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9, 2015

人生探索欄 奮鬥及倚靠                     周達恆

        文題似乎應把「及」改為「或」,因為在一般理念中,這兩個詞是不相容的。可是我要和大家探討的,正是這兩種心態為甚麼可以並存,甚至應該有相輔相成的關係。

        引起我思想這兩個心態是在探望住醫院或復健所或養老院的朋友時得來的。鬥志是我常常鼓勵住在上述那些單位的朋友要具備及堅持的心態,但與此同時,我也會跟他們一起禱告,仰賴天父上帝加給他們信心和力量。也許在那些情況下,大多數人都以感性為重而不會斤斤計較合理與否,可是在其他情況下,我發現這兩種心態常被視為對立及互相排斥的。我也不否認有些人的倚賴性很強,無論是由於先天生性如此,或後天的環境助長養成,隨了以前本欄提過的一種我稱為互倚卻互累的心理病,凡事倚賴別人既非美德,且對養成這種惡習及心態者有極負面的影響。

        鬥志對有疾病的人,特別是需要較長康復期的病者,有很重要的正面影響是醫學界也不能否認的。事實上有一些醫生爭取病人對他們有信心,認定這是治療方案的一個成份,那些獲得病人信心的,與不要求接受治療者有信心相比,其成效是相當顯著的,因為一般常見的小毛病,不用藥物因天父上帝在人體安排了高度有效的免疫能力發揮作用後也會不藥而癒,只要病者肯休息,多喝水,避免吃刺激性重或難消化的食物以減輕身體的負荷,便會好起來的。聖經告訴我們,喜樂的心便是良藥,若視為心理治療法也未嘗不可,鼓勵病人有鬥志,也可算是同樣以心理力量輔助免疫力的治療方法之一。為病人祈禱創造主賜力量,表面看來是鼓勵倚賴性,與要求有鬥志相互抗衡,怎可以說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呢?

        向創造主祈禱不是一種心理作用,乃是明白人的被造除了有血肉之體及心理的功能,更有與天父上帝可以溝通的靈魂,是超越頭腦及理性的功能,且凌駕身體,心理及思維能力的。人被稱為萬物之靈,正是因為我們在思維及感性之上更有靈性。鬥志屬於頭腦及心理的範疇,本應受靈的支配,可惜自始祖背叛創造主之後,人的靈陷於沉睡不醒如同死去的光景,功能近乎全部失效,心理健康也大受影響,常處於不真正平衡的狀態,容易在過份自信及倚賴性強的兩個極端中搖擺不定。鬥志被算為自信心強的表現,故此與倚賴處於兩極,可是人的靈卻十分需要完全的倚靠創造我們的天父上帝,才可以在透過耶穌基督與上帝和好,恢復原有的關係後,漸漸成長,發揮該有的功能。當我們全心全意倚靠天父發揮靈的功能時,我們的心理得醫治而慢慢進入平衡狀況,身體的功能也因有鬥志配合免疫力,可以充份發出自療的能力而恢復健康。
                                                                                             2015/5/1

Wednesday, April 22, 2015

人生探索欄 心靈願意,肉體軟弱      周達恆

        本欄讀者不乏年逾古稀再加一個生肖,及以上的長輩。讀者也很可能認識長者或自己家族中有百歲人瑞的耆英,仍然充滿活力,不符合文題的描述。熟識聖經的讀者知道文題引用耶穌基督對最親近祂的三個門徒說的話,而他們都是青年人,可見肉體軟弱不見得與年齡有直接或必然的關係。話說回來,我也不應以偏概全,青年人一般來說總比年長的人有更充沛的體力,而且即使讀者贊成上週本欄的文字,仍然可能感到體力畢竟也影響心力,除了常常感覺心有餘力不足,更不時感到連心有餘也談不上,能照顧自己,不必太倚賴別人,於願已足。我要引用舊約聖經申命記33:25作鼓勵:『你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必如何』。這是上週提及的摩西在120歲時,遵從天父上帝的話,上山辭世前對以色列的亞設支派的祝福。

        隨遇而安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古訓,可是正如許多充滿哲理的座右銘,道理大家都懂,並且都同意,卻如新約最多產的作者使徒保羅說的:『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7:18)。對上段引用摩西的話,下文可能會被視為另類的領悟或應用,故此聲明要藉這篇幅向大家討教。我不否認在體力還旺盛時,在很多特別忙碌的日子,用正常的解釋去經驗上帝賜加倍的力量是不罕見的,可是古稀的歲月常叫這副老骨頭有疲憊的感覺,用鍛鍊去增加體能雖然功效頗顯著,仍掩不住不再有十八廿二那些日子的反彈力,因此我想把這句話從反方向去理解:天父上帝賜多少力量便作多少的工,也就是要量力而為。這想法也許只適用於退休的牧師,但我很希望讀者提出您的體會去推翻或支持這個想法。在教會當牧師常有變成隨呼機的感覺,連退休後(也許應說退職?)也不例外,因為若醫者該有父母心,何況我們這些作上帝僕人,大牧者的助理呢(耶穌基督才是我們的大牧者)?

