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6, 2020

「凡事」谢恩? //「凡事」謝恩?

本文繁體字版在簡體字版下方刊出 人生探索栏 「凡事」谢恩? 周达恒 按照中国民间通用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文题的凡事简直是荒谬及幼稚。基督徒读者却会怪责我不该把凡事放在括号内,更不该为题目加上问号,因为凡事谢恩是圣经明训,是「常常喜乐,不住祷告」这两个命令之后的结语,或被视作第三个命令。篇幅所限,本文不能探究为何要常常喜乐及不住祷告,在此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命令都冠以一个表达绝对的观念:「常常、不住、凡事」,并非经常、尽力、不忘。 从另一角度看,这命令涉及的三个范畴似乎为真诚愿意实践的人,带来极大的挑战,甚至因为成功的次数极少及能够维持的时间甚短,失败或忘记的情况太多,而容易落在灰心状况中。用世俗眼光看,这不是自己打败自己的途径吗?我猜熟读圣经的读者们会说:「在人不能,在上帝凡事都能」。不错,圣经给予信徒的命令及要求是被称为中国古代圣贤者都不敢要求我们去达到的标准。况且他们即使有这种想法,也因为自己不可能达到,并且由于求助无门而不敢要求别人尽力实践。可是对真心信靠天父上帝的人,因为明白圣经告诉我们:「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而能够真正实践再接再厉、屡败屡战的精神,不因为常常失败而中魔鬼的心理战术,让自己认为是屡战屡败,无可救药。 若要避免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口号自欺欺人,我们要透过对圣经的教导认真探究,加上与其他熟悉圣经教导的人分享疑难,更上一层楼地学习体会上帝旨意,即使仍难免犯错及有时错误地接纳魔鬼的控诉,认为自己无何药救。若被一些宣传技巧高超,报喜不报忧的慈善或传福音机构暂时蒙蔽,在经济上给予支援后才认识其真面目、仍然不会落在灰心及感到失落的境地,并且因此获得更好的洞察力而因此可以仍然献上感恩。这心态和所谓阿Q精神有基本上的分别,因为我们的心态并非建立在人本主义之上,故此不是自我安慰或保护,乃是认清楚自己在创造主的心意中,要我们在失误中学习的功课。因此不会落在无奈的心态中,更不会因此堵住关心别人及来自天父的怜悯情怀。 天父在圣经中要我们凡事谢恩的基本理由是让我们因此成长。成长的层面不限于让我们对人对事可以拥有更明亮的洞察力,而且帮助我们在犯错后,不落在自怨自艾或立志以后只顾自己门前雪,连真正有需要的邻居在困境中,虽然自己的援手只是举手之劳,也故意视若无睹,把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也抛之脑后,让自己成为不近人情的怪物,也全不在意,让魔鬼暗暗欢喜。最后要与大家共勉的是:当我们因拥抱文题的圣经教导,比认定助人为快乐之本更持久及真实。 目报日期:2020/11/27 人生探索欄 「凡事」謝恩? 周達恆 按照中國民間通用語: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文題的凡事簡直是荒謬及幼稚。基督徒讀者卻會怪責我不該把凡事放在括號內,更不該為題目加上問號,因為凡事謝恩是聖經明訓,是「常常喜樂,不住禱告」這兩個命令之後的結語,或被視作第三個命令。篇幅所限,本文不能探究為何要常常喜樂及不住禱告,在此要指出的是這三個命令都冠以一個表達絕對的觀念:「常常、不住、凡事」,並非經常、盡力、不忘。 從另一角度看,這命令涉及的三個範疇似乎為真誠願意實踐的人,帶來極大的挑戰,甚至因為成功的次數極少及能夠維持的時間甚短,失敗或忘記的情況太多,而容易落在灰心狀況中。用世俗眼光看,這不是自己打敗自己的途徑嗎?我猜熟讀聖經的讀者們會說:「在人不能,在上帝凡事都能」。不錯,聖經給予信徒的命令及要求是被稱為中國古代聖賢者都不敢要求我們去達到的標準。況且他們即使有這種想法,也因為自己不可能達到,並且由於求助無門而不敢要求別人盡力實踐。可是對真心信靠天父上帝的人,因為明白聖經告訴我們:「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而能夠真正實踐再接再厲、屢敗屢戰的精神,不因為常常失敗而中魔鬼的心理戰術,讓自己認為是屢戰屢敗,無可救藥。 若要避免藉「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口號自欺欺人,我們要透過對聖經的教導認真探究,加上與其他熟悉聖經教導的人分享疑難,更上一層樓地學習體會上帝旨意,即使仍難免犯錯及有時錯誤地接納魔鬼的控訴,認為自己無何藥救。若被一些宣傳技巧高超,報喜不報憂的慈善或傳福音機構暫時蒙蔽,在經濟上給予支援後才認識其真面目、仍然不會落在灰心及感到失落的境地,並且因此獲得更好的洞察力而因此可以仍然獻上感恩。這心態和所謂阿Q精神有基本上的分別,因為我們的心態並非建立在人本主義之上,故此不是自我安慰或保護,乃是認清楚自己在創造主的心意中,要我們在失誤中學習的功課。因此不會落在無奈的心態中,更不會因此堵住關心別人及來自天父的憐憫情懷。 天父在聖經中要我們凡事謝恩的基本理由是讓我們因此成長。成長的層面不限於讓我們對人對事可以擁有更明亮的洞察力,而且幫助我們在犯錯後,不落在自怨自艾或立志以後只顧自己門前雪,連真正有需要的鄰居在困境中,雖然自己的援手只是舉手之勞,也故意視若無睹,把遠親不如近鄰的古訓也拋之腦後,讓自己成為不近人情的怪物,也全不在意,讓魔鬼暗暗歡喜。最後要與大家共勉的是:當我們因擁抱文題的聖經教導,比認定助人為快樂之本更持久及真實。 目報日期:2020/11/27

