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9, 2015

人生探索欄                                                                                                                  大器晚成                  周達恆  

上週的文字引起一位長輩給我發一些關於一位年近花甲的學者在網上的資訊,他被中國科學報2013719日發佈的新聞描述為默默無聞的講師,因在該年417日發表了在數學研究上有突破性的論文震動全球數學界。詳細報導不在此浪費篇幅,大家可以用他名字[张益唐]或[中國科學報]上網查資料。

我相信讀者都知道文題既非絕對也不適用於一切領域。例如體能方面,大多數奧運的項目都是年輕人的世界(有些甚至是大孩子的天下),未到壯年已過了全盛時期。從體能轉往動腦筋方面,連邏輯性不下於數學的圍棋,也被認為年輕時若沒有優異表現,成國手的希望近於零。諾貝爾獎科學項目的得主與文學及經濟學比較,從成名作看,後者較接近文題的理念,但科學方面往往是得主在三數十年前的研究成果,經過時間考驗,被視為有重大價值,因此可以說是有補發的意味,讓人覺得似乎失去大器晚成的本意。

一般用文題這句話不是要說偉大的成就必定要年紀有相當才可以達到,既有恭維的用意,也帶鼓勵成份,與「天將降大任於斯人」既有共通點,又不完全一樣。雖然上段引用的文章認為從張先生的經歷可以重新體會這話的意思,可是我覺得文題更合適,因為有一些學問委實要長時間一點一滴地累積資料,並且從不同角度去考慮,願意接受不同領域所採用的方法及視焦所能夠提供的透視力,才會有突破的機會。鍥而不捨固然是必要有的毅力,不讓名利及權力污染,不被這些世俗的追求使自己分心,持守人不知而不慍的心態,把全部精神力量放在所要研究和探討的項目,且有謙虛的心,才會有可能在晚年獲得對社會及人類有重大貢獻的成果,被譽為大器晚成也受之無愧。

本欄上兩週跟讀者探討的,及去年所寫與人口老化有關的文字,都是希望讀者對人生採取積極態度。我一貫認定最大的資源是人,所以反對一胎制,不同意地球的資源有限,乃要鼓勵善用且不浪費資源。年輕的讀者不要認為文題是把你們看低,因為上文已提及不同領域在不同年齡中產生傑出的好手,但也希望你們幫助鼓勵錯認自己黃金時代已一去不返,怨歎時不我予的長輩們繼續尋求對人類,對社會作出貢獻,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家庭的範疇,覺得對兒孫輩仍可以有貢獻便心滿意足。我也不是反對退休者放慢步伐或多些旅遊渡假,只是感覺在這極之動盪不安的社會,年長的不應採取消極和完全放手的態度,有些貢獻不一定有顯著的回報,就如我外公雖然沒有機會完成小學,卻自學英語,晚年用了許多心思去編英文成語字典,雖然沒有出版,卻成為我最佳的榜樣和激勵。


                                                                                                                                                                                2015/1/30       

Thursday, January 22, 2015

人生探索欄                                   細工出精品?              周達恆

在這凡事求速度的時代,為了達到以量算的生產指標,產品的素質往往被降低,甚至由於一些產品隔年或每年都被認為應該有新一代更先進的版本推出市場,很可能有些已能改善的技術或素質上的突破,會被押後一至兩年才拿出來作推銷新產品的後備本錢。從反面看,也有些推銷產品的手段是不惜粗製濫造,以廉價爭取顧客,且往自己臉上貼金,打出價廉物美的口號。在這大氣候下,文題豈能不加上問號呢?

商品對大家的影響一般不及學術上的新發現大,因為人類前途在許多層面上的進退與各門學術研究多成功有密切關係,故此這歪風吹進學術界更值得大家關注。由於在學術界中不發表文章是自掘墳墓,每年各專業所出版的專文數量大得驚人,可幸電腦記憶系統的儲存量年年大幅增加,減低了成本及對紙張的需求。但主要問題不是有多少文章被發表,乃是把一些研究成果割分為多篇文章發表,爭取發表文章的數量優勢,使文題觀念不能不加上問號。另一種情況是多年前在校園附近遇見一位訪問學者,我問他為甚麼這次沒有按常規來作交換訪問,不意惹起他向我訴苦說,政府要求研究單位自給自足,大量削減科研經費,大家被迫成立科技轉移公司去賺錢,他要養手下百多人,不得已只好成立了三間公司去賺錢,沒有時間從事新的研究。來這兒訪問,與其他專家天天切磋肯定會露出馬腳,不像文章可以把數年前一些未發表,可幸尚未過時的拿出來濫竽充數。過了這許多年他大概已退休,且從未來過我們教會,我這樣說也不怕有人追查是誰而對他不利,何況他肯定不是例外的呢。他這苦水不好向同僚申訴,我成為了意外地送上門給他訴苦的理想對象(牧師慣於聽千奇百怪的故事及守秘),可以想像他有多苦。

