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9, 2017

靈育的範疇與根據

人生探索欄 靈育的範疇與根據                        周達恆

本月有五個週五, 剛好讓我稍為總結這課題.  上四週從不同層面探討人的獨特性在於人有靈魂, 並且認定靈魂擁有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辨別是非,  卻未細論靈魂是人與創造主交往的最重要成份.  為免引起誤解, 先說明我不是要討論基督教神學界所謂兩分法 (靈魂, 體) 或三分法 (靈, 魂, 體), 只是指出要與創造我們的天父上帝交往, 除了在理性及感性上, 更重要是在靈性上, 並要強調人類以外的生物沒有蒙創造主賜予具有這能力的成份.  我用成份描述靈是由於靈比感情更抽象.  人體眾多體內運作系統及與之有關器官 (如消化系統包括: 口及其內的口腔黏膜, 唾液腺, 舌頭和牙齒, 咽, 食道, 胃, 腸及因而必須有的排泄系統及其器官), 與其他高等動物沒多大分別.  在身體靈活性, 嗅覺敏銳, 跑步快速, 齒力及體力強勁各方面, 我們是望塵莫及, 但這些構成動物的有形成份, 沒有讓動物擁有與創造主溝通的成份, 而原因並非動物的腦結構與人有巨大分別, 因為天父賜人與祂溝通的功能並非存放在腦部或身體任何器官或運作系統內.  用成份代表這功能是由於沒有其他我認為更合適的詞語.  

我們雖然難以從器官層面界定靈在那兒, 卻可以從其運作範疇去看, 並因利乘便地探討靈育應涉及的範疇及根據.  人除了比任何生物有更敏銳的辨別是非能力, 及因良心雖被聖經描述為如同被熱鐵烙慣故功能大減, 但陷於沉睡, 半死不活的良知, 卻在一些特別情況下讓最凶殘成性者, 經驗所謂良心發現的狀態, 使他們懸崖勒馬, 小說形容因而免去彌天大禍或人倫大悲劇.  沒有人能準確地判斷這情況出現是基於身體那一個器官或那一些體內系統發生功用引致.  在有一些情況下, 涉及的器官或系統不止一個, 但因果關係或如何相互影響卻難下判語.  這現象從靈或靈魂的成份去思考, 會較容易明白及看到一些蛛絲馬跡.  再從聖經去看, 才能認識天父創造的奇妙.  靈的運作範疇除顯示於人人都擁有一個超越文化及法規的善惡區分能力, 更透過在真正尋求敬拜創造主的時候彰顯, 而最高的敬拜境界是在整體場合中最明確的, 因此靈育不能忽略這層面.

探究靈界隱秘是歷代及各民族文化內都共有的努力, 可惜這個努力因為離開了最可靠最穩當的根基成了徒勞無功.  在一些未有文字的文化中, 他們認為祖先失去了與一位仁愛慈善主宰的關係, 被迫敬拜, 或更貼切實情地說, 是討好一些管轄他們的神明.  但這種討好式的敬拜與聖經啟示的敬拜簡直不是同一回事.  當這些民族認識創造主時, 他們因為可以比較, 明白兩者的差異, 而建立在聖經基礎上的靈育也具有相同的果效.

                                                                                             見報日期:  2017/3/31

Wednesday, March 22, 2017

智慧與靈育

人生探索欄 智慧與靈育                         周達恆

本月用了三次 (共三千字) 探討智力, 智能和智慧, 仍覺隔靴搔癢.  若引起讀者一些反思, 甚至相反看法, 也算沒有浪費篇幅或大家的寶貴時間.  月初已提到本週要探討這課題, 因我深感現代教育在這方面的極度缺欠.  但社會也不能諉過於學校, 雖然接受家長把教育責任外判至他們頭上是雙方都極之不智, 家長仍不能推卸本身責任.  兒女畢竟不屬於學校, 下一代的成敗固然對整個社會影響極大, 但首當其衝的仍是父母, 可惜以基督教立國的美國已數典忘祖, 信仰對絕大多數人只存虛殼, 甚至被視為早被時代淘汰, 是重理性輕感性那些遙遠日子的遺物, 連說是文化包袱也許已談不上, 本文提出的靈育, 可能成了一個莫名所以的課題.

