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30, 2016

心安與理得

人生探索欄 心安與理得                      周達恆

文題包含這兩個相關的觀念通常不會被分開, 我故意拆開是有感於後現代主義者會認為只要心安便可以達到理得之境.  反過來, 過份重視理性主義者, 卻容易認為只要合理便大可以心安而置之不理.  換言之, 我們不能把憑主觀而有的「心安」視作必然也會擁有「理得」, 憑客觀考察而認定是合理的結論, 也要通得過感性及直覺上是否也認為是妥當的考驗.

            後現代主義風行的一個可能性是物極必反.  理性主義在西方社會從16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接近400年主導哲學界及思想界.  第二次大戰後, 教育普及, 科技發達, 不少對哲學沒有興趣, 對深究事理認為是鑽牛角尖的人, 在科技上取得高學位, 認為自已不感興趣或不太明白的哲理思想是過份玄奧不切實際的, 對以感性為重的後現代主義有較大認同感, 故此盛行.  我這看法是鑑於法輪功的信徒不乏有科技高級學位的人, 卻甚少學科的學者.  這也許可說是反映不同的領域對思考的要求不一樣, 而社會的風氣也對不少人在發展他們的所長時有一定的影響, 例如中國傳統的觀念是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使許多讀書人在一些日常家務上顯得笨拙非常.  大家若願意細察一些被視為對立的事物, 不難發現在許多事上都有隨著時代的影響而有左搖右擺的傾向. 從我的信仰觀點看, 這是出於魔鬼喜歡把人推往兩個極端以便牠從中取利的慣常手段.

過份注重理性或感性都不免產生誤差, 因為不合乎天父上帝造我們時的設計, 但究其偏差的根源是罪使我們與祂隔絕時, 我們靈性的生命失去了正常的功能, 在調節感性與理性上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使大家常陷在矯枉過正的狀態中.  個人層面如是, 社會及全人類在各個不同領域上也如是.  因此我們在有些事上雖然自以為是理直氣壯, 卻不見得必然因此便達到心安之境.  至於只求心安而不管是否有理, 更成為了自欺欺人.  換言之, 心安固然不一定來自理得, 甚至自我欺騙地認為不必考慮是否有理, 或否認心安應該建立在有理的基礎上; 而深信自己有理的人, 也不見得可以因為理由充份而自然而然地擁有心安.

從另一角度看, 人人都有某個程度的自知之明.  正因為我們明明知道自己的有限, 所以無論要從心安的角度或理得的角度, 甚至是認為自己在有些事上委實已達到既心安又理得之境, 我們總不能否認自我的有限, 而且當人最自大狂妄地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 也更顯明其自卑感有多強.  到人因為認識及多親近創造我們的那位無限的主宰, 願意常常接受祂所賜予的聖靈在自己心中引導, 把萬事交託給祂, 知道祂會掌管一切, 才可以真正達到既心安又理得之境.

                                                                                           2016/7/1

Wednesday, June 22, 2016

家規與父愛

人生探索欄 家規與父愛                周達恆

上週介紹天父上帝是模範父親, 並簡略介紹祂愛的偉大, 希望引起讀者用功讀聖經, 在這層面上更深入地認識祂, 與祂重建最美的關係.  本週從一個被矯枉過正的角度探討這方面.  

不少教派過份提高一些制度或禮儀的地位, 忽略最重要的層面是應把與天父重建活潑關係放在首位, 讓制度及禮儀成為焦點, 不期然地引起疏離, 或使人生厭煩甚至反感的情緒.  我承認在君士坦丁把基督教從被迫害提昇至國教地位時, 教會面對教導新成為教徒的龐大群眾 (當時大部份人是文盲), 用禮儀作教導工具既難免, 甚至可說是過渡時期有效的方法, 與中國傳統以禮儀作教育媒介異曲同工, 但在進入較成熟階段後, 單獨倚靠禮儀卻容易陷在捨本逐末的境況中.  當教條主義及形式主義生根後, 關係便被犧牲了.  但我們卻不應因噎廢食或走向另一極端.

家規與國法及天父上帝在聖經中給我們誡命的基本用意, 應該是引領我們進入與家人, 國人及上帝家中的兄弟姊妹, 達到和諧及互助互愛, 彼此關懷的境地, 更從而與天父上帝建立一個更親密關係的途徑.  從家規層面看,  一個沒有家規的家庭, 特別是數代之後因人數較多, 散居各地, 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既難以被建立, 更在如何維繫上會發生無所適從之感.  這不是說有良好的家規便必然, 更非自然可以達到完美的關係, 因為任何規條都靠大家在遵行時以愛心去包容, 為大多數人考慮或以大局為重, 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大我, 才可以充份發揮設立時所希望達成的果效.  又因為規條是死的, 常會被時代及環境的改變而成為不合時宜, 必定要有德高望重者主持大局, 因時制宜才不會制度化, 表面化.  在家族中, 父母輩或祖父母輩, 或曾祖輩常常要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而何時及如何交棒也成了重要的因素. 

