觀.  而約伯記的名言:  我從前風聞有祢, 現今親眼看見祢, 更讓我們認識上帝是靈, 所以拜祂的要用心靈和真理去拜祂.  下週用耶穌基督這句話繼續探討這課題. 

                                                                                         2016/7/22

Thursday, July 14, 2016

理得卻不心安?

人生探索欄 理得卻不心安?                    周達恆   

我們雖然活在以感性為重的後現代主義氣候下, 畢竟仍是有理性的人.  不能只憑感性, 或美其名為“但求心安”, 便不管事情是否有理或合理.  但合理的定義連真心尋求真理的人也難以事事同意.  可幸一些大是大非的事, 仍然有放諸四海皆準, 被絕大多數人公認之理.  對基督徒而言, 更有些聖經教導的基要真理是不受時代及文化影響, 堪稱為絕對座標, 持之以律己待人是不會出錯的.  即使如此, 也有一些是既重要, 卻仍在運用時要有因時制宜的空間去處理的事, 要求我們在理得以外也有心安的把握.  下文嘗試探討這個層面.

創造主既賜予我們一個可以分析事理的頭腦, 但同時也賜給我們更高一個層面的靈性.  靈性和感性雖有很大距離, 可是從某一角度看, 也許接近感性比接近理性多一點點.  可惜從始祖背叛天父上帝, 大部份人在大多數時間都落在一個靈性極為昏迷, 近乎沈睡, 甚至接近完全不起作用的境況, 故此單憑感性來作決定實屬不智.  從另一角度用聖經的話去描述, 我們的良心好像是被熱鐵烙慣一樣, 幾乎失去了功能, 可是也並非絕對沒有感覺.  既然如此, 全盤排除在某些情況下, 這個通常不大起作用的靈性, 仍會有近似一個在昏迷狀態中仍未全失知覺, 在某種剌激下仍會盡力作表示有點類似 (這情況有時極輕微, 要對這人有很深入的了解及十分細心的觀察才會發現, 但也很難決定這表示必然代表甚麼意義).  同樣地, 在有些事情上, 表面上完全站在有理一方的人, 卻可能對被公認有理後, 卻仍有不安的感覺.

當被問及應如何處理這感覺時, 我鼓勵有這感覺的人盡可能不要急於作決定.  除了上段提出的因素, 另一個理由是被視為理虧的一方, 很可能只是不善於表達自己, 或有難言之隱, 又或者會在一些氣氛緊張情況下突然記憶成了一片空白, 或有在答辯時忘掉或遺漏陳述一些重要的論據.  這些困難有時反而是被判有理的一方覺得有點奇怪, 甚至因此感到不安.  這種情形大有可能是由於勝訴者認為有某些疑點未有獲得答案, 或是讓勝方覺得是雖然不同意卻可以理解的原因.  

若持不同意見的雙方最終目的是為了真相大白而非爭一口氣, 文題的情況便是應該被慎重考慮, 因為若勝方仍感心裡不安, 這勝利豈非十分空泛, 因此也沒有真正的意義嗎?  且不要妄下結論地說勝方只是憑口才, 搜集資料的本領, 或更差勁的是人緣比對手好, 或因往昔的交情較深, 比較容易取信於一些證人, 或在這些證人存疑時會傾向於相信勝方, 這種表面勝利是虛的.  我甚至會進一步說是雖勝仍敗, 真應該尊重上帝所賜的良知, 放棄採取理直氣壯的驕傲態度.

                                                                       見報日期:  2016/7/15

Wednesday, July 6, 2016

真正的心安

人生探索欄 真正的心安                              周達恆 

上週把兩個很大的課題合併, 朋友提醒我應把該文拆成三四篇, 可惜受時間及功力限制, 未能簡化, 只好視之為導言, 本月餘下數週再加解釋.  因文末的部落格可免讀者要保留數週材料才能去追踨來龍去脈的煩瑣, 也許不失為解決辦法.

沒有人絕對不受情緒影響, 喜怒哀樂以外, 最常有的是掛念, 而且不時會演變成為掛慮, 因缺乏想要得的消息產生焦慮或憂愁, 沒有解憂善法時, 也許會弄成憂鬱甚至患上抑鬱症. 若究其根源, 又可能含有相當程度的恐懼感作祟.  其他起初沒有如此嚴重的情緒是厭煩感或對某些人或事感到厭倦, 倘若不好好處理也可以不慎地掉進厭世的危險. 從另一方向看, 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說法, 即使視為是安慰他人的用語,離開實情也不遠, 用喜怒哀樂形容情緒, 有誤導大家認為情緒應是正面與負面各半的弊陋.  不過情緒也不是人感性狀態及是否能夠心安的全部成因, 例如更深一層的愛與恨, 忠心耿耿或是昧著良心行詭詐, 願意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與凡事斤斤計較的慣性心態對比, 喜新厭舊或憎人富貴厭人窮的不良心理, 自卑感及因而產生的自大狂, 都比情緒更有影響我們能否心安的作用.

從 “心安理得”習慣上被合稱去看, 求心安的另一個主要動機不離事情是否有理, 而且是真正有理, 不是橫蠻地說歪理也是理的那種所謂理, 況且即使是如此強詞奪理也顯出大家對理的重視.  用歪理來安撫自己求心安也許自以為可以騙己欺人, 其實欺人固然不見得會成功, 大多數情形是別人看見已到不可理喻的階段而停止辯論, 而自己也自知是理虧, 只是面子掛不下來才出此下策. 最可憐的是常行這下策者, 漸漸成為孤島, 因為友情最可貴的無過於貴相知心, 若任何一方面經常採取這下策掩過飾非, 豈不是只能交同惡相濟的所謂知己嗎?  這樣的知己不早晚成為出賣自己的人才怪呢, 怎談得上可以心安呢?