        活在中國牧師短缺的地方,被認識的教會要求給予援手是常有的事,若沒有越俎代庖之嫌,更是我認為義不容辭的事。智能電話及網上見面通話系統也擴大了為熟識的教會要求參與一些會議的頻率,快將退休的同工(即其他在教會擔任牧職的人)有知道我的行事曆的朋友,對我說,像我這樣退休引起重新考慮是否有退休的必要。在另一方面,也有朋友認為忙是好事,不會悶得發慌,只要是在幹有意義的事,便可以了。我要加一句:何止可以,其實是非常值得感恩的事。不過個人的時間及能力都是極有限的,何況有些事任何人都幫不上忙,更要慎防別成為了幫倒忙。從這個角度去看,文題引用經文所表達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不失是一件美事,按天父賜的力量作適量的工就可以無愧於心了。

                                                                                           2015/4/24

Wednesday, April 15, 2015

人生探索欄 活得起勁?       周達恆

        有朋友在臉書上引用網上一個算法,宣告自己會活到107歲。我開他玩笑說舊約創世記6章3節按字面理解,人的壽數可達120歲,問他為甚麼要少活13年。其實大多數人可能都認為重要的不是長壽,乃是文題的觀念,不至落在被罵小心最後幾年的光景(年輕時不明白這罵人的話用意何在,只從語調神態知道不懷好意)。

         先母先回天家,先父晚年要倚靠輪椅,舍妹和我都住在美國,他在加拿大獨居不及住養老院有更多的照顧,我們除了聘請可靠的人天天去助他吃晚膳及帶給他愛吃的食物,也每月輪流去探望和陪伴他一些日子,我雖然仍背上了不孝之名,如此安排也可說是先父母讓我回應上帝的呼召,一生服侍祂,也付出一些代價的其中一個方面。養老院員工按他們的觀察及經驗,對我們兄妹的讚譽雖愧不敢當,但我們也可以明白,因為除了另一位長者有家人在附近居住,其他住在那兒的長輩一週有一個人去探一次已算難能可貴,有些一個月也難得有家人或朋友去探望一次的。我服侍的教會讓我試行減薪減工作天的方案下繼續牧職,加拿大當地教會許多主內兄姊,為了表示支持我在教會的服侍,更有不少每週都必定去探望他一次的,他接受的照顧比絕大多數人優勝。在那些日子及後來探望其他本地住養老院的長者所得的經驗,讓我深感文題的重要。

        體力不是決定一個人活得起勁與否的唯一因素。不少長者體弱多病,卻仍然因為凡事仰望和倚靠那位天天加給他們力量的天父上帝而活得充實及有意義,他們的禱告生活是以別人的需要為優先,在無形中幫助了他們的親友及世界各地的宣教事工。我感覺到當有些關心我在教會服侍的長輩被接返天家後,好像少了一些靈裡的力量。多年前一位因為眼疾不能見光,被稱為暗室之后的蔡蘇娟女士便是其中一個最好的例子,因為去探望她的人都異口同聲地說,原意是要向她表示支持,實情是從她得的幫助除了難忘,更難以言喻。

        人的體力不可以都像摩西一樣,在120歲上帝接他回天家時仍然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可以到山上讓上帝把他埋葬。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4:16說:『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固然可以不出家門能知天下事,甚至在病榻上也能知天下事,所以要活得起勁是心態為重,體能的影響或限制,可能連次位也排不上。在和一位美國朋友午膳時,他告訴我最近為繼父一些健康問題花了很多時間,感歎在過去二十多年來,他的生活沒有勁。切盼讀者不步他後塵,因願意更多認識及信靠天父而活得起勁,有美好見證,不忝神恩!

                                                                                           2015/4/17

Thursday, April 9, 2015

人生探索欄 復甦,復活與永活 周達恆

        被醫護人員,甚至醫生斷定為已死者,因環境的改變,例如被送進停屍的冷房或甚至放在包裹屍體的特製袋子中,因溫度或空氣的改變,有時會使一個心跳慢至被誤以為已停止,呼吸也沒有的人,突然復甦,這些事件雖十分罕見,仍不算是鳳毛麟角,甚至會被一些人認為是聖經記載的一些類似情況的應有解釋。可是在耶穌基督叫拉撒路從墳墓中出來的事看,卻肯定不能以復甦去一筆勾消,因為若可以,猶太官長便不會認為要把耶穌基督處死以免祂的影響力擴張(請讀者查看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11章的記載)。復甦也不能解釋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因兵丁用槍扎祂的肋旁驗證祂已身亡(約翰福音19:34)。況且耶穌基督對門徒的影響也足以說明祂的復活是真的,因為在祂遇害時,門徒充分表現他們的害怕及懦弱,但祂復活後,處處顯出他們人人都勇於面對猶太官長的一切恐嚇及拘禁,前後對比之強烈是有力的佐證。

