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30, 2016

辨別是非卻不歧視?

人生探索欄               辨別是非卻不歧視?                          周達恆  

               今天是愚人節,  但文題非為應節而寫.  作此聲明以免在現今美國大選前兩黨之初選在各展手段打出歧視皇牌時,  讀者會認為我要評論政壇上的鬧局.

               最近在臉書上有人用孩子常用的彩色筆盒作比喻,  感慨這些筆的大小,  長短,  及可繪出的色彩不同,  卻可以在同一個盒子中和平共處,  人類卻喜愛四分五裂,  互相排擠.  我故意擡槓地說,  可惜這些筆並沒有生命.  另有人錯用一個拼音近似卻意義大不一樣的字,  說人類委實是太discriminating,  也就是文題的第一個詞.  這個字其中一個較特殊用法是描述有些人品嚐食物之優劣有過人的辨別能力.  甚至極細微差異也能詳細指出.  我不客氣地指出這字和歧視那字有異,  該用的字是discriminatory,  那人很大方地承認是用錯了,  卻引起我想到要用這兩個詞作文題跟大家稍作探討.

               上週一則新聞可被用來作文題例子,  美國不少政見左傾人士,  常以政治正確為推動他們敵對傳統價值觀的武器.  例如一些公用洗手間要不分性別,  並且要視從男變為女或從女變為男是常態,  不應被歧視.  可是兒科醫師公會卻一反常態地提出警告,  認為過早讓一些對自己性別未有主見的孩子,  接受藥物或手術去改變他們的性別是害處遠遠比好處多,  故此不應操之過急,  因為孩子在長大過程中,  不明白自己是男是女並不罕見,  但絕大多數孩子會隨年齡增長而惑除,  不必過份緊張.  其實躲在這自視為保護少數人免受歧視的背後去推翻傳統價值觀的手法,  在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時已採用過,  推動者認為人口中有十分一曾有同性戀行為,  這算法是把孩子們出於好奇而只有過數次或一次的“試驗”誇大地說成是他們所謂的性取向.  不承認如此不辨是非,  可說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歧視.

               西方社會以前傳統價值觀大多數源於基督教是事實,  可是如何把聖經教訓具體地在社會中實施,  卻容易陷在上述那些左傾份子的同一圈套 : 以偏蓋全.  這種容易習而不察的思想慣性可溯源於人的罪性.  我們離開了唯一可被信賴,  也是唯一應該成為自己心思意念中心的創造主,  加上曾因幼稚地盲從他人,  曾備受傷害,  便極自然地把自己擡上這個屬於天父上帝的位置.  當我們成為了自我的中心,  而無論是誰,  我們的經驗及學識都那麼有限,  不以偏蓋全才是怪事呢!  歧視來自對別人或事情缺乏真正認識,  因此失去按事情真相辨別是非的能力,  怎可能不躲在各式各樣的變相歧視背後,  以簡化事情的方法去為自己不明白的事亂扣帽子呢?  從反方向思考,  為滿足自己狂妄自大的心理病態,  不分青紅皂白地把與己見不一致者及他們持有的意見定為歧視,  漠視如此先為他人扣帽子,  也是落在同一圈套之中!

                                                                                             2016/4/1 

Wednesday, March 23, 2016

復活節談復活的生命

人生探索欄                       復活節談復活的生命                 周達恆

                    再過兩天便是復活節,   是基督徒慶祝耶穌基督因代替罪人承受應得的死罪,    甘願接受極羞辱及殘酷的死刑,    卻在死後三天從死裡復活,    證明祂已滿足了上帝公義的要求 (請參看本欄上週的文字) , 凡相信祂,    肯向天父上帝認罪悔改者,   他們的罪必蒙赦免,   可以重回天父懷抱,    得享永生﹗
     
                    中國民間認為人生不限於今世是十分明顯的,    連非靠怪異吸引讀者的各類小說,    即使並非刻意強調,    也不期然地利用這普遍觀念協助故事峰迴路轉,    或主角在面臨絕境時藉以扭轉乾坤.    小說家採取這手法是基於大多數人不會批評這觀念為荒誕,   反會認為是想當然.    不過這種思想與復活節帶給我們的復活觀截然不同,    簡直是天淵之別﹗.