Wednesday, November 18, 2020

向谁感恩? // 向誰感恩?

本文繁體字版在簡體字版下方刊出 人生探索栏                                                    向谁感恩? 周达恒             查网上资料,发现其中一个网页认为全球有十七个国家有感恩节,但有些国家人口十分少,另一些是强把庆祝秋收的节日解释成为当地的感恩节,而且把并非全国性的庆祝也包括在内,充分表现有些人喜欢把事情夸大的习性。因此文题要特别强调感恩的对象。             森林大火虽非罕见,但今年美国西部好几个州,及去年澳洲的山林大火,都是破纪录地严重,若被视为是末世的先兆也不能说是危言耸听。幸好从圣经中旧约的记载,满有恩慈及怜悯的创造主,常因少数人真诚痛改前非而给予整个国家或民族更多时日悔过,在这些日子,在这个被视为主流媒体经常扭曲事实及以假乱真的时代,我要呼吁读者中的基督徒加倍先为自己,再为世界各国的疫情及政治局面,切切祈求天父上帝的赦免及怜悯。并且废除与世俗等量齐观的节期活动及心态,在今年的感恩节,更要认定真正值得被衷心感恩的对象,绝非自己已被世俗同化的观念,因此随波逐流地以人为中心,并且更不是为了讨受礼物者的欢心,费尽心思去打听及猜测他们在这节期中盼望得到的礼物,把物欲主义心态不断加倍发挥,把自己取代了真正值得感恩的创造主。             我相信读者中绝少拥抱自己才是值得被感恩者的心态,但若说在大家亲友中,绝对不会有人拥抱这心态,恐怕是犯了缺乏知人之明的毛病。若这看法被评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认为没有自辩必要。返回文题,与仍愿意读下文的读者继续思考这种心态。我提出这课题是基于感恩节的重点原意已被大多数人忽略,甚至是遗忘。其实这并非感恩节独有的怪现象,中外许多节期也有同样遭遇。这大概是我们人性的通病:容易忘恩并且常犯舍本逐末的毛病。在多元文代的社会,这问题更显得严重,因为不同文化具有各自背景的包袱,而且抄袭任何节期庆祝的外观方式远比了解根源简单。再加上商家以物质为重的推波助澜,谁耐繁寻根究底呢?肤浅取代实质正是时代的「杰作」。            也许有人会拿「施恩莫望报,望报莫施恩」的大道理来反驳上文,可是这观念并非取消了获得恩典者表达感恩的权利及该有的态度。其实若一个人完全没有感恩的心,蒙受最大损失的是他自己。可惜现今西方社会有愈来越多人抱这种心态,养成一些哗众取宠的政客,为了争取选票而致力推广权利感,淡化责任感,并美其名为劫富济贫。我更恐怕我们寄居西方社会各地的一个无形代价,是由于不容易把感恩的正确态度传给后辈,而让他们对真正配得感恩的创造主,失去一个真诚的凡事感恩的心。甚盼本栏的基督徒读者,在网上的部落格留言,与大家分享您的心得。                        