        真正的心安帶來極多好處.  對大多數人而言, 最大的好處可能是因心情愉快, 在體康方面也佔便宜.  心情常處於欠佳甚至抑鬱的人, 患病的頻率固然較高, 而且有病時, 康復所需要的時間也較長.  現代醫藥界承認人的心理對生理有重大的影響, 而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老話 “心病還須心藥醫”更顯出心理因素有多重要.  其實不少難說是源於心病的身體違和, 溯其源也可能與長期的心理不平衡有一些關係.  按照聖經的教導, 喜樂的心便是良藥.  我們信耶穌的人常用這句話提醒身體欠佳的主內兄姊, 及把這寶貴的真理介紹給未接受耶穌的朋友, 因為即使病因非由於心病, 用在基督裡的喜樂面對, 會使藥物功效大大地增加.

                                                                                            2016/7/8

Thursday, June 30, 2016

心安與理得

人生探索欄 心安與理得                      周達恆

文題包含這兩個相關的觀念通常不會被分開, 我故意拆開是有感於後現代主義者會認為只要心安便可以達到理得之境.  反過來, 過份重視理性主義者, 卻容易認為只要合理便大可以心安而置之不理.  換言之, 我們不能把憑主觀而有的「心安」視作必然也會擁有「理得」, 憑客觀考察而認定是合理的結論, 也要通得過感性及直覺上是否也認為是妥當的考驗.

            後現代主義風行的一個可能性是物極必反.  理性主義在西方社會從16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接近400年主導哲學界及思想界.  第二次大戰後, 教育普及, 科技發達, 不少對哲學沒有興趣, 對深究事理認為是鑽牛角尖的人, 在科技上取得高學位, 認為自已不感興趣或不太明白的哲理思想是過份玄奧不切實際的, 對以感性為重的後現代主義有較大認同感, 故此盛行.  我這看法是鑑於法輪功的信徒不乏有科技高級學位的人, 卻甚少學科的學者.  這也許可說是反映不同的領域對思考的要求不一樣, 而社會的風氣也對不少人在發展他們的所長時有一定的影響, 例如中國傳統的觀念是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使許多讀書人在一些日常家務上顯得笨拙非常.  大家若願意細察一些被視為對立的事物, 不難發現在許多事上都有隨著時代的影響而有左搖右擺的傾向. 從我的信仰觀點看, 這是出於魔鬼喜歡把人推往兩個極端以便牠從中取利的慣常手段.

過份注重理性或感性都不免產生誤差, 因為不合乎天父上帝造我們時的設計, 但究其偏差的根源是罪使我們與祂隔絕時, 我們靈性的生命失去了正常的功能, 在調節感性與理性上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使大家常陷在矯枉過正的狀態中.  個人層面如是, 社會及全人類在各個不同領域上也如是.  因此我們在有些事上雖然自以為是理直氣壯, 卻不見得必然因此便達到心安之境.  至於只求心安而不管是否有理, 更成為了自欺欺人.  換言之, 心安固然不一定來自理得, 甚至自我欺騙地認為不必考慮是否有理, 或否認心安應該建立在有理的基礎上; 而深信自己有理的人, 也不見得可以因為理由充份而自然而然地擁有心安.

從另一角度看, 人人都有某個程度的自知之明.  正因為我們明明知道自己的有限, 所以無論要從心安的角度或理得的角度, 甚至是認為自己在有些事上委實已達到既心安又理得之境, 我們總不能否認自我的有限, 而且當人最自大狂妄地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 也更顯明其自卑感有多強.  到人因為認識及多親近創造我們的那位無限的主宰, 願意常常接受祂所賜予的聖靈在自己心中引導, 把萬事交託給祂, 知道祂會掌管一切, 才可以真正達到既心安又理得之境.

                                                                                           2016/7/1

Wednesday, June 22, 2016

家規與父愛

人生探索欄 家規與父愛                周達恆

上週介紹天父上帝是模範父親, 並簡略介紹祂愛的偉大, 希望引起讀者用功讀聖經, 在這層面上更深入地認識祂, 與祂重建最美的關係.  本週從一個被矯枉過正的角度探討這方面.  

不少教派過份提高一些制度或禮儀的地位, 忽略最重要的層面是應把與天父重建活潑關係放在首位, 讓制度及禮儀成為焦點, 不期然地引起疏離, 或使人生厭煩甚至反感的情緒.  我承認在君士坦丁把基督教從被迫害提昇至國教地位時, 教會面對教導新成為教徒的龐大群眾 (當時大部份人是文盲), 用禮儀作教導工具既難免, 甚至可說是過渡時期有效的方法, 與中國傳統以禮儀作教育媒介異曲同工, 但在進入較成熟階段後, 單獨倚靠禮儀卻容易陷在捨本逐末的境況中.  當教條主義及形式主義生根後, 關係便被犧牲了.  但我們卻不應因噎廢食或走向另一極端.

家規與國法及天父上帝在聖經中給我們誡命的基本用意, 應該是引領我們進入與家人, 國人及上帝家中的兄弟姊妹, 達到和諧及互助互愛, 彼此關懷的境地, 更從而與天父上帝建立一個更親密關係的途徑.  從家規層面看,  一個沒有家規的家庭, 特別是數代之後因人數較多, 散居各地, 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既難以被建立, 更在如何維繫上會發生無所適從之感.  這不是說有良好的家規便必然, 更非自然可以達到完美的關係, 因為任何規條都靠大家在遵行時以愛心去包容, 為大多數人考慮或以大局為重, 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大我, 才可以充份發揮設立時所希望達成的果效.  又因為規條是死的, 常會被時代及環境的改變而成為不合時宜, 必定要有德高望重者主持大局, 因時制宜才不會制度化, 表面化.  在家族中, 父母輩或祖父母輩, 或曾祖輩常常要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而何時及如何交棒也成了重要的因素. 

