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1, 2016

敬虔與哀慟的關係

人生探索欄 敬虔與哀慟的關係              周達恆 

上週因篇幅所限, 未能好好解釋為甚麼在登山寶訓的八福中, 竟然以哀慟的人有福為第二福, 更沒有說明為何可以視這第二福也是通往敬虔生活的必經之路.  這次要盡量貢獻我的淺見, 盼能收到拋磚引玉的回應.

讀者大概不會有太多人反對虛心是要過敬虔生活的必備條件之一, 把它列在首位也無可非議, 可是哀慟被列為八福的第二個福卻令人覺得有點奇怪, 因為要得著各種其他不同福氣的條件, 如飢渴慕義, 為義受逼迫, 或是使人和睦, 憐恤人, 甚至是溫柔和清心, 重要性都不比哀慟低, 也許應該說是比哀慟高, 為甚麼要把哀慟列在第二位呢? 哀慟與過一個敬虔生活又有甚麼關係呢?

從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喜怒哀樂這詞句看, 哀是既普遍, 也是大家很難逃避的情緒.  可是與哀有關的詞語, 哀慟不及其他與哀掛鉤的詞普及, 因為哀傷, 哀痛, 悲哀, 哀哭, 哀號, 哀嘆都在日常用語中比哀慟普遍, 甚至哀怨, 哀思, 哀求, 哀情的使用率也不見得會低於哀慟. 為甚麼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要用這詞而不用其他較常用的詞呢?  這兒用哀慟這詞是否有特別的含義呢?

我在查這個字 (原來的文字是一個字, 但中文卻非用一個詞不能把意思譯出來, 故此上段及下文除了指原來的文字用詞而不用字) 在聖經中其他出現的經文找答案, 發現在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兩封信中有很好的例證.  雖然在哥林多前書5;2及後書12:21用了兩個不同的詞去譯原來文字的這個字, 而且哥林多後書把這字譯為憂愁, 比哥林多前書譯為哀痛更不像是從同一個字而來, 可是工具書清楚地把這字的十次在新約中出現的經文, 列出, 包括另一個譯法: 悲哀,  使我認定這是從同一個字而來.  而保羅在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兩封信中, 用這個被譯為兩個不同的詞所指的是同一類事, 幫助我認定這兩處經文都譯為哀慟會更合宜.

不認罪是攔阻我們過一個敬虔生活的最大障礙之一.  保羅為著哥林多教會對罪採取輕忽的態度而哀慟, 譯為憂愁是把這態度的嚴重性超級降格.  我們若要過一個真正敬虔的生活, 必定要對罪的嚴重性持有一個從天父上帝的角度看罪的觀點.  大部份的基督徒在初信時是由於認識自己的罪成為與天父復和的最大障礙, 認識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捨身流血是讓我們可以重回天父懷抱的唯一途徑, 可是在世俗的污染下, 可憐不少基督徒在保持這個對罪的敏感上愈來愈失去尖銳感, 加上後現代主義的洗腦, 使大家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罪採取了所謂政治正確的立場, 取代了從天父上帝的觀點去看, 不期然地讓忿忿不平, 甚至是忿恨, 代替了為罪哀慟, 不知不覺地失去了敬虔的心.
  
                                                                            見報日期: 2016/9/2

Wednesday, August 24, 2016

敬虔之表徵

人生探索欄 敬虔之表徵                     周達恆

一個從敬畏上帝而獲得智慧的人, 理應在他的人生中有真正敬虔的流露, 可是連那位具可算是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智慧那麼高的所羅門王, 也在一生中犯了許多後悔莫及的罪.  由此可見單憑擁有智慧, 甚至是源於敬畏創造主而得的智慧, 也不保證可以永不落在聖經所說的境地“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  因為人心確是 “比萬物都詭詐, 壞到極處”.  最可憐的詭詐不是欺人, 乃是自欺.