雖然如此, 無論是個人或整體, 都不能因對靈育輕視, 而否認人是因創造主賜人有靈魂有別於其他一切生物.  其實人的獨特性正是因為有靈魂.  動物也有情感, 甚至有些作寵物的動物被視為有靈性, 可是動物與人類在這方面的差異, 比上週描述現今的電腦與人腦在智能與智慧上的分別更大.  從另一角度看, 寵物在一些情況下所顯示的智能, 甚至近乎可以被歸類為智慧的表現, 也使電腦失色.  聖經雖然讓我們知道在天家也有動物, 但我沒有聖經根據可以安慰那些失去寵物的信主兄姊, 保證將來他們會與寵物復合, 也沒有可靠的根據認為動物有靈魂, 更沒有人發現動物有個別或整體的敬拜行為. 

人類每一個民族及部落, 無論被視為多原始 (一般以文字及文化來評估, 忽略有些沒有文字的語言, 其文法的複雜性比有文字的語文更高), 除了都有個別敬拜行為, 也有整體敬拜的宗教禮儀.  再從人類有各種藝術創作及對天體現象的興趣看, 也顯示人與動物之差異極大.  因筆者功力所限, 不再旁徵博引, 返回文題.  靈育的重要是基於人有獨特的智慧: 能在善惡之間作分辨及選擇.  這能力在始祖背叛創造主後, 雖受了極大傷害, 仍未消失, 而且常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因此使大多數人認為凡宗教都是好的, 因為都是導人向善, 可是向善之心與明白真正善惡之分, 並在認識之後要恢復與掌管善惡標準的主宰有正當 (就是祂原先設計要與我們共同擁有) 的關係, 其差距也不可用人間任何衡量單位或方法去計算, 何況因人性被罪扭曲, 各地及各文化對這標準界定有很大分歧, 在一個文化被視為惡的, 在另一個文化卻不以為惡.  沒有正當的靈育範疇及可靠的根據, 即使仍比把一切標準廢除, 以世人凡事憑自己認為是否感覺良好來決定取捨, 也許仍稍高半籌, 但離本欄呼籲大家重視的靈育卻相距極遠!  下週繼續跟讀者作較深入探討. 

                                                                       見報日期:  2017/3/24

Wednesday, March 15, 2017

智力與智慧

人生探索欄 智力與智慧                          周達恆

上週末段提到智力與智慧之別, 本週進一步探討作下週探討靈育的預備.  人工智能在收集資訊, 存檔及回饋上, 在特定環境下比人腦快捷, 但超人速度並不等同與人的智慧可平起平坐, 更不代表比人高.  若說電腦有智慧則有待商榷, 因為電腦是否具有獨立思維力仍是疑問.  在有限領域上, 電腦程式讓電腦具有看來超越程式某些範疇的功能, 讓人產生錯覺, 認為電腦可以作出明智抉擇, 但其有限範疇連小學生也不如.  我們不能因電腦下棋時作出捨車保帥措施認為它有智慧, 只能說是寫程式者賦予電腦這種看似有智慧的抉擇能力.  小學生也許不懂捨車保帥, 但每日生活面對要作應變選擇時, 大多數決定可算是明智的, 或最低限度是合情合理的.  從接觸面的廣闊, 且在某些事上認識的深度看, 與被認為有人工智能的電腦比起來優勝多了, 電腦與中學生比, 豈只望塵莫及, 更不必說大學生及有成就的各行業專家了.  至於前一週提到電腦把脈, 在中醫基本診察病情從望聞問切這四方面著眼, 把脈只在四分之一領域上有貢獻, 而且不一定在每宗病症中是最重要的四分之一, 故此要靠醫生綜合從各方面得來的資料, 才能作較準確的斷症.