                    基督教的復活觀絕不是要大家相信人有多至不可勝數的輪迴或再生的機會.    更不認為今生榮辱得失與前生有因果報應關係,   也不用來世可得善報去勉人今生行善,    或以“永不超生”去嚇阻人不要行惡.    因為基督教聖經讓我們認識天父上帝創人,  更賜我們可以與祂溝通而且是不滅的靈魂.    這個屬於靈的生命以肉身的形態存活只有一次,    在肉身歸回塵土之後,    人的靈等待耶穌基督再臨世間時賜予不能朽壞,    新的身體,  按各人是否曾接受救主赦罪的大恩來決定可以返天家與祂永遠同在, 或下地獄與祂永遠分離.    至於被視為已死者還魂的事,    卻是靈界中跟從魔鬼撒旦的那些或大或小的邪靈欺騙死者親友的假象,    並非這些人的靈回到世間,    因為聖經清楚地讓我們知道 :   人死後的靈魂不能回到世上.

                    真正信靠耶穌基督的人是否死後立即回天家,    聖經給我們的觀念並非絕對明確.    在一方面,    信主耶穌的人之死被形容為睡了,    當耶穌基督第二次降臨時,    地上的信徒不用經歷肉身的死亡,    而被提到天上與主耶穌相會,    可是在這事發生之前,     被稱為已經睡了的人要比當時還活着的信徒先被提去.   另一方面,    當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    有一個與祂同時被釘的犯人求主耶穌得國降臨時記念他,    得到耶穌的回答是 : “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可惜聖經沒有告訴我們樂園和天堂的差別,    基督教不接受天主教有關煉獄的說法,     所以我們不宜妄下結語.    但我們從聖經一些清楚的教導,    卻可以認定信徒復活的生命與現今的生命有些大不一樣的特徵,    包括好像復活的耶穌不受空間限制,    可以吃食物卻不是靠食物去維持生命,    復活的身體不會生病,    也不會老化,    卻仍然可以被認出來,    但在世上的人際關係(如父母與子女、夫妻),  不再需要維持,    我們都是天父上帝的兒女因為在天上沒有嫁娶,    沒有生育去傳宗接代的必要.    人間所寶貴的天倫之樂,  將被天上一個永不分離, 更寶貴的大家庭代替!

                                                                                         2016/3/25

Thursday, March 17, 2016

苦與難

人生探索欄                                                                                      苦與難
           
            下週五是受難節,  也稱受苦節.  將要探討與復活節有關課題,  遂提前在本週探索苦與難的關係.

            中國文化受佛教影響不下於基督教對西方文化,  “生老病死皆苦”這句話便是個好例子.  這苦當然不是指味覺嚐到有些食物的苦味所表達的那種苦,  乃是指內心或更深一層,  在心靈感到痛苦的那種苦.  及常被形容為苦不堪言的苦.  文題的難也絕不是指艱難或困難,  是指災難或人在心靈中所承受的煎熬.  故此苦難若合併為一個詞,  可說是再傳神不過的.  可惜在基督教年曆中這個比聖誕節更重要的日子,  卻把這兩個字分拆,  不稱為苦難節.  大概是由於要把重點放在為了贖我們的罪而忍受如此巨大苦難的主角身上,  也就是為罪人死的救主耶穌基督身上!

            我國文化認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為我們捨命的救主甘願自我犧牲,  卻不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人上人,  因為祂是創造全人類的主宰,  比任何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  其超越度遠勝任何天才跟白痴的對比,  或在任何領域上曾作出劃時代貢獻者與凡夫俗子的差距,  絕不是任何我們可以想像的比較可望其項背的.  祂沒有用自己受苦或憑藉這苦難去證明祂身份的需要,  祂順服天父上帝的旨意去忍受我們無法想像的苦難,  完全是為了要贖我們的罪.  用這方式表明並幫助我們明白罪有多可怕,  及體會罪極奇嚴重的後果.