對基督徒家庭而言, 由於大部份中國基督徒是第一代信主的門徒, 要建立一個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有利條件是聖經教導的原則實在是放諸四海 (從全球角度看是三洋) 皆準的.  而且除了原則, 我們有一位模範的父親, 就是創造主自己.  我們一方面可以效法祂, 更有利的是可以全然倚靠祂.  作父母或祖父母輩的, 可從天父對我們的愛及聖經中學習而來的原則建立家規, 又可以從聖經更多明白天父的大愛, 讓我們在對家人的愛有一個既絕對可靠且跨越時代與文化的標準, 甚至在我們及不上聖經的標準時, 也不致一敗塗地, 因為天父的愛是不離不棄的, 祂賜給凡向祂認罪悔改的人一個只有祂才可以賜予的恩典, 就是完全的接納及簇新的起步點.  願大家都認識祂, 建立良好的家規, 擁抱也擁有祂的愛. 

2016/6/24

Wednesday, June 15, 2016

模範父親

人生探索欄           模範父親                周達恆

後天是父親節, 在此向讀者中的父親們致賀, 也向一些身兼父職的母親責致意.  讀者很可能已猜到文題是指創造我們的主宰 --- 天父上帝.  其實全球信仰屬一神論的四個按人數及影響力最顯著的宗教, 基督教是唯一認定上帝是父親的.  伊斯蘭教, 錫克教, 與基督教關係密切的猶太教, 都不敢把創造主視為天上的父親.  對有些伊斯蘭教的神學家而言, 把這位主宰稱為天父會被視為對獨一神不尊重, 或最低限度不夠尊重.  可惜當任何一個宗教信仰用這高壓手段處理這關鍵性的課題, 其後遺症卻更加嚴重.  由於錫克教可被視為脫胎於伊斯蘭教, 他們的信仰在這層面更含糊, 不在此多討論.  猶太教對創造主的認識與基督教是相同的, 從他們所用的舊約聖經看, 他們並沒有因對上帝有過份高不可攀的觀念, 產生與祂的關係隔絕這個問題, 但常落在形式主義的陷阱中.  新約聖經的記載及教導幫助我們對舊約聖經有更深入的了解, 大大減低猶太人歷代偉大老師 (雖然不像伊斯蘭教及錫克教把他們捧為無上權威) 按舊約記載的大原則, 製訂一些合乎當時社會環境的具體實踐細則, 讓虔誠的信徒知道如何在生活上謹守一些誡命, 律例和典章, 不竟把大家陷在捨本逐末的陋習中, 使大家忘記創造主賜我們最大的恩典, 最寶貴的禮物, 是可以與祂從新建立因被罪破壞了的親密關係.

從創造主願意作最大的犧牲去挽回與我們的關係看 (請別忘記是由於人選擇背叛祂而喪失這關係), 我們可以明白作父親的難處.  可是一般中國父親在家中很會利用社會認為父親應有的權柄, 卻不一定效法天父為我們犧牲的榜樣去愛兒女.  我這樣說也許會引起一些讀者責備, 認為父親在這經濟競爭如此大的環境, 為養家所作的犧牲是不足為外人道的, 怎能說這種話呢?   可是這思想恐怕是導致年輕一代遲遲不結婚, 婚後又不願意養孩子的隱藏理由, 而他們這種想法也難說不是受了他們長輩處事待人的影響.  當人以自我為中心時, 人際關係落在次要地位, 連家庭關係也成了可有可無, 使人不願意為了有家庭而犧牲, 認為現代社會打倒孔家店後, 既不必理會不孝有三的古訓, 加上躲在世界人口被認為過多的說法背後, 只求自己的享受便是,  不管這種態度及行為除了使國家民族走向衰微, 若被全人類效法, 地球大可以由被授予最高人工智商的機械人取代.  否認有一位創造我們的主宰, 不認識祂是最好的父親, 不遵守祂要我們生育的命令, 不向祂效法, 後果堪虞.  即使放下這高瞻遠矚的層面, 失去了與創造主的親密關係, 不能享受祂的父愛, 更因而不能實際效法祂的愛, 豈不是極大的損失嗎? 

                                                                                           2016/6/17

Wednesday, June 8, 2016

教與養

人生探索欄 教與養             周達恆

我國文化把教與養這兩個字合併是有深意的, 文題雖然把它分開, 但我相信讀者不會誤會我否認教養的重要, 乃是為了再次強調教的重要. 世界雖然有些地方仍因天災或人禍而糧食短缺, 孩子們在營養不足的環境下長大, 極影響他們體力及智力的發育, 但本欄讀者即使曾有過經饔飧不繼, 或是有真正忍受過許多天饑餓的慘痛經驗, 近數十年來大概不會再有這種非出於選擇而忍餓的際遇.  家中的小輩更不會明白沒得吃是甚麼一回事.  可惜隨著物質豐富, 竟然帶來只養不教的普遍現象.