對基督徒家庭而言, 由於大部份中國基督徒是第一代信主的門徒, 要建立一個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有利條件是聖經教導的原則實在是放諸四海 (從全球角度看是三洋) 皆準的.  而且除了原則, 我們有一位模範的父親, 就是創造主自己.  我們一方面可以效法祂, 更有利的是可以全然倚靠祂.  作父母或祖父母輩的, 可從天父對我們的愛及聖經中學習而來的原則建立家規, 又可以從聖經更多明白天父的大愛, 讓我們在對家人的愛有一個既絕對可靠且跨越時代與文化的標準, 甚至在我們及不上聖經的標準時, 也不致一敗塗地, 因為天父的愛是不離不棄的, 祂賜給凡向祂認罪悔改的人一個只有祂才可以賜予的恩典, 就是完全的接納及簇新的起步點.  願大家都認識祂, 建立良好的家規, 擁抱也擁有祂的愛. 

2016/6/24

Wednesday, June 15, 2016

模範父親

人生探索欄           模範父親                周達恆

後天是父親節, 在此向讀者中的父親們致賀, 也向一些身兼父職的母親責致意.  讀者很可能已猜到文題是指創造我們的主宰 --- 天父上帝.  其實全球信仰屬一神論的四個按人數及影響力最顯著的宗教, 基督教是唯一認定上帝是父親的.  伊斯蘭教, 錫克教, 與基督教關係密切的猶太教, 都不敢把創造主視為天上的父親.  對有些伊斯蘭教的神學家而言, 把這位主宰稱為天父會被視為對獨一神不尊重, 或最低限度不夠尊重.  可惜當任何一個宗教信仰用這高壓手段處理這關鍵性的課題, 其後遺症卻更加嚴重.  由於錫克教可被視為脫胎於伊斯蘭教, 他們的信仰在這層面更含糊, 不在此多討論.  猶太教對創造主的認識與基督教是相同的, 從他們所用的舊約聖經看, 他們並沒有因對上帝有過份高不可攀的觀念, 產生與祂的關係隔絕這個問題, 但常落在形式主義的陷阱中.  新約聖經的記載及教導幫助我們對舊約聖經有更深入的了解, 大大減低猶太人歷代偉大老師 (雖然不像伊斯蘭教及錫克教把他們捧為無上權威) 按舊約記載的大原則, 製訂一些合乎當時社會環境的具體實踐細則, 讓虔誠的信徒知道如何在生活上謹守一些誡命, 律例和典章, 不竟把大家陷在捨本逐末的陋習中, 使大家忘記創造主賜我們最大的恩典, 最寶貴的禮物, 是可以與祂從新建立因被罪破壞了的親密關係.

從創造主願意作最大的犧牲去挽回與我們的關係看 (請別忘記是由於人選擇背叛祂而喪失這關係), 我們可以明白作父親的難處.  可是一般中國父親在家中很會利用社會認為父親應有的權柄, 卻不一定效法天父為我們犧牲的榜樣去愛兒女.  我這樣說也許會引起一些讀者責備, 認為父親在這經濟競爭如此大的環境, 為養家所作的犧牲是不足為外人道的, 怎能說這種話呢?   可是這思想恐怕是導致年輕一代遲遲不結婚, 婚後又不願意養孩子的隱藏理由, 而他們這種想法也難說不是受了他們長輩處事待人的影響.  當人以自我為中心時, 人際關係落在次要地位, 連家庭關係也成了可有可無, 使人不願意為了有家庭而犧牲, 認為現代社會打倒孔家店後, 既不必理會不孝有三的古訓, 加上躲在世界人口被認為過多的說法背後, 只求自己的享受便是,  不管這種態度及行為除了使國家民族走向衰微, 若被全人類效法, 地球大可以由被授予最高人工智商的機械人取代.  否認有一位創造我們的主宰, 不認識祂是最好的父親, 不遵守祂要我們生育的命令, 不向祂效法, 後果堪虞.  即使放下這高瞻遠矚的層面, 失去了與創造主的親密關係, 不能享受祂的父愛, 更因而不能實際效法祂的愛, 豈不是極大的損失嗎? 

                                                                                           2016/6/17

Wednesday, June 8, 2016

教與養

人生探索欄 教與養             周達恆

我國文化把教與養這兩個字合併是有深意的, 文題雖然把它分開, 但我相信讀者不會誤會我否認教養的重要, 乃是為了再次強調教的重要. 世界雖然有些地方仍因天災或人禍而糧食短缺, 孩子們在營養不足的環境下長大, 極影響他們體力及智力的發育, 但本欄讀者即使曾有過經饔飧不繼, 或是有真正忍受過許多天饑餓的慘痛經驗, 近數十年來大概不會再有這種非出於選擇而忍餓的際遇.  家中的小輩更不會明白沒得吃是甚麼一回事.  可惜隨著物質豐富, 竟然帶來只養不教的普遍現象.

多年前我在加拿大牧養的教會, 年輕一代響應宣明會一個稱為饑饉三十的募款運動, 從週五晚至主日上午的三十小時只喝水, 不吃食物.  其實募款只是次要目的, 最大用意是幫助從未捱過餓的青少年有較為親身的體驗, 免得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  家長及教會其他成人認為這是個好經驗, 故此十分鼓勵而大力贊助, 募得的款項遠超預算.  我相信讀者中大概不會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太極端的教育方式吧.  其實對一些有禁食習慣的人而言, 不超過數天是不被視為禁食的.  本欄以前也提過養尊處優是一個要不得的觀念.  我們的飲食文化有待以革命手段去連根拔起.  身為廣東人, 我對食在廣州也因此不敢引以自豪, 而且對在臉書上不少朋友總喜歡把他們去著名的酒樓餐館選上的名菜拍照刊出, 也有厭煩感.