            許多人,  包括不少基督徒對贖罪觀覺得難以明白,  因為從常人觀念看,  既然創造主是至高無上的,  而贖罪應該是向更高一級的人或單位要作交代才需要的事.  若說耶穌基督為我們罪人死是為了要贖罪,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是相信聖父,  聖子,  聖靈是三位合一的神,  為甚麼有用這方式去贖罪的必要呢?  難道聖子比聖父低一級嗎?  即使有人採取這錯誤的理解,  仍未能解釋為甚麼要由聖子耶穌為我們付出這極大苦難的代價.  我認為合理的解釋是贖罪的需要基於創造主設立了處事的定律.

            從宇宙的運作以至人際關係,  我們可以看到萬事萬物都有定律.  若沒有文法定律,  大家不能溝通,  沒有交通規則,  失事率會使我們不敢外出,  沒有法律,  社會必然混亂不堪.  人治總不如法治.  聖經告訴我們 : 罪的工價乃是死.  這是沒有可能更改的定律.  聖經進一步告訴我們,  為義人死是少有的,  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這說明了罪與死之間有不變的關係,  要徹底解決罪帶來的刑罰,  只有無罪的主耶穌基督代替我們這些有罪的人承擔其工價 : 死,  才可以滿足上帝公義的要求.  其實耶穌基督釘十字架的苦,  天父上帝也同當,  因為祂也忍受與愛子分離之苦.

2016/3/18         周達恆   www.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Wednesday, March 9, 2016

不恥下問



人生探索欄                                                                                                                            不恥下問                                                                   周達恆

                                          上週稍探討為何一般人對集思廣益有抗拒心態,  本文再從另一角度看這課題,  因為集思廣益雖然包括向地位不如自己者問意見,  卻較常被用來描述向平輩徵詢意見,  而文題卻明顯指出問者與被問者身份有高下之分.  從成語典故看更清楚.  為省篇幅,  請忘記這典故的讀者上網重溫.

                       在民主社會推行人人平等的觀念下,  把人分為等級既被視為食古不化,  卻也許會影響我們對這成語的態度,  攔阻我們學習這重要觀念.  其實人人在創造主眼中都是祂的兒女,  因此從這角度看是平等的,  可是天父上帝賜予各人有不同的才能(基督教稱被淨化獻回給祂的才幹為恩賜),  用意是讓我們明白自己的有限,  因而學習互助互愛,  故此從這角度看可說有高下之分.  用於文題更顯出謙虛的重要.  比方有些人很有治事或理財本領,  若因此認為不必徵詢在這方面比自己不如者,  便是忽略了這成語要表達的觀念.  這心態的受害者除了是自己,  也是他人,  因為即使別人的意見不一定可行或比較好,  仍會有參考價值.  更重要的是這些意見很可能反映普羅大眾的想法,  而一個好領袖在聆聽他人意見後,  可以更明白大眾的想法,  若他有寬廣的胸襟,  願意盡解釋決策之原因,  不但會讓受影響者容易接受,  並可收上行下效的果實,  幫助整個群體的素質因而提高,  良好的副作用是減輕領導者需小事的負擔,  可以有更多精神力量處理大事及作長線計劃.

                       從另一角,  急功近利即使未必是這世代獨有的特,  是這時代的通病,  因為科技使新陳代謝率不斷提升,  誰耐煩放長線釣大魚呢?  若去不恥下問,  從即時功效看是既費時又失事!  認識這是正確方針,  值得推行這種措的領袖,  恐怕未見成效前便被急功近利者取代,  讓人慨嘆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難怪愈來愈少人願意考慮實踐文題的理念.
 