上週把這種智慧視為在智慧領域中屬於次要功能, 並非低貶這功能, 只是與運用智慧去辨別是非比起來, 不能算是把智慧功能發揮至巔峰.  從另一角度看, 若從智力得來的資訊缺乏被智慧引導而確保被善用, 其後果堪虞不言而喻.  但這樣說也不是把智力貶值, 乃是以事論事.  人人日常生活經常要作出數不清的大小決定.  有些決定是不必經過仔細思考便自然而然地作出.  若非創造主賦予人這種能力, 如學步後不再常常跌倒, 上下樓梯不必扶把手, 碰上意外情況會隨機應變 (或繞路或跨越等), 我們怎能尚有餘力去處理其他更重要的事呢?  這些事, 靠電腦操作的機械人尚有希望有一天能達到, 但在球賽中, 球員傳球或接球或假意如此, 為隊友創造機會所要求的智慧抉擇, 其複雜性並非現今可預期的電腦程式及其控制的機械人能望其背項的.  

從更複雜層面看, 人際關係往往夾纏不清, 是非難辨, 清官難斷.  日本那些與老人為伴的機械人, 雖被賦予一些順著老人心情及說話語調討其喜悅的對話能力, 卻不因此能取代心理輔導員或醫師的功用, 因為處理綜錯複雜關係所要求的智慧, 若對與他們有深切關係及清晰了解者也會因解不開理還亂, 窮其智慧仍感束手無策, 何況是電腦程式呢.  不錯, 電腦程式佔不必顧情面的優勢, 可是這並不表示它有更高的智慧, 它的主人會有保留地不棄之如敝屣.  孰優孰劣, 有智慧的讀者自有公論. 

                                                                 見報日期: 2017/3/17

Wednesday, March 8, 2017

全人教育的重要

人生探索欄 全人教育的重要                       周達恆

上週提到人腦儲存量極為龐大, 也許令知道電腦儲存量不斷以幾何級數躍進的讀者質疑筆者資料是否停在數年前 (不說數十年是由於當時難以想像現今電腦界任何範疇), 只要上網查看便會發現專家們對人腦儲存量有多大沒有定論, 其估計差別以千倍算.  而且對更重要的考慮: 存放在腦細胞的資訊如何被人連絡運用, 更莫衷一是.  我們不知道任何一個資料會被存放在多少個大腦區域 (這認識從腦溢血程度較輕者, 可以慢慢把一些失憶資料再想起來, 而引起研究原因的興趣),  從另一面看, 上週提到尖端科學家常在與他們研究項目看似不相關的技能或學科上也有心得, 或高水平成就, 再看被視為挽救西方文化不被納粹黨吞噬的大政治家丘吉爾晚年以繪畫為樂, 也可窺見一個在某一領域有傑出貢獻者, 可在另一些似不相關的領域也有十分高的造詣, 這與電腦仍停留在精專一門或某一層面上, 如國際象棋, 可勝過全球首屈一指的棋王, 卻不像棋王那樣在生活各層面上也有廣博知識, 比較起來, 其差別何止千百倍呢?

現代普及教育可說實踐了孔子有教無類的理想, 但過份注重傳授知識, 卻未顧及全人教育.  中學時在香港常聽到鼓吹德, 智, 體, 群, 美的教育目標, 基督教學校加上靈育為重點, 但真正在各方面都能很好地栽培學子的, 恐怕連最有名的中學也要承認未能達到, 不說這是招生口號, 視為校方的目標或理想, 也蓋不住在這些方面成就參差不齊的實況.  其中一個重大因素是沒法與家庭教育配合, 因家長在戰後百廢待舉, 注意力放在改善物質生活, 同時又失去大家庭數代同堂互助互勉的優良傳統及條件, 不說靈育, 連德育及美育也不被看重, 群育也許因為數十人一班的安排, 雖非刻意也因環境使然, 比現代教育在這方面的全盤失敗稍勝一籌, 而對體育的注重更遠不及北美, 能讓學子脫離東亞病夫之譏, 不成為漫畫火星人頭大身小的怪胎已屬萬幸.