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注重讓小輩知道甚麼重要, 那些次要.  但我們若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價值觀是吃得好, 穿得豪華.  給孩子們的玩具要最合潮流, 事事與人比併, 對別人肆意批評, 遇上不如意的事總是抱怨等等, 以身教否定自己的言教, 也許比養而不教更糟糕.  從反面看, 有些朋友是被公認的好人, 可是子女不行其道, 甚至是倒行逆施, 令人不勝慨嘆.  若深究其原因, 可能是沒有積極地言教.  忘記或不認識在身教以外更要加上言教, 因為我們不能期望小輩從好行為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原因.  也許有人會誤以為若加上言教會被視為炫耀自己的好行為, 這是錯的.  我們若沒有錯誤動機, 大可不必理會別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看法.  我認為這畏首畏尾的態度是從魔鬼來的, 為要攔阻那些好榜樣可以世代承傳.  這不是說我們不應經常自我省察動機, 或不必改變容易被誤解的措辭及態度, 但不應因噎廢食.  在此我要進一步鼓吹大家積極學習如何從事言教, 因為我們不都是天生自然有口才,  有說服力, 甚至有時真會感到自己是拙口笨舌, 但不要因此認為言教必須外判.  對基督徒而言, 這個困難, 正如其他人生困難, 都可以靠禱告, 求天父上帝教導我們如何解決並不住學習. 


                                                                                         2016/6/10

Wednesday, June 1, 2016

易子而教的家教

人生探索欄 易子而教的家教       周達恆

週去兩週強調家教不應外判, 也許有讀者會用古人有易子而教的說法, 認為家教不見得不能假手於人.  若網上讀者有這感覺, 卻不願提出來, 我希望鼓勵讀者不要因為被視為網上文化是不評論部落格的文章而噤若寒蟬.  我是誠心希望得到讀者的意見, 因為一人計短, 二人計長.  單就文題而言, 我便有許多地方要請教讀者的.  其中最盼望的是有讀者可以提供易子而教的好例子, 因為我認為這句話在被真正應用時好像應該比較正面, 不應該是孟子那個避免父子間產生惡感那樣從負面立場去解釋  (為省篇幅, 不在本文引用網上所提供的資料, 讀者用中文輸入這句話搜索便會找到) .  況且記載孟子這論點是否正確代表他對家教的全盤觀念, 也難以深究, 讀者對孟子在這方面的看法若有認識, 也請不吝賜教.  文題要強調的是良好的易子而教仍然是一種家庭教育, 有異於學校教育制度的理念.

從我對這觀念有限的了解, 我認為願意易子而教的人是與相熟朋友作交換, 應該在選擇對方, 及對方也選擇自己時有頗高的標準, 並非採取推搪塞責的態度, 因為若是不願負責, 大可以仿傚不少沒有責任感父親的作風, 不聞不問, 何必與人交換責任呢?  在考慮及執行這方法時, 必然作多方的觀察及考慮, 絕不會找一個人在家教觀念上與自己相反或差異很大的人去易子而教.  這些考慮連香港數十年前的名校也明白, 而他們成為名校也是由於盡力提供仿照良好家庭教育所注重的一些層面, 讓家長放心把子女送往他們的學校.  困難是這理想雖然很對也很高, 執行時卻因為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有數十人, 無論校方或那些最關懷學生的最佳老師如何設法提供最優良的教導, 仍會因為學生太多而難以面面兼顧.  再從另一角度看, 學校也很難對每一個家庭都深入了解, 故此極難配合各家庭的需要或期望施教, 何況有些家庭在家教方面乏善可陳, 非但不去了解及配合學校的努力, 甚至可能有意或無意地與學校的教導起了抗衡作用, 讓孩子們覺得無所適從呢?  

家教最重要的其中一個層面大概是個性的塑造.  我也呼籲去教會的家長要與教會鼎力合作, 不要以教會為宗教教育的外判對象.  從文化層面看, 我們被稱為禮義之邦, 大家對一些小輩是否有良好家教, 很可能第一個著眼點在一些禮貌上.  在北美生活其中一個文化震撼是孩子的同學們來家中玩耍, 對長輩視而不見, 到達時既不稱呼, 離開時也不會告辭.  這也許並非了不起重要, 不能因此判定這些孩子不好, 但我希望請求讀者提供的意見是, 除了上述也許是由於文化差異而有的外在表現, 您認為良好的家教應該包括那些層面呢?

                                                                                             2016/6/3

Wednesday, May 25, 2016

家庭教育怎可外判?

人生探索欄 家庭教育怎可外判?                     周達恆

上週提到家庭教育外判的問題, 本週繼續跟大家思考.  這課題雖然不是千字文可以盡言的, 但我寫本欄之目的並非意圖把任何題目作徹底探索, 只是希望藉這短短篇幅引起讀者對一些重要的人生問題更多注意及思考, 因為除了篇幅限制, 我也沒有如此大的功力可以把任何課題作完整的探討.

回想差不多一個甲子前, 不了解無論轉到甚麼學校 (父母隨經濟環境的改善, 數年搬一次家), 我總是同級同學中年紀最小的兩三個之一, 後來才明白我在大戰結束前一年出生, 在該上學時可以適齡入學, 大多數同級同學因戰爭關係不能如此.  戰禍除了有這個影響, 也破壞了許多家庭的優良傳統, 許多父母忙於重建因打仗帶來的損失, 大多數無暇兼顧子女的教育, 可幸當時香港的學校, 除了傳授知識, 在智育以外仍注重德育, 體育, 群育和美育, 基督教學校更加上靈育這個最重要的層面, 而當時大多數名校都是基督教或天主教辦的, 但也許因此助長了把家教外判的風氣, 卻仍未有後來那麼每況愈下.  再加上核心家庭取代了延伸家庭的模式, 父母忙於工作, 孩子沒有祖父母幫忙教導, 也有些家庭因為逃難, 與長輩分隔兩地, 更談不上孩子可以受老人的影響, 另有些家庭由祖父母輩背負了父母的責任, 既剝奪了孩子及祖父母之間應有的隔代關係的樂趣, 也失去了在正常環境下隔代關係的互動可以有的功能, 雙方都不知不覺地蒙受不易察覺, 卻是十分真實的損失.

