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6, 2015

為難自己?

人生探索欄 為難自己? 周達恆

        人生不免碰到一些左右做人難的處境,俗語說「順得哥情失嫂意」絕非罕見。讀者也許會問,既然沒有人喜歡這種情況,怎可能有文題的現象呢?別人加在我們身上的已經夠多及夠煩,怎會自己為自己找煩惱呢?不過我相信不少讀者對文題會發出會心微笑,因為這畢竟也不是難得一見的事。讀者是否有人明知故犯,只有他(包括她,下同)自己才知道,人真是既奇怪又複雜的!

        先用上文俗語為例,最恩愛的夫妻也不可能凡事意見完全一致,因為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是天父上帝賜人人都有自由意志[在www.Exploringmattersoffaith.blogspot.com信仰淺釋那部落格另有文字討論自由意志的課題],每對夫妻都自己有一套方法處理這些分歧,外人處在其中,若要討好雙方而介入的話,只會達到相反效果。既是如此,一般人都學會不參與朋友夫妻間的爭論,這不必被認為是明哲保身,也許只該說是出於無可奈何。可是有些人,無論是個性或其他原因讓他們認為可以扮演和事老的角色,或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理由,硬要置身其中,把自己放在一個英語稱為雙贏之相反狀態中,鬧不好是自己獨輸,更糟糕的是三方都受傷害。讀者也許有人認為牧師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似乎有失職守,但我並沒有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必定裝聾作啞,因為除了心中為他們祈禱,也會按事態的嚴重性個案處理,請他們先安靜下來,若他們願意,我會再分別與他們詳談。

        任何一種不尋常且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都有隱藏的因素[讀者中心理學造詣高的大不乏人,我不是要在此班門弄斧,只是希望幫助一般人在遇到這些情況時知道基本的處理態度及方法,請專家們在本欄的部落格上以評語幫助讀者],較常見的原因是自我價值觀出了問題,引致這種人要用異常方法謀求補償,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兩難,或更正確地說是三難的地位上,可算是逆反心理的一種表現。當讀者遇到這情況時,朋友若有真正願意明白如何處理自己產生出來的困境,我會從幫助他明白自己及建立一個健康的價值觀著手,因為只有一個自己的心理已經回到相當健康狀態的人,才能有效地幫助別人。在過去數十年中,有數位資深的心理輔導員曾相當認真地告訴我,唸這科本來就是為了自己的需要,可見不必要求一個已經解決自己全部心理問題者才可以成為別人的幫助,但本身若對自我狀況沒有,或不願有清楚的了解,沒有一個願意正面處理的態度,其說服力,更不要說是感召力,必然很低。其實一個最有效的輔導員是可以讓接受輔導者覺得聆聽他申訴的人感同身受。這個混亂的社會需要更多因為經常親近天父上帝,能用愛心說實話的人成為別人的幫助。

                                                                                          2015/8/28  

Wednesday, August 19, 2015

知、信、行

人生探索欄 知、信、行            周達恆

        上週說要繼續探討未盡的課題,其實這不是三數千字可以充份探討的,不過本欄主要目的是引起大家對一些課題更多及重新思考,為一些讀者提供他們不常用的角度去看一些尋常的課題,也希望收拋磚引玉之效。

        知易行難或行易知難雖是老話題,但要正確區分那些屬於知易,那些知難,而且不躲在「難」字的背後推搪塞責或自我解嘲,卻是一輩子要不斷學習的功課,而信與實行之間的差距往往比知行不合一的誤差更大。新約聖經的雅各書針對這困難所說的,除了自認是基督徒的讀者應細讀及熟讀,也是有心尋索真理的讀者值得考究的一本書。

        上週提及向耶穌基督問難的律法師為了顯得自己有理,追問耶穌誰是他的鄰舍。其實這樣問已經不自覺地暴露了自己的「死穴」,因為他若是真有一顆愛鄰舍的心,自然沒有發問的必要,在耶穌說完好撒瑪利亞人的事件後反問他認為誰是受害人的鄰舍時,他的困難比未問前豈非更大嗎?不過在我們拍手稱讚耶穌反駁得好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承認律法師的死穴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死穴呢?這故事教訓我們鄰舍的定義比住在我們旁邊的人大多了。沒有人能夠推翻律法師的答案,而且當耶穌肯定他的回答是對的那一刻,一切當時旁觀者及日後一切聽到這事的人(當然也包括讀者及筆者),我們的死穴已被點中,因為我們除了知行不合一,更是信與行為也沒法合一。
不少人喜歡把自己達不到的標準用「唱高調」去把它批判作廢,可是這個對鄰舍的定義和哥林多前書13章對愛描述的極高標準,卻沒有聽到人用唱高調去把它貶低或視為廢話,我認為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我們的內心知道甚麼是真理,其次是自己雖然知道沒有能力去達到,卻不想把這個真理推翻,因為我們希望別人可以達到,或最低限度願意用這標準作為他們對待自己的標準。當我們願意誠實地面對這一個既不可以被推翻,又沒有人願意去推翻的真理時,我們怎可能認為耶穌基督是在鼓吹人可以靠行善得救呢?

        一個人要真正愛創造我們的主宰及祂所創造的其他人(我們的鄰舍),先決條件是認識自己因為遠離祂而失去了明白這個愛是怎樣的一回事,更因而缺乏如此去愛的能力。從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我們對這個莫大的損失開始有一點點的醒悟。要重新擁有這種從天而來的愛心,自然要靠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功勞,讓我們願意認罪悔改歸回天父懷抱的人,可以重新認識這個愛,再次得回這份跨越人間一切界線的愛,因為這些界線都是建立在私利上的,不能與撒瑪利亞人犧牲的愛比較,更不能與天父及主耶穌的愛及更偉大的犧牲比較。

                                                                                          2015/8/21

Wednesday, August 12, 2015

誰算是鄰舍?