創造主看為寶貴的敬拜, 就是源於對祂的敬畏與敬愛而生, 用每天生活去彰顯屬靈的生命在不斷更新地敬虔度日, 並非只在言語和舌頭上表露的任何外在包裝, 也不是一種高不可攀, 讓人認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氣派, 甚至與在大戶人家或小說中描述的帝皇家成長的王子或公主那種自幼被培養得來的, 被誤以為是氣質的那種懾人風度, 乃是耶穌基督在著名的登山寶訓, 開宗明義的八福所要讓我們認識, 也是要我們擁有的.  從學習過一個敬虔生活的角度看, 要得到這八個福的條件正是通往敬虔生活的必經之路.

虛心, 哀慟, 溫柔, 飢渴慕義, 憐恤人, 清心, 使人和睦, 為義受逼迫, 首六個可稱之為心態, 從表面看並沒有震撼力, 最後兩個也許可以說是處境, 但似乎也非罕見.  對基督徒而言, 這八福應該沒有陌生感, 卻也不一定被牢記在心中.  因此我認為這些與敬虔生活有緊密關係, 也許會引起疑問, 特別是第二個心境: 哀慟.  虛心與敬虔有緊密的關係, 甚至可以說是達到能夠常活在敬虔狀態中的其中一個先決條件, 很可能會獲得大多數讀者投贊成票, 因為一個驕傲的人, 若被視為敬虔, 大概會被認為那種敬虔必然有異於八福所描述的, 而且也並非大多數人可以認同的.  這樣說除了是受中國傳統觀念認為滿招損, 謙受益的影響, 更是由於要想像一個驕傲的人是一個真正敬虔的人也會讓人有水火不容的感覺.  用上文引用聖經說有些人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去形容是最貼切不過的.  真敬虔的人其實不難成為一個虛懷若谷的人, 因為人若不認識自己的渺小, 他所敬佩的大概也不會是了不起的偉大, 若說這種人會因敬而虔, 那簡直是匪夷所思.

哀慟卻似乎與虛心有很大的差距.  很少人從沒有哀慟經驗的.  在八福中被列為第二個福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在哀慟時需要安慰.  獲得安慰是一個很大的福氣是不必研討的事, 但若說是通往敬虔及實踐敬虔的必經之途, 我猜會引起絕大多數的讀者, 包括基督徒讀者的質疑.  限於篇幅, 只好請大家耐心地等待下週在本欄的探討.  我更歡迎讀者在廿八日晚上九時前 (美國山區時間) 在部落格提出高見, 或發電郵到: pastor.henrychou@gmail.com指教!

                                                                      見報日期: 2016/8/26

Wednesday, August 17, 2016

敬畏生智慧?

人生探索欄 敬畏生智慧?                 周達恆 

本欄去年十月下旬曾以兩次篇幅 (21及28日) 探討與智慧有關的課題, 報上讀者可在這部落格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查閱.  今天進一步思想這龐大課題中與上兩週重點相關的一些層面.  

智慧可說是絕大多數人都希望擁有的.  而真有智慧者卻往往是最謙虛, 不敢說自己是有智慧的人.  理由很簡單, 他們的智慧讓他們認識自己的有限, 甚至應該說是渺小, 因此不敢自以為有智慧.  這不是說他們昧於自己在有一些, 甚至很多方面, 都具備比一般人有更清晰的觀念, 更有深度的洞察力, 可是他們也同時認識與尚未知道的比起來, 自己對任何事及理的認識, 即使被視為比常人多十倍或百倍甚或千倍至萬倍, 與未知的相比, 其渺小度用億倍兆倍, 甚至用中國最大的算法, 被稱為大數 (即十的72次方) 去作比較也搔不著癢處, 怎會自滿或自大呢?