靈育是最重要的一環, 留待再下週探討.  除靈育之外, 人與電腦的一個最大分別是人有智慧.  電腦界在拼命發展人工智能 (我認為這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正確繙譯), 但若說智能比智力高, 仍不可以與智慧劃等號.  最高的智慧是辨別是非的能力, 屬於靈育範疇, 電腦連一些次要的智慧功能都很難達到: 如判斷那一些資訊有價值, 那些沒有或不足影響抉擇的資訊之外, 也要有能力如上文提到, 可以把看似不相關卻有共通點, 或可以有相得益彰關係的資訊連貫, 並進一步如現代大學許多新學科, 把從前被分為不同學系的研究合併.  姑且撇開電腦何時可達此境不予深究, 本文對教育界及家長的期望是重視文題的理念.

                                                        見報日期: 2017/3/10

Wednesday, March 1, 2017

人腦可與電腦競爭嗎?

人生探索欄 人腦可與電腦競爭嗎?                  周達恆

人工智商發展的速度委實驚人.  與以前可用機械取代人力, 並因而使數以百萬甚至千萬人失業比較, 這個新浪潮可以倪視之.  本欄長期讀者知道我不是那些恐怕科技可以取代人的那些怕新懷舊者, 不會鼓吹限制科技的發展, 故此文題似有太消極的味道.  但不贊成杞人憂天並不是反對未雨綢繆, 何況大家一定會猜我的答案必然不是令人喪氣的.

先從醫療的其中一個範疇去看.  去年從朋友口中知道有用電腦把脈的事.  中國醫學的把脈可說是十分精妙的醫學.  我最心服的一次是內子懷第二胎時, 為了一個老毛病到一個中醫診所看病, 醫生一把脈便恭賀我們, 因為他認為有喜脈.  當時西方醫學未及現在先進, 內子有一位好朋友是香港大學一位婦科教授的助手, 其中一個項目是希望提早測定婦女是否有孕.  內子當天把小便交給朋友, 不用說, 她必然十分用心地處理內子的委託, 可是數天後得到的答案是不敢肯定, 而中醫卻十分肯定.  事實也證明中醫沒有失誤.  脈象是靠經驗才可以愈來愈準確的, 有時數位同樣有名的中醫可以有不同的判斷.  用電腦幫助是一個十分合理的辦法, 因為當數以千百計的醫生加入, 把數以十萬計, 甚至日後是百萬至千萬的病歷儲存至共通的檔案時, 沒有任何個人可以與這集體收集的總經驗量相比.  以現今電腦的儲存量及運作速度, 加上不住更新的軟件程式, 不單配合而且更加強對資料分析的精確性, 可以勝過一般醫生的診斷是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朋友告訴我, 西方醫學也朝這個方向大步邁進, 有些電腦程式對一些病情診斷的正確性已不時把醫生比下去了.  至於電腦協助外科醫生運用儀器作精確的手術也愈來愈普遍, 一些位於偏遠地方, 養不起駐院外科手術醫生的小醫院, 也可以憑這類高科技讓距離現場很遠的醫生動一些手術.  至於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日本, 拼命發展可以鑒言辨色的機械人, 陪伴老人閒聊, 已差不多可以代替真人成為老人的伴侶, 如此以假亂真, 雖或可以把功勞 (或失敗) 推在欺負老人思想不夠靈敏或他們明明知道, 卻因電腦程式使機械人說的都中聽, 乾脆裝糊塗來自我安慰, 也足以令人矚目.  

沒有人知道電腦程式何時會較接近人腦儲存量的浩大, 及近乎同時進行多元功能的本領, 而且可以跨越一些表面上不相關的領域去找類同關係, 就如不少尖端科學家在一些看似不同範疇的知識, 或一般被認為相去甚遠的學科或技藝上, 也有傑出表現.  從這些角度去評估, 電腦要超越人所要具備的條件尚包括許多未知領域.  用電腦協助把脈及分析脈象確實為醫生帶來許多幫助, 若說可以取代醫生, 仍是言之過早呢!

                                                                  見報日期: 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