                        攔阻有辦事能力者成為不恥下問的好領袖,  恐怕仍要歸咎於人的罪性.  在人反叛天父上帝之後,  我們失去了真正的安全感.  為了讓自己心理獲得較平衡的假象,  我們要向別人炫耀自己比別人強,  更重要的是讓自己覺得安全,  拼命要排除別人具備跟自己競爭的條件.  試問有這心態,  怎可能真正願意不恥下問呢?  即使為了收買人心,  不遺餘力地作表面功夫,  讓人認為自己真是禮賢下士,  恐怕也只能自欺,  達不到欺人的目的,  因為人民的眼睛畢竟是雪亮的.  正如美國林肯總統所說 : “You can fool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and all of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你可以經常蒙騙有些人,  也可以在短暫時騙所有的人,  卻不能長久騙一切的人.  故此願否真正不恥下問可算是一個很好的試金石.

                                                                                                                                                                                                                                2016/3/11         

Wednesday, March 2, 2016

臭皮匠與諸葛亮



人生探索欄           臭皮匠與諸葛亮             周達恆

               約在三十年前我曾採集思廣益的意義把一個專欄以集思為名.  文題借用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  由於不想題目太長,  遂省去六個字卻加上正中那個字,  反正大家都知道那些字是三個勝過一個”.  本文要跟大家思想為甚麼一般強勢領袖,  甚至是一般人,  對尋覓別人的意見十分抗拒.

               且不討論諸葛亮是否中國歷史中最博學及最有智慧的人,  這句話意指出一人計短,  二人計長.  一個人無論知識多廣,  洞察力多深邃,  總不能凡事都算無遺策.  若說我們這這些凡夫俗子因自卑而產生的自大,  使我們不願低聲下氣地向別人,  那些大智大仁者,  難道也不明白這顯淺的道理嗎?  我們很難推翻在不少事上,  知易行難是普遍現象,  可是承認這一點,  未能充份解釋為甚麼絕大多數人在許多事上都犯這毛病,  而且沒有任何人可誇口自已從沒有犯這通病.  犯這病的頻率少,  帶來的後果不算嚴重,  便值得大家效法了

               我不避自我中心之嫌,  也希望因此收拋磚引玉之效,  並產生啟願作同樣自省的讀者之思,  先從自己的失誤去省察,  我覺得最容易掉進這個陷阱中的其中一些因素,  是認為對某些事已有足夠認識,  或覺得事情十分簡單,  又或是理所當然,  便機械性地作決定及立刻處理,  懶得動腦筋去考慮,  更不會想到要請教他人.  另一些情況是對有些事認為是在自己職權之內的決定,  並且在各種處理方案中沒有公意,  也不涉及對錯,  請教別人的意見減低工作效率,  並且鮮會有人對這些決定提出挑戰,  若有也不會獲太多人認同,  何必沒事找事呢?  反過來說,  在一些自知不足的事上,  不會採取這態度,  一方面多搜集資料,  另一方面會請教在這方面比自己強的朋友.  可是也會由於他人面子,  不敢在同一事上向多人請教,  免得被視為對他不信任,  故此仍很難收集思廣益之效.

               讀者也許會猜到我會說這些流弊都是由於人的罪性.  因為罪性使我們變成十分自我中心,  加上因為遠離創主而失去了真正的安全感,  使我們掉進心胸狹隘之境.  雖然明白君子本應坦蕩蕩,  卻不時陷在小人長戚戚之困境中而不能自拔.  更糟糕的情況是,  設若稍有一些小聰明,  比周邊的親友較為優勝,  未認識寰宇中比自己優勝很多的大不乏人,  掉進夜郎自大的心態中,  會加深自封為諸葛亮的幻覺,  瞧不起在自己身旁,  被自己看為連臭皮匠也不如的人.  其實我們若認識行行出狀元是千真萬確的,  又明白從被視為未開化民族領出來的孩子,  也可以在受教育後,  成為專業人士,  無論自以為天份有多高,  機遇有多好,  也應該不恥下問,  常存謙虛的心,  請教他人,  體會何謂民間智慧.

                                                                                  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