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7, 2015

人生探索欄    懷念教會創辦人       周達恆

        四十多年前曹吳津弟兄(複姓曹吳,弟兄是教會的稱呼,一般人稱他博士或先生)與夫人陳文珠姊妹在科州波德市定居,參加了該市的美國播道會,他又參與該教會執事的服侍,負責司庫之職,與該會的主任牧師熟識後,為了希望有中國教會,與該位牧師一起向天父上帝祈求多年。因此我們認為他可說是教會的創辦人。雖然他為人謙虛,不會認這個功勞,可是我如此介紹他,正是因為他不是一位好大喜功的人。他回應上帝的呼召,提早退休,與夫人遷往洛杉磯,在遠東廣播公司向國內播放傳福音的節目上一同作義工,直至他的柏金遜病一年比一年嚴重,再度退休為止。我們本來與他仍有間歇性的聯絡,可是去年他返天家時,我們卻沒有及時接到消息,深以為憾。但他不求名的胸懷,令人敬佩及懷念。

        上文說他是教會的創辦人也許會引起誤解。因為任何教會的真正創辨人是救主耶穌基督,我在不少教會開始時也常提醒第一批教會的成員,不要認為教會是他們的。有一間教會的成員曾對我說,他們的教會是某某人的,我覺得很悲哀,因為這樣的教會便已經不再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教會,甚至可說是有名無實的教會。故此當上文提到曹吳弟兄及他夫人時,我不是要高舉他或貶低在教會開始時便參與及積極服侍的那些弟兄姊妹,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赤手空拳創辦教會,任何教會都要有數個核心家庭單位,可是我們在不抹殺前人的心志及貢獻,認識歷史可以帶給我們的功課之餘,要切記教會是屬於耶穌基督的。

        北美華人教會在過去三至四十年來,一直都有牧師不足的困難。我常常告訴教會要遵照耶穌基督的吩咐,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去收祂的莊稼。可惜人微言輕,效果不佳。這是為甚麼我要用這篇幅去特別懷念曹吳津弟兄,並稱他為教會的創辦人。他及美國教會的那位主任牧師明白祈求天父差派工人的重要,在大環境不利的情況下,絕不氣餒地向天父不斷的祈求,他們不是限定了時間,乃是忠心地年復一年地禱告和祈求。大家可能認為他們的禱告並不是那麼了不起成功,因為被差來的工人,在講道方面乏善可陳,其他方面的缺點也不勝枚舉,可是畢竟是因為回應天父的呼召而來此地。

         當回應上帝呼召,來此與一些弟兄姊妹開始教會的崇拜及其他事工的人,在遭遇極嚴厲的批評,甚至被認為應離職時,曹吳弟兄的評語是:這種攻擊忽視了上帝的安排及呼召。攻擊牧者的人對其他人說,牧師可以隨意更換,會眾才是永久的,也是犯了這個不尊重上帝的弊病。這牧者退休了也不離開這兒是因為上帝未有把他帶去另一個地方服侍,他不敢作逃兵。
                                                                                         2015/5/29

Wednesday, May 20, 2015

人生探索欄 創意與堅持      周達恆       

        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堅持」這個觀念常被視為食古不化,阻礙進步,是「創意」的大敵,是要被盡力剷除的障礙物。本欄長期讀者會猜中我是持異議才會把這兩個被認為不相容的詞並列。引發我用這題目是由於我在思想如何幫助一個年輕的朋友,因為有人對他頻頻換工作大表不滿,認為這是不可靠,不負責任的表現。跟他談及他的工作時,我很詫異他所從事的行業與他的背景可說是風馬牛不相及,問他是否有這行業的專業訓練,答案是沒有,只是近期才學的。他回答時給我的印象是,學這手藝絕不困難,不值得我奇怪。使我想到一個人若對任何工作有天份,會認為是眼見功夫,手到拿來那麼簡單,就如先母常說我外婆縫紉手藝出眾,可是認為這麼簡單易學的粗活不值得她花時間去學,督促她認字讀書,要成為女中豪傑。先母不負母親厚望,從北大前身的燕京大學畢業,退休前約有十年在香港一所官私合辦的機構當總幹事,及她返天家後該機構邀請在嶺南大學任教的我家老二代表出席金禧慶典,親見她備受同僚愛戴。但先母晚年常以沒有學到她母親的手藝為一大憾事。

