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1, 2016

敬虔與哀慟的關係

人生探索欄 敬虔與哀慟的關係              周達恆 

上週因篇幅所限, 未能好好解釋為甚麼在登山寶訓的八福中, 竟然以哀慟的人有福為第二福, 更沒有說明為何可以視這第二福也是通往敬虔生活的必經之路.  這次要盡量貢獻我的淺見, 盼能收到拋磚引玉的回應.

讀者大概不會有太多人反對虛心是要過敬虔生活的必備條件之一, 把它列在首位也無可非議, 可是哀慟被列為八福的第二個福卻令人覺得有點奇怪, 因為要得著各種其他不同福氣的條件, 如飢渴慕義, 為義受逼迫, 或是使人和睦, 憐恤人, 甚至是溫柔和清心, 重要性都不比哀慟低, 也許應該說是比哀慟高, 為甚麼要把哀慟列在第二位呢? 哀慟與過一個敬虔生活又有甚麼關係呢?

從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喜怒哀樂這詞句看, 哀是既普遍, 也是大家很難逃避的情緒.  可是與哀有關的詞語, 哀慟不及其他與哀掛鉤的詞普及, 因為哀傷, 哀痛, 悲哀, 哀哭, 哀號, 哀嘆都在日常用語中比哀慟普遍, 甚至哀怨, 哀思, 哀求, 哀情的使用率也不見得會低於哀慟. 為甚麼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要用這詞而不用其他較常用的詞呢?  這兒用哀慟這詞是否有特別的含義呢?

我在查這個字 (原來的文字是一個字, 但中文卻非用一個詞不能把意思譯出來, 故此上段及下文除了指原來的文字用詞而不用字) 在聖經中其他出現的經文找答案, 發現在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兩封信中有很好的例證.  雖然在哥林多前書5;2及後書12:21用了兩個不同的詞去譯原來文字的這個字, 而且哥林多後書把這字譯為憂愁, 比哥林多前書譯為哀痛更不像是從同一個字而來, 可是工具書清楚地把這字的十次在新約中出現的經文, 列出, 包括另一個譯法: 悲哀,  使我認定這是從同一個字而來.  而保羅在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兩封信中, 用這個被譯為兩個不同的詞所指的是同一類事, 幫助我認定這兩處經文都譯為哀慟會更合宜.

不認罪是攔阻我們過一個敬虔生活的最大障礙之一.  保羅為著哥林多教會對罪採取輕忽的態度而哀慟, 譯為憂愁是把這態度的嚴重性超級降格.  我們若要過一個真正敬虔的生活, 必定要對罪的嚴重性持有一個從天父上帝的角度看罪的觀點.  大部份的基督徒在初信時是由於認識自己的罪成為與天父復和的最大障礙, 認識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捨身流血是讓我們可以重回天父懷抱的唯一途徑, 可是在世俗的污染下, 可憐不少基督徒在保持這個對罪的敏感上愈來愈失去尖銳感, 加上後現代主義的洗腦, 使大家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罪採取了所謂政治正確的立場, 取代了從天父上帝的觀點去看, 不期然地讓忿忿不平, 甚至是忿恨, 代替了為罪哀慟, 不知不覺地失去了敬虔的心.
  
                                                                            見報日期: 2016/9/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