人生探索欄 誰算是鄰舍? 周達恆

        讀者對好撒瑪利亞人、浪子回頭及耶穌叫拉撒路復活的事可能同樣熟悉。與基督教關係疏的,也許認為第一個最容易接受,因為末後使死人復活的宗教氣味過重,所以這事對基督徒的意義雖然最大,在教會圈子外卻最不被重視。浪子是我們這些身在異鄉為異客的人心底裡常有的感受,而且在人生中也常會遇上一些真浪子。家族大的讀者可能在親人中便有近似浪子的具體例子,只是大家對浪子比喻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可能會有既矛盾又複雜的心理,不像第一個故事那麼清晰地讓任何人都有高度的認同感。

        人生在世鮮有未遇到受欺凌或被傷害的經驗,因此我們對在身處困境中獲得援手會有很深的感受和感恩。好撒瑪利亞人對異族人無私及全心全意的幫助,使外表最冰冷無情的人也會對他敬佩,可是一般人只記得這個動人的故事,卻忘記是在甚麼環境下引起誰說這個故事。路加福音10章25 - 37節的記載: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甚麼纔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為了節省篇幅略過大家都熟識的經文至下文耶穌問律法師的結語]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罷。

        從七月份開始,本欄每週的文字都可說有些相關,這個故事對當時的聽眾而言,隱含的意義比我們從表面看起來大得多,因為我們缺乏猶太人對撒瑪利亞人的歧視,甚至可說是敵視的情緒,正如黑人在美國南部一些地方,我外祖父那一代以廣東人在上海生活,或現今有些粵語教會對國語事工的乏勁,都不是外人能明白的。這位猶太律法師卻十分明白自己人對撒瑪利亞人的心態,故此當他被實況迫得不能否認誰是鄰舍時,除了對他有極大的震撼力,對旁聽的人也有同樣強大的震撼力,就是對我們,在認識並設身處地去細細思考後,也應該有很大的震撼力。

        認識基督教信仰不是要求人靠積德行善去賺取宇宙主宰喜悅的讀者,可能要問為甚麼在這對話中,耶穌基督似乎在說我們可以靠行為自救,而不是靠向天父上帝認罪悔改,接受基督在十字架之為罪人捨身贖罪的大恩才可以承受永生。下週我會再從知行合一及信與行要一致的角度探討。在此我只要向讀者提這個問題:請問大家認為律法師(及我們)有可能達到這標準嗎?在 www.Exploringmatteroffaith.blogspot.com 信仰淺釋部落格刊登之罪大惡極?一文也有相關的討論。

                                                                                          2015/8/14

Wednesday, August 5, 2015

最大誡命與金律

人生探索欄 最大誡命與金律                    周達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君子的守則。從積極角度看,難免令人有稍覺不足之感,可是若能貫徹執行也不失為上佳的待人態度,甚至被認為這銀律比被稱為金律的要求實際一點,既沒有金律要求那麼高不可攀,可行性比金律較高。

        讀者也許知道金律是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7章12節的教訓:『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沒有人可以否認這待人心態比銀律積極,可是當我們願意去實行時,卻不會每次都獲得他人對等的回應,甚至可能會被人視為大傻瓜,並因而常被人討便宜。可幸遵守上帝旨意的主要目的既是討天父的喜悅,信靠祂的人在遵行時並不求別人有良好回應。信耶穌的人因為主耶穌說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明白實踐最大的誡命:『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之最佳方法是以金律愛人如己,便不必理會別人回應是否有存心不良的問題,仍願意要倚靠天父所賜的恩典,遵從主耶穌的吩咐去如此待人,更體會要經常持守這心態的先決條件是:摒棄因罪性引致的錯誤心態及思維方法。

        攔阻大多數真誠信耶穌的人經常實行金律,恐怕是由於沒有人喜歡被看為笨蛋,因為金律要我們以恩情待人,也就是要求我們不怕吃虧,不怕被視為傻瓜。這要求與我們一向所受的思想訓練背道而馳,故此常被我們未經思考過程便自動丟至腦後,直到碰上一些特殊環境,在聖靈指引下讓我們想起這個教訓才偶爾實踐。我們甚至會自辯,認為凡定律都有例外,不可以默守成規。忘記了金律的基礎是愛天父上帝。

        我們理應愛創造你和我及全人類的主宰,除了因為祂是創造主,更因為祂是基於對我們的愛而創造我們,不像一般人的出生是出於父母的血氣、情慾或意思,乃是為了要與人類分享祂無邊的大愛。從另一角度看,小說喜歡把知心人高抬與自己的生身父母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從聖經中我們看見天父上帝對每一個人的認識遠超過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再者,聖經進一步地讓我們知道,不是我們先愛上帝,乃是祂先愛我們,並且是在我們心裡與祂為敵時已經愛我們,也清楚教導我們:『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基於這些有關天父上帝與人本該有的關係,我們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地去愛祂原是自然而然的回應,可是人與創造主的長期隔閡,使我們對最大的誡命既不樂於遵守,對實行金律更是裹足不前。在此容我向基督徒讀者提議一個自我檢討的測驗:我真明白如何用金律去待人嗎?我實行金律的頻率有多高呢?我也要向非基督徒讀者提問:你了解金律嗎?

                                                                                             20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