上述客觀因素也許不能說是掛一漏萬, 但肯定不是構成家教外判浪潮淹沒正常家庭生活及許多家庭擁有的優良傳統的全部原因, 況且人的罪性更擴大了人與人之間可能有的裂痕, 中國傳統理念的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因社會架構的改變及人的罪性, 成為了既不被遵守, 甚至是不為人知的一回事, 我們更當深深省察, 如何才能在自己的家力挽狂瀾.  我們要從自己的痛苦經驗及觀察別人的失誤去多作檢討, 也要用最好的標準, 就是天父上帝賜給我們的話語, 也就是聖經記載的教導作準繩, 全心全意倚靠主耶穌及聖靈的幫助去逐步歸回正途, 多結識有良好家教的朋友, 特別是一些數代都謹守聖經教導的朋友 (也許在非中國人的朋友中較容易找到這些家庭), 向他們請教及細心觀察他們的家教, 祈求主讓我們的兒孫輩身上看見成果.  我特別提出這途徑給大家參考, 是由於我在一些數代都是好的基督徒家庭中強烈的感受到他們家中的氣氛與我們有很大的差異.  這更是強有力的說明: 身教比言教重要.  既是如此, 孩子們在學校接觸老師們的時間怎會比在家中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多呢?  家教怎可以交給別人代辦呢? 

                                                                                           2016/5/27

Wednesday, May 18, 2016

嚴父慈母?

人生探索欄 嚴父慈母? 周達恆   

上週文末提到要跟讀者更深入探討文題.  這是由於有讀者說慈母多敗兒.  在上週探討有關母親的偉大時, 已提到母親也要負教導之責.  我國民間智慧雖然十分豐富, 可是也有極片面的道理被成語化而容易成為有些人對事理的錯誤根據, 例如: 養尊處優; 忠忠直直, 終需乞食(粵語); 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 逢賭必輸, 可是不賭博卻註定窮一輩子等.  我認為文題也常會被誤解和誤用.  其實這說法和父慈子孝豈非也有矛盾嗎?

也許有人會認為最好的教導方法之一是雙管齊下: 一人扮紅臉, 另一人扮黑臉.  可是我不敢苟同.  這不是否認人生的抉擇常有的結果是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因為聖經也經常教導我們在人生面對方向的選擇時, 要認定遵守天父上帝的旨意有福, 背叛祂有禍.  可是我認為父母對子女應以身作則, 包括應該二人同心.  父母的權威若建立在聖經的教導上, 而且讓兒女看見自己也同樣服從天父上帝在聖經中對每一個祂的兒女的命令, 便沒有必要在孩子心目中建立或是父親, 或是母親作最高的權威, 也不必引致孩子認為有些標準是可以用討價還價的手段來改變的.  若學會如何選擇有最後決定權的一方面 (可能有些事屬於母親的範疇, 另一些是父親說的算, 也有些是父母自己沒有一致標準) 在某種情況下容易放寬標準, 難道是一個好的教育方法嗎?

我絕非否認教育下代既普遍又最失敗的通病是溺愛兒女.  在獨子及獨女的家庭中, 這現象更常被視為正常, 因為物以罕為貴, 何況是人呢?  但我也不時在本欄提醒讀者不要把普遍與正常劃等號.  故此即使一般人認為慈母是普遍現象, 也不可以因此把兒女的不孝或不成材歸咎於慈母的肩膀上.  我認為父親讓母親把孩子寵壞要負同等的責任.  即使父親認為自己是文題的嚴父, 也不能因此諉過, 因為我雖然在上文已表示不贊同一般人對文題的解釋, 但若父親真能守正不阿, 也就是說對家規的建立有正確的基礎, 更自己遵守, 總比夫妻都採取放任的態度好.  可惜太多嚴父對子女嚴厲, 對自己寬鬆, 把待人寬, 責己嚴的古訓顛倒地實施, 兒女不服氣而更反叛豈非自己種下的果實嗎?

有人認為學校應該設立教導學生如何當父母.  在這個敵對基督教信仰的氣候下, 學校對性教育的推動不遺餘力, 可是對家長責任的教導卻置若罔聞, 不理會事實上不少家庭早已把家庭教育外判了給學校, 不少人在長大環境中, 既沒有嚴父也沒有慈母, 並且與老師的關係更加疏遠, 對學莫便乎近其人的理念也不知道, 網上教育愈來愈盛行更加深了有心如此向學者的困難, 我雖然人微言輕, 仍要呼籲父母們別把家庭教育外判. 

                                                                                           2016/5/20

Wednesday, May 11, 2016

母親有多偉大?

人生探索欄 母親有多偉大? 周達恆

上週有讀者提醒我, 有極少數婦女在產後因不能承受壓力而自殺.  這是最極端的悲劇, 但產後抑鬱症並非罕見, 有些網站認為可以高達20%, 拿最低的估計是11% 也值得大家關心, 故此用這文題跟大家探討. 