        這位年輕朋友既然學會這門手藝,頻頻換工作在他那行業中又是常見的事,我在為他思想如何發揮他所長時,使我想到要用文題向讀者拋磚引玉。我想以文題鼓勵他,一方面要在一個工作單位作較長時間的服務,以便認識客戶的喜好和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每次換職時要花的時間和心血,放在本行如何可以創新的思想上。行行出狀元是常見的現象,無論所從事的行業被別人如何評估,只要在自己的行業上有新知卓見,不斷改良產品並創新地推出前人未考慮過的方法或產品,都可說是對社會及本行有特別的貢獻。

        有些人認為要具備某些合適的環境才可以刺激一個人的創意,不少科技公司也在工作環境的設計上花了不少心力和本錢,從園地設計至室內安排及燈光操作,都為了幫助員工發揮創意而極度講究。可是創意在不盡如意的環境中,也可以憑著毅力去超越限制或環境干擾,以不斷精益求精的奮鬥和堅持,從不停改良歷程中謀突破性的創新,而且這種創新絕不是單憑想像,脫離實際經驗可以達到的。

        我認識一位建築業工頭,他對建築師常有的批評是在圖則上看似很有創意,但執行時卻費盡心思也無法按圖興建,究其根源是由於這些設計都是缺乏實地建築經驗而行不通。這情況大概不限於建築業,閉門造車是現代社會分工太細的一個通病,中國向來重書本知識,輕視技術的傳統,雖已減弱,恐怕仍影響不少人對不必有高等教育為基礎的工作的態度,扼殺術科的創意。

                                                                                          2015/5/22

Wednesday, May 13, 2015

人生探索欄                                                                                                                  不屈不撓             周達恆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被視為有高風亮節。寧折不彎的人,也許具傲骨者比只有傲氣者居多,但擁有不屈不撓精神的人,若非只有一股蠻勁,乃是認清楚要達到的目標正確或要完成的任務既重大又是該竭力以赴的,比上述那兩種人,更值得我們敬佩及倣效。

上兩週跟大家探討的課題,層面既多且廣,不避淺陋提出來是本著一向的態度:用本欄文字拋磚引玉。本週要從文題與鬥志的關係去跟大家探討,因為從我的有限觀察得的一個印象是:有很強鬥志的人,雖然也很可能有文題的精神,卻並非必然。故此該問的問題是為甚麼這兩者不可以劃上等號。怎樣才可以使既有正確目標(上週本欄的重點)又有強鬥志者達到這水平,不至虎頭蛇尾呢?

認為上週末段「簡潔中點出題旨」的朋友也許怕本文會成為畫蛇添足,可是我不避此嫌,仍要多加解釋,因為缺乏堅持力的鬥志是很嚴重的事,而且對聖經沒有我那位朋友那麼熟練的讀者,可能會認為「更從祂領受了為主而活的方向及能力」這句話,特別是提及能力這個觀念過份簡單。況且倚靠與生俱來的能力去支持強烈的鬥志是十分有限的,更是經不起真理及現實考驗的,何況沒有人可以靠不屈不撓的鬥志勝過死亡呢!若以所征服的版圖最大為標準,沒有人比成吉思汗更成功,並且可以推論在人類歷史中同樣顯赫的君主中,他擁有的鬥志最強,只是他畢竟鬥不過死亡。揚言與天鬥,與人鬥其樂無窮的中國近代領袖,不也是鬥不過死亡嗎?

