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2, 2019

紏正及防止溺爱(上) // 紏正及防止溺愛(上)

本文繁體字版在簡體字下方刊出

人生探索栏                     紏正及防止溺爱(上)                  周达恒

        探讨文题的第一步应该是要为溺爱下定义, 或最低限度列出一些范畴, 因为犯这毛病的人, 无论是父亲或母亲, 由于当局者迷, 常会拒绝承认自己对孩子溺爱. 其中一个理由是鲜有父亲或母亲会凡事任凭孩子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 很可能是父亲对孩子, 并且往往是女儿, 比较宠爱, 而母亲却多倾向偏袒儿子. 当然也有相反的, 或是父母都对儿子及女儿一视同仁地溺爱. 人自始祖犯罪, 盲点数之不尽, 在家庭中更容易变本加厉. 对圣经缺乏认识及真正了解的读者, 恐怕更容易犯上溺爱孩子的陋习而不自知. 一个运作上轨道的教会, 因为信徒在不断学习互助互爱, 彼此劝勉及提醒, 这方面的盲点可能会较少.

        真心信靠耶稣基督的人, 因认识自己是个罪人, 一般对被指出自己盲点的抗拒力较低, 不致成为拦阻虚心听从主内兄姊劝告的困难. 上段提及的方案, 比所谓古人易子而教的理念更有普及实施的可行性. 若本文能收到一些提醒身为父母或祖父母读者的功效, 便可说没有浪费大家阅读本文的时间或报章与网上的篇幅. 大家都明白在难度上, 紏正比提防不只是数倍, 故此我希望读者若有得益, 是因为被提醒而未雨绸缪, 但也希望若已经发现泥足近乎深陷的读者, 不要放弃, 学习信靠那位能改变人心的创造主.

        在单一文化环境下, 家庭生活已充满代沟的挑战, 在跨文化地方生活更不容易. 语言和文化有不能分离的关系, 本栏读者不乏外语及母语都胜过我的长辈或同辈与后辈,我不避班门弄斧之讥, 在此苦口婆心地呼吁大家注意这课题, 并非由于想像力丰富, 也不是因为碰上有限的案例而犯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的心态, 只是从中学迄今已达一个甲子的观察, 无论是在太平洋彼岸或在美国及加拿大合共四十五载的生活, 看到的例子委实不少, 加上需要辅导的例子, 虽然不及专业辅导员多, 但常有需要作较深入的了解, 故此不避苦口婆心之嫌, 多作噜叨!

        避免犯上溺爱儿女通病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物以罕为贵, 也适用于子女数目上. 独子或独女被溺爱的机率比两个及以上儿女的家庭高是常见的. 为了避免步日本后尘, 中国也在朝取消一胎制的路上走. 本栏长期读者也知道我不接受地球资源有限要限制人口增加的理论, 其实维持人口不减, 每对夫妻要有稍为多于两个孩子才不会犯日本的毛病. 最近听到朋友的媳妇把工作辞去, 要在孩子一岁半前亲自抚养, 委实可喜可贺, 更应该被别人效法. 我也听说有一位女仕被认为是某专业的后起之秀, 为了孩子的缘故毅然辞职, 放下高薪厚职及辉煌的前程, 我认为值得鼓励赞扬. 下周继续探讨其他层面.

                                                                        见报日期: 2019/5/24    
人生探索欄 紏正及防止溺愛(上) 周達恆

探討文題的第一步應該是要為溺愛下定義,  或最低限度列出一些範疇,  因為犯這毛病的人,  無論是父親或母親,  由於當局者迷,  常會拒絕承認自己對孩子溺愛.   其中一個理由是鮮有父親或母親會凡事任憑孩子隨心所欲地胡作非為.   很可能是父親對孩子,  並且往往是女兒,  比較寵愛,  而母親卻多傾向偏袒兒子.   當然也有相反的,  或是父母都對兒子及女兒一視同仁地溺愛.   人自始祖犯罪,  盲點數之不盡,  在家庭中更容易變本加厲.   對聖經缺乏認識及真正了解的讀者,  恐怕更容易犯上溺愛孩子的陋習而不自知.   一個運作上軌道的教會,  因為信徒在不斷學習互助互愛,  彼此勸勉及提醒,  這方面的盲點可能會較少.

真心信靠耶穌基督的人,  因認識自己是個罪人,  一般對被指出自己盲點的抗拒力較低,  不致成為攔阻虛心聽從主內兄姊勸告的困難.   上段提及的方案,  比所謂古人易子而教的理念更有普及實施的可行性.   若本文能收到一些提醒身為父母或祖父母讀者的功效,  便可說沒有浪費大家閱讀本文的時間或報章與網上的篇幅.   大家都明白在難度上,  紏正比提防不只是數倍,  故此我希望讀者若有得益,  是因為被提醒而未雨綢繆,  但也希望若已經發現泥足近乎深陷的讀者,  不要放棄,  學習信靠那位能改變人心的創造主.

在單一文化環境下,  家庭生活已充滿代溝的挑戰,  在跨文化地方生活更不容易.   語言和文化有不能分離的關係,  本欄讀者不乏外語及母語都勝過我的長輩或同輩與後輩,  我不避班門弄斧之譏,  在此苦口婆心地呼籲大家注意這課題,  並非由於想像力豐富,  也不是因為碰上有限的案例而犯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繩的心態,  只是從中學迄今已達一個甲子的觀察,  無論是在太平洋彼岸或在美國及加拿大合共四十五載的生活,  看到的例子委實不少,  加上需要輔導的例子,  雖然不及專業輔導員多,  但常有需要作較深入的了解,  故此不避苦口婆心之嫌,  多作嚕叨!

避免犯上溺愛兒女通病的一些基本原則,  如物以罕為貴,  也適用於子女數目上.   獨子或獨女被溺愛的機率比兩個及以上兒女的家庭高是常見的.   為了避免步日本後塵,  中國也在朝取消一胎制的路上走.   本欄長期讀者也知道我不接受地球資源有限要限制人口增加的理論,  其實維持人口不減,  每對夫妻要有稍為多於兩個孩子才不會犯日本的毛病.   最近聽到朋友的媳婦把工作辭去,  要在孩子一歲半前親自撫養,  委實可喜可賀,  更應該被別人效法.   我也聽說有一位女仕被認為是某專業的後起之秀,  為了孩子的緣故毅然辭職,  放下高薪厚職及輝煌的前程,  我認為值得鼓勵讚揚.   下週繼續探討其他層面.

                                                              見報日期:  2019/5/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