可惜他不是基督徒,我不能用聖經的話提醒他萬事有天父上帝的安排,逆境常是祂用來鍛鍊信祂的人之途徑,況且這種事情旁人難以為他抱打不平,我也不想用塞翁失馬那一套自我安慰的話勸他凡事從積極(也許該說是僥倖)的觀點去看,只能安靜地聽他訴苦。他的文章若不是趕限期,多看幾遍,多修飾表達方式原是一件美事,好比在過去三十多年來(從加拿大寫的開始算),我每週的文字(不敢說是文章)大多數是在時間壓力下完成的,既非細工更絕對談不上是精品,可是我保存一個求進步的心態,在最近提早一至兩週寫本欄的文字,雖然不能對本週的新聞作回應,卻希望假以時日漸漸往精品的方向走。質與量也許難以兼顧,在魚與熊掌之選擇中,我相信質比量更重要,因為人生值得被記念的事,一定是那些在素質上突出的事件。


                                                                                                                                                                                    2015/1/23          

Thursday, January 15, 2015

人生探索欄                深思熟慮        周達恆

在這步伐超快時代,文題觀念往往成了竭力求速度的犧牲品。年輕的一代更倚賴科技找資訊的方便,認為只要在有需要時知道如何找合用的資料便可以,以至腦袋沒有儲存足夠的基本觀念,難以實踐文題的要求。後現代主義的憑感性決事更令他們覺得如釋重負,把創造主賜予的記憶力用在各類球賽的統計數字上,真是極大的浪費。想不到中國傳統思想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在今天的社會中成為可笑,且該被摒棄的觀念。不過我要在此先聲明這樣說並不代表我絕對同意這個傳統觀念,因為其中隱含的階級意識及無視行行出狀元的事實是錯的,可是思想的鍛鍊對不少人來說是比勞力的鍛鍊困難得多,因此以前很多人都怕動腦筋,寧願幹活來養家活口,也不願和書本打交道。其實每一個行業的佼佼者都是會思想的人,而讀書靠填鴨式的死記資料並不是訓練大家深思熟慮的最佳辦法,思想的訓練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創造主是最有,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有真正創新能力的那一位,所以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有依循不同軌道及速度的差異。這些差異除了因人而異也因課題而異,而且對一些學科覺得沒有學習困難的人,往往比不上經過艱辛過程才掌握該學科的人那麼有耐心和明白初學者的困難,及不上學得慢的人容易成為更好的老師。在另一方面,學習某一門課時需要用更大努力及時間的人,因為經過深思熟慮,有可能在一旦把事情想明白了,會發現一些前人忽略的考慮層面或細節。這個情形在研讀基督教的聖經時出現的可能性很高,因為聖經的篇幅其實不算多,不少信徒天天讀聖經,在數十寒暑後可能把聖經讀過數十遍甚至過百遍,若不是採取例行公事的心態去讀,乃是用心思想及盡量背誦,常會收到因為對經文多年深思熟慮地積少成多,帶來突然有新領悟的果實。

有些同胞認為我國基督徒對二十四史不甚了了,把舊約聖經猶太人的歷史讀得爛熟是本末倒置,不知道舊約的歷史記述和一般歷史有很重大的分別。現代人大多數不願用時間讀歷史是由於不少歷史記述都相當枯燥無味,而且很可能缺乏真正的客觀成份,失去了使人可以從歷史學功課的作用。可是聖經的歷史是從創造主的角度記錄重大的史實,目的是要讀者從中學習與上帝交往應有的態度及要避免的行為及心態,故此有反覆細讀的必要,及要讀的人有深思熟慮的意願和耐心。如此讀聖經的人,在上帝的靈引導下,除了把聖經讀明白,更在其他事上收到一隅三反之利,並因與創造主有建立在正確基礎上的密關係而擁有從祂而來的創意及有創新的能力。


                                                                                        2015/1/16

Thursday, January 8, 2015

人生探索欄                 心安不保證理得?         周達恆

在大部份讀者思想中,「心安理得」若非被視為連體嬰,很可能也是雙胞胎。最可惜的是有不少人連對與信仰有關的事上只求心安,不問是否合理,甚至是否有理。在另一方面,歷史上不乏這種例子:由於不願大義滅親,姑息了大奸大惡之徒,養虎為患,小則變成貽羞家門,大則為害社會以至國家及全人類。文題的反面是:有理是否必然心安呢?