多年前我在加拿大牧養的教會, 年輕一代響應宣明會一個稱為饑饉三十的募款運動, 從週五晚至主日上午的三十小時只喝水, 不吃食物.  其實募款只是次要目的, 最大用意是幫助從未捱過餓的青少年有較為親身的體驗, 免得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  家長及教會其他成人認為這是個好經驗, 故此十分鼓勵而大力贊助, 募得的款項遠超預算.  我相信讀者中大概不會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太極端的教育方式吧.  其實對一些有禁食習慣的人而言, 不超過數天是不被視為禁食的.  本欄以前也提過養尊處優是一個要不得的觀念.  我們的飲食文化有待以革命手段去連根拔起.  身為廣東人, 我對食在廣州也因此不敢引以自豪, 而且對在臉書上不少朋友總喜歡把他們去著名的酒樓餐館選上的名菜拍照刊出, 也有厭煩感.


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注重讓小輩知道甚麼重要, 那些次要.  但我們若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價值觀是吃得好, 穿得豪華.  給孩子們的玩具要最合潮流, 事事與人比併, 對別人肆意批評, 遇上不如意的事總是抱怨等等, 以身教否定自己的言教, 也許比養而不教更糟糕.  從反面看, 有些朋友是被公認的好人, 可是子女不行其道, 甚至是倒行逆施, 令人不勝慨嘆.  若深究其原因, 可能是沒有積極地言教.  忘記或不認識在身教以外更要加上言教, 因為我們不能期望小輩從好行為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原因.  也許有人會誤以為若加上言教會被視為炫耀自己的好行為, 這是錯的.  我們若沒有錯誤動機, 大可不必理會別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看法.  我認為這畏首畏尾的態度是從魔鬼來的, 為要攔阻那些好榜樣可以世代承傳.  這不是說我們不應經常自我省察動機, 或不必改變容易被誤解的措辭及態度, 但不應因噎廢食.  在此我要進一步鼓吹大家積極學習如何從事言教, 因為我們不都是天生自然有口才,  有說服力, 甚至有時真會感到自己是拙口笨舌, 但不要因此認為言教必須外判.  對基督徒而言, 這個困難, 正如其他人生困難, 都可以靠禱告, 求天父上帝教導我們如何解決並不住學習. 


                                                                                         2016/6/10

Wednesday, June 1, 2016

易子而教的家教

人生探索欄 易子而教的家教       周達恆

週去兩週強調家教不應外判, 也許有讀者會用古人有易子而教的說法, 認為家教不見得不能假手於人.  若網上讀者有這感覺, 卻不願提出來, 我希望鼓勵讀者不要因為被視為網上文化是不評論部落格的文章而噤若寒蟬.  我是誠心希望得到讀者的意見, 因為一人計短, 二人計長.  單就文題而言, 我便有許多地方要請教讀者的.  其中最盼望的是有讀者可以提供易子而教的好例子, 因為我認為這句話在被真正應用時好像應該比較正面, 不應該是孟子那個避免父子間產生惡感那樣從負面立場去解釋  (為省篇幅, 不在本文引用網上所提供的資料, 讀者用中文輸入這句話搜索便會找到) .  況且記載孟子這論點是否正確代表他對家教的全盤觀念, 也難以深究, 讀者對孟子在這方面的看法若有認識, 也請不吝賜教.  文題要強調的是良好的易子而教仍然是一種家庭教育, 有異於學校教育制度的理念.

從我對這觀念有限的了解, 我認為願意易子而教的人是與相熟朋友作交換, 應該在選擇對方, 及對方也選擇自己時有頗高的標準, 並非採取推搪塞責的態度, 因為若是不願負責, 大可以仿傚不少沒有責任感父親的作風, 不聞不問, 何必與人交換責任呢?  在考慮及執行這方法時, 必然作多方的觀察及考慮, 絕不會找一個人在家教觀念上與自己相反或差異很大的人去易子而教.  這些考慮連香港數十年前的名校也明白, 而他們成為名校也是由於盡力提供仿照良好家庭教育所注重的一些層面, 讓家長放心把子女送往他們的學校.  困難是這理想雖然很對也很高, 執行時卻因為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有數十人, 無論校方或那些最關懷學生的最佳老師如何設法提供最優良的教導, 仍會因為學生太多而難以面面兼顧.  再從另一角度看, 學校也很難對每一個家庭都深入了解, 故此極難配合各家庭的需要或期望施教, 何況有些家庭在家教方面乏善可陳, 非但不去了解及配合學校的努力, 甚至可能有意或無意地與學校的教導起了抗衡作用, 讓孩子們覺得無所適從呢?  

家教最重要的其中一個層面大概是個性的塑造.  我也呼籲去教會的家長要與教會鼎力合作, 不要以教會為宗教教育的外判對象.  從文化層面看, 我們被稱為禮義之邦, 大家對一些小輩是否有良好家教, 很可能第一個著眼點在一些禮貌上.  在北美生活其中一個文化震撼是孩子的同學們來家中玩耍, 對長輩視而不見, 到達時既不稱呼, 離開時也不會告辭.  這也許並非了不起重要, 不能因此判定這些孩子不好, 但我希望請求讀者提供的意見是, 除了上述也許是由於文化差異而有的外在表現, 您認為良好的家教應該包括那些層面呢?

                                                                                             20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