讀者可能會有人提出反對, 因為他們見過, 甚至認識一些世界級的學者仍有傲氣, 並且他/他們不信有一位創造宇宙萬有 (遠超過只說萬物) 的主宰, 或對是否有這樣的一位主宰存疑, 故此文題隱含把敬畏說成是智慧的來源是不正確的.  且容我從兩方面探討.  第一個層面是從大文化的層面看, 受基督教影響的文化在產生最先進的學者上, 總體來說比沒有受基督教影響的文化明顯地多很多.  當然, 受避世或出世主義, 如中國本土的道家思想及自認源於老莊哲理的道教, 並對不少同胞影響很大的佛教及源於 (卻與之抗衡) 的印度教, 長期影響了人數最多 (合共佔全球人口超過40%) 的兩個古老大國, 因文化受傳統主流宗教思想影響, 沒有產生很多在學術上有特殊貢獻的學者是不足為奇的, 這本來就不是他們要重視的層面啊!  至於一些在基督教文化大環境下成長, 卻從個人立場不再敬畏創造主的那些人, 他們若認為自己的成就是不受敬畏上帝的大氣候影響, 恐怕是昧於憑個人力量抗衡社會力量的難度有多高, 何況對他們的創新力有影響的部份也不是他們要刻意摒棄的呢! 

第二個層面是從智慧非但不限於學術方面的新發現, 而且比這些更具基礎性的層面是高於學術研究成果的層面.  換言之, 即使有些在學術上有高成就者否認或懷疑是否有一位創造主, 也因而否認他們的智慧與敬畏有任何關係, 仍然不足以推翻智慧從敬畏而生.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 在基礎層面上有智慧的人, 不可能不具有敬畏的心態.  若是把敬畏與智慧視為相輔相成, 已經說明敬畏的地位有多重要.  其實智慧的最基礎層面是尋求明白超越數目有限的學術研究領域所包含的通則. 我們可以借一理通百理明去嘗試表達其堂奧之萬一 (或大數之一).  這種智慧是只有敬畏創造主才有的.

                                                                          見報日期: 2016/8/17

Wednesday, August 10, 2016

敬愛, 敬畏與敬拜

人生探索欄 敬愛, 敬畏與敬拜           周達恆

上週探討有關既敬且畏的課題時, 因篇幅所限停在由敬而生的畏.  本文進一步擴充領域跟讀者看文題三個相關觀念.  上週說因敬而生的畏相當普遍, 也許有些讀者會不認同, 因為敬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畏.  敬可以產生愛, 甚至可以成為拜的理由, 但文題三個觀念既不可以劃上等號, 也不能說有敬為基礎必然有愛或畏的情懷, 更不一定有拜的行動.  但這三個詞若把敬的成份拿掉, 卻比以敬為基礎所會產生的果效大為削弱.

古人教導夫妻要相敬如賓.  對羅曼蒂克被視為是婚姻基礎者, 恐怕對這觀念除了覺得陌生, 更會視為荒誕不經.  從後現代主義看會被視為生硬及造作, 違反感性掛帥的大原則.  可惜兒女對自己不敬是從父母身教而產生的壞榜樣得來, 大家昧於父母互不敬愛是構成這困難成為現代家庭通病的主因.  其實大家若細察一對恩愛夫妻, 不難發現他們之間存在的許多彼此敬重及因而有的互相接納.  婚姻關係要建立在接受配偶的弱點, 因為人誰無過呢(而最認識己過者非枕邊人莫屬).  故此能彼此體諒, 把重點放在加強另一半的優點上, 才可以擁有由敬而生的愛, 讓婚姻經得起時間考驗.  再從另一個方向看, 可以兀立不移的愛也絕不會沒有敬的成份在內. 

敬愛在平輩中不必, 也不該成為敬畏, 可是在不同輩份或身份的人中卻非罕見的事, 也並非必定要反對或推翻的事.  敬畏的成因及基礎十分複雜, 難以在這千字文中詳加探討, 這兒只從基於值得學習的那種由敬愛而產生敬畏的角度看.  嚴格來說, 也許這種敬畏與一般人看為是害怕的那種畏有相當大的差異, 甚至會被認為完全不同, 但我們若從畏的成因看, 卻可以不必認為不能作比較, 因為畏懼是認識自己力量不能與對方比擬才有的.  在勢均力敵時沒有人會有畏懼之心, 是在必敗或認為要付出代價太大時才會有.  從敬愛而生的敬畏若是由於認識己力不足以作所敬愛者的接班人, 或出於體會自己沒有可能完成受託付的任務, 想到委託自己者, 一直看似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工作幹得妥善, 遂衷心折服, 這種敬畏不見得是不健康.  