见报日期:2020/11/20 人生探索欄                                                    向誰感恩?                                                    周達恆             查網上資料,發現其中一個網頁認為全球有十七個國家有感恩節,但有些國家人口十分少,另一些是強把慶祝秋收的節日解釋成為當地的感恩節,而且把並非全國性的慶祝也包括在內,充分表現有些人喜歡把事情誇大的習性。因此文題要特別強調感恩的對象。    森林大火雖非罕見,但今年美國西部好幾個州,及去年澳洲的山林大火,都是破紀錄地嚴重,若被視為是末世的先兆也不能說是危言聳聽。幸好從聖經中舊約的記載,滿有恩慈及憐憫的創造主,常因少數人真誠痛改前非而給予整個國家或民族更多時日悔過,在這些日子,在這個被視為主流媒體經常扭曲事實及以假亂真的時代,我要呼籲讀者中的基督徒加倍先為自己,再為世界各國的疫情及政治局面,切切祈求天父上帝的赦免及憐憫。並且廢除與世俗等量齊觀的節期活動及心態,在今年的感恩節,更要認定真正值得被衷心感恩的對象,絕非自己已被世俗同化的觀念,因此隨波逐流地以人為中心,並且更不是為了討受禮物者的歡心,費盡心思去打聽及猜測他們在這節期中盼望得到的禮物,把物慾主義心態不斷加倍發揮,把自己取代了真正值得感恩的創造主。 我相信讀者中絕少擁抱自己才是值得被感恩者的心態,但若說在大家親友中,絕對不會有人擁抱這心態,恐怕是犯了缺乏知人之明的毛病。若這看法被評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認為沒有自辯必要。返回文題,與仍願意讀下文的讀者繼續思考這種心態。我提出這課題是基於感恩節的重點原意已被大多數人忽略,甚至是遺忘。其實這並非感恩節獨有的怪現象,中外許多節期也有同樣遭遇。這大概是我們人性的通病:容易忘恩並且常犯捨本逐末的毛病。在多元文代的社會,這問題更顯得嚴重,因為不同文化具有各自背景的包袱,而且抄襲任何節期慶祝的外觀方式遠比了解根源簡單。再加上商家以物質為重的推波助瀾,誰耐繁尋根究底呢?膚淺取代實質正是時代的「傑作」。            也許有人會拿「施恩莫望報,望報莫施恩」的大道理來反駁上文,可是這觀念並非取消了獲得恩典者表達感恩的權利及該有的態度。其實若一個人完全沒有感恩的心,蒙受最大損失的是他自己。可惜現今西方社會有愈來越多人抱這種心態,養成一些譁眾取寵的政客,為了爭取選票而致力推廣權利感,淡化責任感,並美其名為劫富濟貧。我更恐怕我們寄居西方社會各地的一個無形代價,是由於不容易把感恩的正確態度傳給後輩,而讓他們對真正配得感恩的創造主,失去一個真誠的凡事感恩的心。甚盼本欄的基督徒讀者,在網上的部落格留言,與大家分享您的心得。                        見報日期:2020/11/20Henry