統計數字是否可靠, 受搜集資料者的出發點影響, 何況這種抑鬱症發作期差異很大, 從數天至一段日子, 而且嚴重性也有很大幅度的分別, 研究員若是為了向有關當局要求更多經費, 除了在搜集資料上容易有偏差, 更在分析時先入為主.  但不論這些誤差有多大, 產後抑鬱症在核心家庭的大氣候下較常出現是不希奇的事.  懷孕及生孩子原是大事, 因此正如其他人生大事可以引起抑鬱症的出現, 我們甚至可以說, 若完全沒有困難才難以置信呢!  在大家庭制的環境下, 幫忙照顧產婦及初生嬰兒的人手較充足, 即使仍有抑鬱症出現, 也因為家人在各方面分擔家務及照顧嬰兒而大多數在數天後便消失, 是否該被列為曾患此症也大有商榷餘地.  有些敵對基督教的人把核心家庭成了現代社會常規歸咎於聖經, 中國同胞也有人認為聖經把夫妻關係放在父母與子女關係之上是難以接受的事.  可是聖經並非不容許或是輕看核心家庭以外的家族關係.  猶太人的支派觀很強, 新約以教會為上帝的家, 信徒間有守望相助的責任.  不少教會在會友或只是偶然來教會的產婦預備一個月, 甚至因有特殊需要, 更延長供應時間, 並為產婦禱告, 都是減低抑鬱症出現或拖延過久的良藥.  可惜研究這事的人既沒有把家庭生活狀況及信仰因素列為該考慮的項目, 我們難以分辨抑鬱症的成因, 何況這類研究歷史過短, 也無法與以前社會較多家庭成員包括三代時作比較性的研究.

話說回來, 生兒育女除了是人生大事, 更是社會大事(上週已稍作探討).  我們不應該忽略母親為兒女所作的犧牲是多大, 更不能夠因有些身體強壯的婦女, 可懷十胎至二十胎而且似乎毫不費勁便視為理當如此. 我們面對社會在不斷變化時, 極有可能把以前不成為嚴重的問題變成大問題.  更重要的是在一些社會承認人口減少的不利, 從極力教導婦女節育, 180度轉變地成為以利誘方式鼓勵她們生育, 忘記了只生不教的後遺症會更大, 更可怕.  用這文題是強調成為偉大的母親的重要性.  下週將更深入地探討一個常被人掛在唇邊的這個說法是否應重新審核:  嚴父慈母.  在餘下篇幅, 我要向母親們呼籲: 一個偉大的母親絕不是單純願意為了社會或國家現今的需要多生孩子的媽媽, 真正的偉大是養育兒女以創造主為人生的中心, 因而以家庭為重, 喜值他們能善用天父上帝賜予的才幹去貢獻社區及國家為己任; 這才算偉大!

                                                                                      2016/5/13   

Wednesday, May 4, 2016

母親有多重要?

人生探索欄 母親有多重要?                       周達恆

再過兩天是母親節,  我在此先向母親們祝賀在這節日有成就感,  對社會有貢獻感.  不過我用這文題,  又加上問號,  恐怕會引起有些讀者對我大大不滿.  其實用這文題是有感於現代女士太多人視生孩子是可免則免的事.  遲婚使不少家庭在想到要有孩子時,  才顧慮到高齡產婦要面對各種困難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獲得一個健康的嬰兒後,  很可能失去生第二個的勇氣.  富有國家的生產率都低於使人口可以維持不下降的指標 (由於人口中必然有不婚者及不能生育者, 要維持人口平衡的合理指標是每家要有超過兩個孩子,  在嬰孩死亡率仍高於先進國家地區,  這數字是超過三) ,  但由於全球人口仍在大大增加,  鼓吹節育者仍不遺餘力唱數十年前在香港那首鼓勵大家不要生養眾多的歌 : “一個嬌,  兩個妙, 三個吃不消、四個斷擔挑” 或提倡類似觀念,  無視這會構成將來更大的困難,  例如:   日本若持續目前的生產率,  據一個報導估計,  四代以後只有目前人口的十分之一.  對全球老人比率最高的國家而言,  難道這是好事嗎?  何況若富有國家都向日本看齊,  恐怕會使全球人口素質下降,  因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孩子多,  資源有限,  教育既難以普及,  又有在水平上不夠嚴格的問題.  因篇幅所限本欄未能讓我跟大家作較深入的探討 ﹗

        我不是全盤反對計劃生育,  因為孩子過多,  父母缺乏時間及能力去撫育,  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可是值得我們關心的是整個社會的風氣.  一個極端自我為中心的社會,  怎能怪青年男女以有家庭為負累,  刻意遲婚及婚後不願有孩子呢?  這不單純是大多數現代婦女不願多有孩子的問題,  社會不重視母親的重要,  甚至視在合乎聖經教導的計劃生育下生多於兩個孩子會被視為怪物,  這都是社會當檢討的問題.  本欄一再提出人口多少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因為人是最重要的資源,  不應用現今對地球資源的認識去說資源有限,  故此要限制生育.  我們若用半世紀以前對地球資源的認識去判定人口若達七十億,  絕大多數人會活在飢餓之中,  豈非成為了假先知嗎?  

        願意不避生產痛苦的女士們,  固然值得我們尊重,  對孩子肯負教導的責任,  不寵愛更不溺愛,  與丈夫一同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  以身作則地讓下一代體驗聖經所指示我們應有的家庭生活,  這樣的母親,  既不會有霸佔兒女的弊病,  在兒子婚後與媳婦站在對立的地位,  以致女兒嫁出去若對夫家長輩孝順便妒忌,  也不會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為了買他們歡心而實施放縱政策.  幫助兒女承認天父上帝賦予丈夫在家中的權威,  從而認識創造主的最後主權.  這樣的母親在這世代雖然罕見,  卻更顯出她們是多麼重要.    

                                                                                            2016/5/5

Wednesday, April 27, 2016

人人平等?


人生探索欄                              人人平等?           周達恆 

               有讀者對上週本欄的回應是:  特權階級的存在是人有罪性的自然產品, 沒有才怪.  從另一角度看, 若認為文題是取締特權階級的對症藥,  恐怕也不能一概而論,  因為被推到極點, 人人平等可以引起無比混亂, 甚至沒有分工合作這回事.  男主外, 女主內也可說是平等的一個表現, 甚至可以說是中國人早已承認, 甚至實行女權主義中一些理念的表現.  當然, 平等的定義大概不可能得到人人同意的標準答案, 可是分工合作卻是任何人的組合中都難以避免的事.  究竟分工是否必然帶來不平等, 恐怕也是可以引起無休無止爭論的課題.