信耶穌的人勇於面對死亡,並且在最大的病痛折磨中,甚至經過最嚴重的損失(無論是親人意外離世或非己過而失去工作崗位或經濟大局影響個人財富上的虧蝕),仍然因為有主耶穌在心靈中加恩加力而不會氣餒,更可以享受內心靠主而得的喜樂,以不屈不撓的鬥志勝過外來的打擊。與救主耶穌經常有親密關係的「老」信徒(不是指年齡,而是信主的時日及靈命的豐盛),當自己身、心、靈在承擔重壓下,仍然以別人的需要為重,不斷地為別人的需要向天父上帝獻上禱告及代求,這些人的生命讓我們看見信仰基督者具有的能力,確是超乎一般人可以想像的,連想像力最豐富,就如中國武俠小說中那些近乎現代科幻小說的奇思異想,都難與比擬,因為他們所經歷的,正是保羅所說的:『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請查看新約聖經哥林多後書416節的上下文]

不是每一個基督徒都達到了這個境界,可是這境界也不是只給予有限的一些人,乃是天父樂意賜給凡信靠祂,求告祂,常常願意與祂親近,熟讀祂賜下的聖經,因而明白祂的意旨的每一個基督徒。


                                                                                                                                                                              2015/5/15           

Wednesday, May 6, 2015

人生探索欄 增強鬥志            周達恆 

        鬥志對生長在溫室裡的人可能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觀念,可是大多數人在求活得較舒適的奮鬥中,鬥志乃是必備的條件。矛盾在於第一或第二代為了生活而鍛鍊出來的鬥志,卻在成功地讓後輩具備了無憂無慮無缺的環境後,至第三代漸漸失去,不然便不會有富無三代的說法。這說法幸而不是必然的定律,文題便是要和大家探討如何擺脫這圈套。

        增強鬥志的首要考慮是對人生的目標及意義要有清楚的了解。上文說第三代常會失去鬥志,其中一個最大原因是他們的祖父母及父母的人生目標有嚴重的缺憾。人若只是為了要活得較舒適而奮鬥,第二代在第一代建立的基礎上已達到了這一個目標,怎可能要求第三代照樣奮鬥,保存第一及第二代的鬥志呢?其實第三代沒有意願成為家族或地方或國家或全球首富,不見得是一件絕對的壞事,知足不是比不知足好嗎?拼命成為首富又有甚麼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呢?

        也許有讀者會認為正當的不知足也不是壞事,因為缺乏上進心的知足,對個人及人類都有不良的影響,得過且過的人生既不會帶來進步,也難免被時代淘汰,更在這個地球村的經濟大局中,容易陷國家的經濟於被其他國家取代的險境中,而且套用適者生存的理論在這情況上,最後及最大的關鍵是把國家及民族都置於一落千丈,甚至是一蹶不振的困境之中。但真正以大局為重者,從民主制度的選舉看,恐怕難以找到很多正面的例子,因為絕大多數選民都是只顧眼前及私利,既沒有遠見,也不願太勞心地去考慮大局。

        人類歷史中,只有所羅門王具有真正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條件。這句話的上半也許在不少事上有不少人可以達到,可是要名副其實地有下半句的美譽,簡直是難於登天,何況他是在智慧方面可以擁有這至高的地位呢。對基督徒來說,我們認為他配有這個稱譽是因為創造天地的主賜給他這應許。在傳道書中,他給我們的結論是:『日光之下無新事』。也只有他曾擁有一切:名聲、財富、權勢、后妃、飲食、才智的探究等;才真有資格說:『我的智慧仍然存留。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他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讀者必然要問,既然如此,文題不是大大不對勁嗎?原來在日光之下確無新事,故此一切都成了虛空與捕風,但日光之上是創造及掌管萬有的主宰。對我們因接受了耶穌基督的拯救,脫離了罪的刑罰和轄制的人來說,由於我們的人生有永恆的座標,並因而有超越時空限制的價值,更從祂領受了為主而活的方向及能力,可以具有不會萎靡的鬥志,能克勝一切的艱苦。
                                                                                             20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