Wednesday, November 11, 2020

语言、文化、信仰(下)//. 語言、文化、信仰(下)

本文繁體字版在簡體字版下方刊出 人生探索栏 语言、文化、信仰(下) 周达恒 信仰被多少人视为文化一部分是不易判断的。若靠抽样调查决定,也难以设计真正客观的问题,再加上若用真人采访的抽样调查,更难排除调查员不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问题,不自觉地带主观成分,透过语调及表情,引导回答者的思想路线。再者,文化的范筹本身也不容易界定,何况表面上自称是无神论者,其实是把自己升级为神明,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评判事情的最高及最后权威,可是这种人能否终生持守这信念,也是不容易获得客观答案,因为他们若在面对死亡时,无论是由于恐惧或良知发挥作用,否定无神论,对那些仍然持守无神论者也不一定会有很大的影响力。若从上述的有限考虑看,这些数目极有限的人,他们的信念(既然无神便没有信仰的对象,故此用信念代替信仰比较合理)所代表的人数也许是万分之一也没有,因此若断言这观念可以被归纳在文化范畴内,仍因为不能摆脱以偏概全的弊漏而被采纳。 从另一角度看,文化对大家的影响虽然接近无孔不入,却常常是缺乏深思熟虑的一种「自然」或不经意的思想或行为。可是信仰却常常要求刻意的抉择。正因为这个要求,基督教信仰被崇尚中国文化的同胞视为离经背道。客气一点的描述是把基督教的信仰及行事或拒绝按照传统习俗参与例如祭祖的礼仪,视为抗衡文化。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把文化与信仰分列。特别是中国民间许多习俗,参与者视为例行公事,不深究是否诚心实意,与基督教信仰的礼仪要求参与者自我检讨,可说天差地远。再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百年前有不少初信耶稣的基督徒因为拒绝继续参加一些中国传统宗教礼仪被迫害,现在却很少发生,因为中国文化与被视为传统的信仰并没有绝不能分割的关系。 再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以前士大夫阶级持守文以载道的理念,是非常可取的基本原则与理念,却把文字功能过份局限于哲理层面,可幸中国文化传统包容性很大,虽然未能用从善如流去概括评价,却比默守成规的观念宽广,在现今这个新发现不时产生,带来新理念与日俱增的时代,中文不成为接纳新理念的屏障,而且有些新观念的译名确是十分传神,让人不得不赞叹。加上中国文化并没有一套完美及非固守成规不可的信仰系统,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没有特别困难,甚至比其他语言更言简意赅,若能脱离从政治理念与时下风气带来的枷锁,不避寻根究底,除了为国家民族带来进步及福气,更可以为全球其他人类组合的单位,带来新视野与思维方面的突破,成为自己及别人的祝福。 笔者在网上另有一个部落格:信仰浅释。欢迎有兴趣多了解基督教的读者阅读。 见报日期:2020/11/13 人生探索欄 語言、文化、信仰(下) 周達恆 信仰被多少人視為文化一部分是不易判斷的。若靠抽樣調查決定,也難以設計真正客觀的問題,再加上若用真人採訪的抽樣調查,更難排除調查員不會有意無意地把一些問題,不自覺地帶主觀成分,透過語調及表情,引導回答者的思想路線。再者,文化的範籌本身也不容易界定,何況表面上自稱是無神論者,其實是把自己昇級為神明,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評判事情的最高及最後權威,可是這種人能否終生持守這信念,也是不容易獲得客觀答案,因為他們若在面對死亡時,無論是由於恐懼或良知發揮作用,否定無神論,對那些仍然持守無神論者也不一定會有很大的影響力。若從上述的有限考慮看,這些數目極有限的人,他們的信念(既然無神便沒有信仰的對象,故此用信念代替信仰比較合理)所代表的人數也許是萬分之一也沒有,因此若斷言這觀念可以被歸納在文化範疇內,仍因為不能擺脫以偏概全的弊漏而被採納。 從另一角度看,文化對大家的影響雖然接近無孔不入,卻常常是缺乏深思熟慮的一種「自然」或不經意的思想或行為。可是信仰卻常常要求刻意的抉擇。正因為這個要求,基督教信仰被崇尚中國文化的同胞視為離經背道。客氣一點的描述是把基督教的信仰及行事或拒絕按照傳統習俗參與例如祭祖的禮儀,視為抗衡文化。這也是為甚麼我要把文化與信仰分列。特別是中國民間許多習俗,參與者視為例行公事,不深究是否誠心實意,與基督教信仰的禮儀要求參與者自我檢討,可說天差地遠。再從另一個角度去考慮,百年前有不少初信耶穌的基督徒因為拒絕繼續參加一些中國傳統宗教禮儀被迫害,現在卻很少發生,因為中國文化與被視為傳統的信仰並沒有絕不能分割的關係。 再從語言與文化的關係看,以前士大夫階級持守文以載道的理念,是非常可取的基本原則與理念,卻把文字功能過份局限於哲理層面,可幸中國文化傳統包容性很大,雖然未能用從善如流去概括評價,卻比默守成規的觀念寬廣,在現今這個新發現不時產生,帶來新理念與日俱增的時代,中文不成為接納新理念的屏障,而且有些新觀念的譯名確是十分傳神,讓人不得不讚嘆。加上中國文化並沒有一套完美及非固守成規不可的信仰系統,在語言表達方面也沒有特別困難,甚至比其他語言更言簡意賅,若能脫離從政治理念與時下風氣帶來的枷鎖,不避尋根究底,除了為國家民族帶來進步及福氣,更可以為全球其他人類組合的單位,帶來新視野與思維方面的突破,成為自己及別人的祝福。 筆者在網上另有一個部落格:信仰淺釋。歡迎有興趣多了解基督教的讀者閱讀。 見報日期:2020/11/13