               在人的罪性主導下, 任何制度或理念都會被誤用及推至極端.  人的價值脫離了讓創造主去評估, 用人定的方法去審定, 怎可能有被人人都視為合理的結果呢?  不說別的, 因買彩票中大獎的人成為暴富難道是一件公平的事嗎?  可是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 恐怕大部份的讀者會與我持相反的意見, 會責怪我把極端守舊或嚴格的宗教標準強加於大眾, 也可能會有人引用某些牧師對會友中獎後把相當大的一筆錢捐給教會的回應向我問難.  我不是不知道有牧師對類似的捐款採取大表歡迎的態度, 甚至以這些屬魔鬼的錢早該還給教會為接納這捐獻的理由, 但我仍不會改變立場, 更不認為是教會該接受的款項, 因為這些不義之財不應與奉獻混為一談.  任何人的價值都不應以他的家財去決定, 窮寡婦兩個小錢的奉獻, 比別人十倍, 甚至萬倍以至億倍的捐獻, 在主耶穌基督的眼中更為寶貴.

               平等不必以外表的因素去決定.  生下來有缺憾的孩子獲得父母及其他親人加倍的愛護難道可以說是不公平嗎?  有人認為天才與白痴之分往往是一線之差, 我認識的人中有這樣的家庭, 智能低的自然比高的要多得照顧, 豈能說是不公平, 能力高的沒有得到平等看待的時間呢?  俗語說能者多勞, 不也是不平等的要求嗎?  其實在一個被罪扭曲了的世界, 公說公理, 婆說婆理早已被視為正常, 怎能要求人人平等呢?  我們在自由社會生活慣了的人, 不知道是否真正能體會在被欺壓下生活者對不自由毋寧死的那種感受, 但我要欣賞創造主仍為我們保存一些智慧, 因為沒有聽過有人會認為不平等毋寧死!

               讀者也許已猜到我在末段要說的話.  耶穌基督在路加福音12章善僕與惡僕的比喻中告訴我們: “多給誰就向誰多取, 多託誰就向誰多要”.  我們只有來到可以洞察我們心腸肺腑的主面前, 才會得到真正的公平待遇, 才會認識只有在祂面前才會有真正的平等. 我們也因擁有這種了解和體會, 才能對保羅在哥林多後書8章12-15節教導的觀念, 因擁有深入的感受而付諸實踐.

                                                                                           2016/4/29

Wednesday, April 20, 2016

特權階級

人生探索欄 特權階級           周達恆

上週五既非週末,  也非全國的假日,  應該是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日子.  即使利用稅局允許稍後才填報稅單的緩衝期,  該付的稅款按常規應在4月15日半夜前投郵才不至被罰.  可是今年報稅的截止日期被延至本週一,  上網查原因才知道是由於首都的聯邦政府機關,  在每年4月16日慶祝國家簽訂憲法日有例假,  16日是週六,  按例把假日往最接近的一個工作日挪移,  故此上週五不必上班,  截稅日期乃被延至本週一.  若非有這意外多出一個週末的兩天讓納稅人可以喘一口氣,  我們也許不會知道原來在首都的公務人員是特權階級.

其實我們早已活在一個特權階級比比皆是的社會.  不少人躲在政治正確背後改寫傳統價值觀,  把違反傳統及人性的行為視為弱勢群體而給予特權,  在後現代主義認為唯一的絕對真理是沒有絕對真理的掩護下,  任何客觀真理都被視為是排外主義,  應該被視為毒蛇猛獸地摒棄.  而且也許有一天,  連稅局在收稅的執行上,也要依循他們對政敵申請成為免稅組織那樣被另眼相看處理.  並且可以使被界定為弱勢群體者成為特權階級中的特權階級.

上段提到的後現代主義基礎觀念雖然自相矛盾,  沒有任何根據便宣告這個才是唯一的絕對定義,  因而否認其他絕對定義可有存在空間,  但無論人如何認為只要自己夠堅持己見便可以隻手遮天,  故意忘記如此這般地掩耳盜鈴只是自欺,  並不能因此改變事實.  被稱為又自認是弱勢群體的人,  雖然趁社會在一個尋找自我的過渡期 (希望未到聖經所警告的世界末日快要降臨的末期),  在擁護政治正確者鼓吹下成為新的特權階級,  難保不會有一天失寵而被另一個更合潮流的特權階級取代. 

平心而論,  持守傳統價值觀的人也許曾一度本著自己是主流,  有意無意地把一些觀念制度化,  沒有清楚說明這些觀念的客觀根據,  倚靠被視為主流而有了特權階級心態仍不自知,  當堅持及執行傳統價值觀時未體會天父賜所有罪人都有悔改的機會,  也曾有些過份急進的嚴厲措施,  導致現今的反彈,  需要以身作則地先有悔改的態度,  更深入了解及認識創造主的心意,  除掉內心或許仍有的驕傲,  致力於說明為甚麼有些行為被創造主視為不可以被輕忽處理的惡行, 在不願悔改情況下要採取最嚴厲的措施.

在一個不主張有特權階級的社會, 竟然在一個沒有根據的哲學理論掩護下, 似乎已成為主流思想形態的情況, 是十分矛盾的一回事, 由此也可以讓我們省察人的罪性可以把我們陷在多稀奇古怪的境地.  人類思想史中, 其實經常犯矯枉過正的弊病, 甚至在對聖經了解上也有歷史重演的現象.  真要求祈主賜我們清晰的頭腦及謙卑的心.

                                                                                          2016/4/22 

Wednesday, April 13, 2016

護弱或放縱?