        當時的猶太人及羅馬官長為這事真是傷透腦筋,拼命造謠仍然無法解釋為甚麼已經派兵守墳墓,墓裡的屍首竟然無影無蹤,面對耶穌的門徒聲稱祂已復活,卻拿不出真憑實據反駁,而且基督教除了在猶大地,更極迅速地傳遍羅馬帝國,況且不像數百年後伊斯蘭教是靠武力征服小亞細亞及地中海一帶,乃是在備受多次多方的迫害下仍然像野火燎原地無法被撲滅。這些掩蓋不了的史實,令一些死硬派不信有復活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基督教的擴張跟信徒認定耶穌從死復活有極密切的關係。

        本欄以前已探討過創造主在人心中放下永恆的觀念是不容人昧著良心去否認便可以消除的,更重要的是人人雖然都是從在母腹中成胎便開始存在(我國傳統把剛出生的嬰兒視為一歲大,雖然稍嫌誇大,按這觀念仍可算有理),是有始,卻是無終的,因為人的靈是不滅的,但從聖經的觀點看,死亡最可怕的不是肉身的功能停止運作,也不是靈的消滅,因為人的靈並不毀滅;乃是不願意與創造主重建關係的人,他們那不滅的靈因為與祂永遠隔絕,而進入可以被視為是永死的狀態。由於永死是一個被視為自相矛盾的詞,所以不被採用,但我們若把永死和永活並列來看,便會看見這兩者的分別有多大。其實人死若真如燈滅的話,從理性角度看是不足以令人覺得恐懼的事。正是由於人有不滅的靈,即使按聖經所說,我們未認識天父上帝,未與祂重建關係之前,心裡與祂為敵(不論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如此,在Exploringmattersoffaith.blogspot.com 的部落格上有拙文以此為題),人人都心知肚明自我的有限,及與創造主分離的可怕,而最大的悲劇是大多數人都不認識天父透過耶穌基督已賜下永活的路。

                                                                                         2015/4/10

Wednesday, April 1, 2015

人生探索欄                                                                                                     士可殺,不可辱?        周達恆

今天是受難節。這節日與一般節日最明顯的分別是不會有人祝賀節日快樂。接踵而來的復活節之正確賀語也不是復活節快樂,在基督徒之間是:『主復活了』,回應是:『主真是復活了』。但這並非本文要探討的。

受難節或稱受苦節,是記念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由於十字架被不少人掛在胸前作飾物,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甚至從飾物是否有人像可以判斷配戴者是天主教徒或是基督教徒,可惜十字架的原意常被誤解,甚至有些佩帶者存不純正的心誤用之。本文因篇幅所限把相關文字放在本欄號外那部落格:Searchonlifeissues.blogspot.com,與本欄同時刊登,有勞讀者上網查閱。被美化的十字架會使不少人對文題覺得對不上號。即使較明白的也許仍會認為文題與事實不符,因為十字架既是羞辱的記號,也是致死的刑具。

上帝差祂的獨生愛子到世上來,選擇讓耶穌基督以猶太人的身份出現,因為猶太人雖歷代背叛上帝而遭苦遭受國滅家亡,在天下萬國中拋來拋去的苦難,仍是上帝的選民。由於從猶太教觀點,凡被掛在木頭上的都是上帝所詛咒的,所以當耶穌基督被交在當時統治猶太人的羅馬巡撫彼拉多之手,他們要求以釘十字架(羅馬政府視為絕不可以加在羅馬公民身上的最極端死刑)把耶穌處死,是基於誣告耶穌陰謀推翻羅馬政權,他們認為一旦被稱為基督的耶穌被釘十字架,將名譽掃地不能再迷惑百姓。從此可見把祂釘十字架是極盡羞辱祂的手段。

猶太領袖用這方法對付耶穌基督,說明他們對舊約聖經有正確的了解,因為十字架實在是羞辱的記號,被創造主詛咒的標誌。基督教既然也承認舊約是上帝向人啟示祂自己的經書,怎樣解釋耶穌基督竟然順服天父的旨意,三次懇求上帝可免則免,仍然勇於受這詛咒呢?我們與猶太教的理解似同實異,猶太教的焦點在被釘十字架者,新約聖經及歷代對全本新舊約聖經有深入了解的人,認識耶穌基督是為了我們這些罪人承擔如此淒厲,既辱又殺的酷刑,因此我們的焦點在罪所應該帶來的恥辱及死罪,就是我們這些經常違背祂在聖經及我們良心中所顯示的良善及公義,自招死亡及應受的羞辱。

羅馬書5:7-8說:『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由於耶穌基督是為凡願意向天父上帝認罪悔改,接納祂為信靠祂的人所成就的救贖大恩,所以我們為了要表明罪有多可怕,耶穌基督為我們承擔的羞辱和死刑有多恐怖,用這極殘忍的刑具為標誌,表示對罪的深惡痛絕,並以此對代替我們受這最大恥辱和最不人道死刑的主耶穌,表示最高的敬意。


                                                                                                                                                                                   20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