Wednesday, November 4, 2020

语言、文化、信仰(中) // 語言、文化、信仰(中)

本文繁體字版在簡體字版下方刊出 人生探索栏 语言、文化、信仰(中) 周达恒 全球的宗教信仰有多少是难以统计的,分类更是十分不容易。若粗枝大叶划分,用以下两个最基本条件作准则:跨国与超越民族,也许只有两个宗教合格:广义的基督教(包括东正教、天主教、更正教或狭义的基督教,及利巴嫩与埃及一些有长远历史的较小教派)和伊斯兰教(俗称回教)。从语言看,回教认定只有用原来文字(阿拉伯文)记录的可兰经才可以作准,其他语文翻的版本是基本上不被认可的,并且认为阿拉伯文是最美丽的语文。我听过一位懂得如何书写阿拉伯文的宣教士解释书写阿拉伯文的复杂性,及他如何学会按照可兰经的规定写,使绝大部分只懂得看及分辨的伊斯兰教徒大大惊讶。在这方面,伊斯兰教与督教即除了绝对相反,也和中国士人认为文以载道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 本文繁體字版在簡體字版下方刊出 从语文角度看,我国文字当然也有很大的独特性,因为其他国家的文字以声音为首要及基础,中文当然也有些字是以该字的发音为根据,可是象形文字却比许多文字历史更悠久,而且并非以音韵造字为主,乃是以实物的形状造字为基础。若与阿拉伯文比较,在历史久远及难度上都可说是更胜一筹。基督教圣经的两大部是用希伯来文写的旧约及希腊文写的新约。现今的犹太人仍然视旧约为他们信仰的基础。旧约首五本书合称摩西五经,是三千三百多年前写的,比老子早八百年,比周公早二百年。伊斯兰教的可兰经约在公历一千四百年出现,而新约圣经最后一本书是启示录,约在一千九百年前写成。 从信仰对文化有多大影响的角度看,也许可以说这两个信仰都在大层面上,对受其影响的那些国家及文化有极大影响,并且各有不同的历史污点,因为回教固然有用战争征服比他们弱小的国家之后,强制当地人成为回教徒;基督教,特别是在更正教抬头之前,教王发动的十字军东征,及南美洲的历史,同样乏善可陈。更正教近两个世纪以来的普世宣教事工,也被冠以文化侵略的罪名,但有不少宣教士穷一生的心血,为没有文字的部落造字,把圣经用他们的语言翻译,帮助其中一些优秀青年去西方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即使被视为文化侵略,却大幅提高落后地方的生活品质及平均寿命,都是基于圣经的教导。这些宣教士在未有电脑帮助前,穷四十年的努力为没有文字的文化造字,既保存了当地的文化,也让他们扩大了视野,学习如何改善他们的生产方式使收成加增,为他们妇女手工的产品寻找销售的途径,居住环境也被大大改善而平均寿数延长,却没有被高压手段要求他们改变信仰,都是基于宣教士及支持他们的基督徒的信仰。下周再与读者作更多的探讨。 