人生探索欄              護弱或放縱?                       周達恆
 
               上週提到民主社會應關心及保護弱勢群體.  但誤用這理念去維護一些被稱為在性方面有特別“取向”者,  卻不應與護弱相提並論.  先從歷史角度及大層面看,  把這個類別算為弱勢群體是近數十年的事,  因為向來被視為弱勢群體是指在一個國家內,  有某些群體按種族,  語言及文化,  信仰等指標與當地主流或執政群體有異的人.  就是說,  這些群體的特性是與生俱來或有悠久歷史為依據的.  再者,  這些人當受保護的層面也並非全面的,  因為構成他們在某個政治體系下成為弱勢群體,  常常是移民的結果.  例如現今歐洲國家在面對中東難民潮,  這些因避難,  甚至是逃避被滅族甚至滅種的人,  在他們原居地絕非弱勢群體.  除了猶太人之外,  我們中國人也許是散居全球各地最無孔不入的民族,  我們沒有因此要求獲得特別看待.  猶太人因常有被不同政權為私利要剷除他們的緣故受保護.  這兩個有歷史因素的例可以幫助我們審查所謂“性取向”是否該受弱勢群體的保護.
 
除了根據聖經我反對把這些被稱為“性取向”的 行為視作該與少數民族同得弱勢保護,  也從另一角度指出如此濫用名詞會引起後患無窮.  也許有讀者會認為我危言聳聽,  但最近一位親戚遭遇的事卻是個好例子.  她獨自居住在一個治安不太好的地區,  鄰居大多數曾被小偷光顧,  最近她也被看中,  幸好及時發現,  小偷聽到她在撥911便立刻離開.  以前有一位當警探的加拿大朋友曾告訴我,  這類盜竊案一般是鄰近數個有案底者所為,  他們手法各異,  他們一看便心中有數,  可是往往因證據不足,  沒法拘捕,  即使拘捕,  法官也會把他們釋放.  這些小偷也許會振振有詞地說自己有盜竊取向,  無法自制,  被盜家庭損失不大,  他們從未傷人害命,  應該被同情,  甚至被保護 (法庭其實已經給他們不少保護),  免得了一時失慎,  讓警方抓到證據,  被關進牢中數天.  就如數十年前我每月去青少年教養所佈道,  那些囚犯對我說 :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社會既然對某些行為採取保護政策,  為何不對他們一視同仁呢?
 
也許有讀者認為我如此說是文不對題,  長期讀者卻會認為這是我的慣用筆法.  現代社會把人的罪性淡化,  甚至是合理化和合法化,  可憐這掩耳盜鈴的手段絕不能解決問題,  反而把問題嚴重化.  當我們拒絕創造主所設立的標準,   以現代心理學及立法和推銷術來改頭換面,  把應該改的罪行及心態美化.  受害最深的人正是被認為可以因此被保護的人,  他們身邊的人及全社會被拖累,  只是在這種手法下也無話可說了.  有律師把給富有父母寵壞孩子的過失,  推諉在他所獨創,  把流感與富有合併組成的新名詞上 : afluentia. 哀哉!
 
                                                            2016/4/15  


Wednesday, April 6, 2016

主觀與歧視



人生探索欄                                                                                                                                                                       主觀與歧視           周達恆
 
            一個人若認為自己十分客觀因此不會犯歧視別人的弊病在對他有較深入認識及了解的人中恐怕很難找到同意他對自我的評價但另一方面社會各種組合大至全球的政治舞台小至家庭單位都會在某些情況下十分倚賴一些極具主觀的強勢領袖就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自由世界幸免被納粹黨及其盟友橫掃全球中國不至成為日本的附庸國都因為有足以與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天皇及其軍閥對抗的領袖興起挽回頹勢,   另從時尚角跟潮流及風氣也是人之常情像我那樣因與先父身裁一樣仍穿他四十多年前移民北美所買的西服者恐怕並不多見也許因此被人歧視而不自知也大有可能可見文題這兩個詞很難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實用標準可是在一般人看來主觀和歧常被劃上等號.

            上週跟大家在這方面稍作探討意外地獲得兩位朋友即時回應認為有討價值加上北卡州之州議會立法推翻該州最大城市對公用衛間的法例引起掀然大波故此繼探究這課題本文要特別提出的一點是 : 鼓吹任何人都應該被接納的那些被視為(也自以為)義的人常用“取向”這個詞 :,  認為某些人在某些事上有與眾不同的取向雖然令一般人有不舒服甚至是不安全感卻應獲得大家接納甚至是優待他們利用大多數人對在學童時期或看見被欺凌者所受的傷或自己是受害者的印象深刻容易引起大家幫助弱者的正當心理去推他們的政治目標並致力透過立法推動他們的新價值觀雖然曾引起批評被認為這新價值觀與舊的不道德觀無異卻極有技巧地去發掘如此評論他們的人一些言行未一致的劣跡作反擊又躲在人人都應尊重他私隱的背後利用主流媒的掩別人對他作相同的指這心及行為是自我矛相當成功地隻手遮天向被稱為八十後的一代灌這所新價值觀並且似已被許多人認是主流價值觀可惜帶來的副產品之一是應該參政為大眾服務的人因而裹足不前.

            且說濫用這詞的流弊把絕大多數社會在長久歷史以來都不接納的行為冠以這詞便強迫社會接納可算是以極高級的手段推翻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並且反過來成為了多數服從少數更嚴重的是把對整體有害的觀念及措施在合法化之上合理化也許有一天殺人犯可以用自己有殺人的“取向”強暴婦女的也可以躲在同樣根據下不受法律制裁貪官污吏也以同樣理由可以洗脫罪名我並非漠視民主社會對保障少數人利益的重要可是濫用詞語及扣人帽子不應被列在這理念內下週繼續這方面的討論.

20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