對崇尚後現代主義的人,說理是秀才遇著兵的一回事,對許多事情大家既然不可能都完全明白及理解,何苦凡事都認真地尋根究底,再者即使絕非強詞奪理,乃是義正詞嚴,認定是大公無私地執法如山,仍難免有理也不一定心安,憑第六感覺處理豈非更直截了當嗎?抱這種哲學的第一代基於不少事情都是公說公理,婆說婆理,剪不斷,理還亂,認為只要凡事對得起自己良心便可以了,不必自尋煩惱,可是這心態到第二及第三代會變成根本不問是否對得起良心,一切全憑直覺或感性作決定,以是否心安作判事的準則。當大多數人持守這看法,整個社會陷在這心態中,便會不期然地走向人治取代法治的運作模式,更不用說是尋求達到真正神治的境界了[這境界當然與現今一些恐怖份子假借他們所尊崇的信仰對象濫殺無辜不該相提並論]。

本欄多年前曾探討過人的成長過程始於感性,在學習以理性管理感性後,才可以被視為一個成熟的人,而最高的境界是讓靈性引導理性去控制感性。從國家的層面看,君主政制倚靠協助治國的大臣對皇室的效忠治國,打起人君便是天之子的旗幟,實際是在利用人的奴性及感性去管轄人民,改朝換代的勢力亦以替天行道為號召,岳飛的精忠報國及其他民族英雄如史可法及文天祥,都是因為打動了大家的感性而被推崇。民主政制本是以理性取代這種過份倚賴感性的政治模式,可是政客在競選時仍不惜大量利用負面的心理戰術拉票,不少選民的投票標準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上而忽略理性的抉擇,利用所謂政治正確去控制別人的言論,也是建立在這種運作模式上。我在文題加問號正是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最崇尚理性主義的人也不能否認人有感性,而且既不可能,也不該排除感性去待人和處事,可是只憑感性去行事及處人也是缺點大於優點。其實除了感性和理性,我們擁有的一個更重要成份是靈性。可惜連一些基督徒也把靈性與感性混為一談,甚至因自以為有很高的靈命而摒棄理性,以主觀取代了客觀,而不是讓從認真研讀聖經的真理去培育靈命,使建立在真理上的靈命可以淨化理性,支配並配合上帝賦予人的感性,去活出一個不單合情,又合理,更滿有活潑靈命的人生。


                                                                                          2015/1/9 

Thursday, January 1, 2015

人生探索欄                     新年新挑戰?                   周達恆

昨天已是新一年之始,報章上的讀者請恕我未能及時向大家賀年,但網上的讀者若昨天早上查閱博客,我的賀年是合時的,因為本欄文字通常在週三晚或週四晨載上博客。無論是合時或稍晚,請讓我敬祝大家在面對新一年所帶來的新挑戰時,因為與創造主有天天更新的關係,而有加倍的勇氣與力量。

活在這個多變而且連變速也不斷被擦新的時代,讀者也許會認為文題沒有加問號的必要,因為天天被商家推上市場的產品沒有一萬也有數千,令人眼花撩亂,電腦的軟件硬件也日新月異,使大家覺得窮於應付,更何況有些軟件不相容,下載新軟件後有些舊的檔案或網上的資料突然失蹤呢?文題加上問號是根據舊約聖經傳道書所羅門王說:『日光之下無新事』。所羅門王是唯一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智者,因為創造主欣賞他以國事為念,認定身為一國之君,要背負秉公行事的重任,向上主祈求斷事的智慧,故此獲得上帝的稱讚,並蒙宇宙的主宰告訴他:『我就應允你所求的,賜你聰明智慧,甚至在你以前沒有像你的,在你以後也沒有像你的』。

所羅門所指的新事不一定是指上段提及的新產品,雖然絕大部份的新產品及新事物既談不上有劃時代的貢獻,也不能脫離創造主所設定的框框。連一些被視為百年罕見,甚至千載難逢的事或物,細究之下仍沒有超越前人曾涉獵的領域,而且正如一位諾貝爾獎的得主說的,新發現都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上。當大家明白許多被認為是發明的事只是發現,便可以說是對所羅門王的話有較接近的了解。但我不是要否認對身受者而言,我們不會遇到自己以前沒有面對過的經驗和考驗,在新的一年中凡事都如常地刻板式出現,缺乏任何可算是有挑選性的抉擇要考慮。

每當我們碰上自己未有經驗去作抉擇的事,最常有的反應是尋覓有雷同經驗的人,問他們在面對這挑戰時是如何去應付的。可是我們也難免會發現,許多表面一樣的事仍有不少大不一樣的細節。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可是由於沒有可靠的編輯為我們把關,資料的來源及可靠性良莠不齊,也構成了另一類型的挑戰。在這些困難的時刻,若能體會聖經說:『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明白知識不見得必然會為我們帶來智慧,願意向唯一可以賜人智慧的天父上帝,就是那位獨一無二的創造主,祈求祂的指引和啟示,引導我們作正確的抉擇,我們才會在面對任何新挑戰時,存一個坦然無懼的心,並且在經歷過常常因為如此倚靠祂而獲得內心的平安與喜樂,學會了如何與祂建立親密的關係,對新一年必然會帶來的各種新挑戰,都可以有大無畏的心力。


                                                                                         2015/1/2

歡迎讀者去另一博客閱讀有關基督教信仰的文字:

Exploringmattersoffaith.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