见报日期:2020/11/6 人生探索欄 語言、文化、信仰(中) 周達恆 全球的宗教信仰有多少是難以統計的,分類更是十分不容易。若粗枝大葉劃分,用以下兩個最基本條件作準則:跨國與超越民族,也許只有兩個宗教合格:廣義的基督教(包括東正教、天主教、更正教或狹義的基督教,及利巴嫩與埃及一些有長遠歷史的較小教派)和伊斯蘭教(俗稱回教)。從語言看,回教認定只有用原來文字(阿拉伯文)記錄的可蘭經才可以作準,其他語文翻的版本是基本上不被認可的,並且認為阿拉伯文是最美麗的語文。我聽過一位懂得如何書寫阿拉伯文的宣教士解釋書寫阿拉伯文的複雜性,及他如何學會按照可蘭經的規定寫,使絕大部分只懂得看及分辨的伊斯蘭教徒大大驚訝。在這方面,伊斯蘭教與督教即除了絕對相反,也和中國士人認為文以載道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馳。 從語文角度看,我國文字當然也有很大的獨特性,因為其他國家的文字以聲音為首要及基礎,中文當然也有些字是以該字的發音為根據,可是象形文字卻比許多文字歷史更悠久,而且並非以音韻造字為主,乃是以實物的形狀造字為基礎。若與阿拉伯文比較,在歷史久遠及難度上都可說是更勝一籌。基督教聖經的兩大部是用希伯來文寫的舊約及希臘文寫的新約。現今的猶太人仍然視舊約為他們信仰的基礎。舊約首五本書合稱摩西五經,是三千三百多年前寫的,比老子早八百年,比周公早二百年。伊斯蘭教的可蘭經約在公曆一千四百年出現,而新約聖經最後一本書是啟示錄,約在一千九百年前寫成。 從信仰對文化有多大影響的角度看,也許可以說這兩個信仰都在大層面上,對受其影響的那些國家及文化有極大影響,並且各有不同的歷史污點,因為回教固然有用戰爭征服比他們弱小的國家之後,強制當地人成為回教徒;基督教,特別是在更正教抬頭之前,教王發動的十字軍東征,及南美洲的歷史,同樣乏善可陳。更正教近兩個世紀以來的普世宣教事工,也被冠以文化侵略的罪名,但有不少宣教士窮一生的心血,為沒有文字的部落造字,把聖經用他們的語言翻譯,幫助其中一些優秀青年去西方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即使被視為文化侵略,卻大幅提高落後地方的生活品質及平均壽命,都是基於聖經的教導。這些宣教士在未有電腦幫助前,窮四十年的努力為沒有文字的文化造字,既保存了當地的文化,也讓他們擴大了視野,學習如何改善他們的生產方式使收成加增,為他們婦女手工的產品尋找銷售的途徑,居住環境也被大大改善而平均壽數延長,卻沒有被高壓手段要求他們改變信仰,都是基於宣教士及支持他們的基督徒的信仰。下週再與讀者作更多的探討。 見報日期:20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