以上述所描述的敬愛加上敬畏而產生對創造主有更深的認識, 因而產生的敬拜, 與許多人只是以禮儀去行形式上的敬拜, 不用我說, 讀者也會同意是不應同日而語的.  我要強調補充的是: 人對天父上帝的敬愛並不必含有人間夫妻關係的互相諒解的成份, 因為創造我們的天父上帝完全明白我們, 不必像夫妻因長期一起生活才愈來愈明白對方.  另一方面, 祂是完美的, 故此沒有獲得我們諒解的需要, 反而經常赦免我們的冒犯.  我們因而敬愛祂, 敬畏祂, 敬拜祂正是理當如此.

                                                                       見報日期:  2016/8/12

Wednesday, August 3, 2016

既敬且畏

人生探索欄 既敬且畏            周達恆 

畏懼是人人不時會有的感覺, 更可說是重要的本能, 因為曉得害怕會攔阻我們作沒意義的冒險.  即使具大無畏精神能勇於面對一些極端惡劣環境的人, 也並非沒有害怕的心, 只是憑常人沒有 (或不願意有) 的勇氣去克服這與生俱來的懼怕.  社會無論多讚賞這種大無畏精神, 卻同時不鼓勵只憑匹夫之勇的作風.  表面理由是武力 (或雖不動武卻以消極方式阻礙社會正常運作, 或嚴重減低其效率) 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骨子裡是害怕這種勇氣一旦感染夠多的人, 在位者及既得利益者會無法應付.  最近天主教教宗也鼓勵青年人讓社會知道他們的心聲, 要敢言, 可見不畏強權的重要性.

要能有這種大無畏精神, 最可靠的能源是認清楚甚麼才是真正值得敬畏的.  雖然原則性的事本來可說值得大家尊敬, 可是上世紀50年代在中國的經驗使大家認識獻身於黨或國家太抽象了, 並不能滿足人心靈的渴求.  原先狂傲地認為黨與國可以取代大家對信仰宗教的需要, 並且揚言不必採取任何措施, 宗教自然會銷聲匿跡, 卻因結果並非如此而被迫食言, 對信仰施高壓手段意圖把它消滅, 卻沒想到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文革一過, 教堂得以從被改為各樣用途回復本來面目, 在數年內全國被三自教會領袖承認的人數竟從不足一百萬躍增至六百萬, 據可靠的非官方數字, 其實逾五千萬, 比黨員數字還多, 何況認識內情者承認現代黨員不能與那些參加萬里長征, 勇於為黨為國獻身者相比呢?  反倒是在基督教信徒中, 全球各地及歷史各時段不乏這些人, 包括今天在中東一些前伊斯蘭教教徒因歸向基督而大受迫害者在內. 

其實建立在因敬而生的畏, 比因畏而來的懼實有天壤之別, 而且比有些領袖具有很獨特的不怒而威的氣派也並不一樣.  對這種雖不多有卻也不能說太罕有的領導人物, 俗語說得好, 一般人的應付方法是: 惹不起卻躲得起.  歷史上讓我們看見, 就是那些能叫人在他面前必恭必敬的劃時代人物, 也沒有辨法把他全部的敵人殺戮淨盡, 而且連他們也不能杜絕在他最內圍圈子中沒有奸細.  不用說, 這種能不怕伴君如伴虎的人, 即使對這種暴君有真正敬佩的心, 也同時為了所擁有的一個更重要信念而具有如此無畏精神.  這是為甚麼文題故意把這兩個字一般被并用而成的詞拆開.  再從另一角度看, 勇於排除內心恐懼感去赴湯蹈火者, 卻不一定是對另一個人或對象有一個絕對崇敬的心, 雖然像文天祥那樣以天地之正氣為生死抉擇之最高指引者, 似乎在人類歷史中找不到幾個, 我們卻不敢說絕對沒有, 但值得思考的卻是由敬而生的畏卻極普遍.  下週跟大家進一步去探討.

                                                                                      
                  見報日期 20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