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1, 2020

知足与竞争 //. 知足與競爭

本文繁體字版在簡體字版下方刊出 人生探索栏 知足与竞争 周达恒 也许在大多数人观念中,文题两个观念是不相容的。但使命感与竞争真是绝不相容吗?也许这样说会让读者困惑更大,因为把知足与使命感划上等号岂非更奇怪吗?但我并非说使命感必然会带来知足,而知足却要有相当确定的目标才可以判断是否已经达到,因此一个合理的使命应该有可以界定是否已达到目标的尺度或方法。否则过犹不及的说法怎能成立呢?可见帮助我们能达到知足的其中一个方法是俱有明确的使命,并且因为承认庄子说:「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观察,拒绝订立或接受无涯的目标。 从另一角度看,竞争有良性与恶性之分。为防止自己躲在「知足」的挡箭牌后成为懒散或不努力精益求精,竞争是一个可以被接纳的自我驱策方法,并且竞争对象不必是与天斗或与人斗,乃是自励。其实我们与别人竞争是没有很大意义的,因为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在某些方面,我们若拥有与生俱来的能力甚至所谓本能,例如有些人有学语言的「恩赐」,像我认识的一位加拿大同僚,不单是同一大类的语言可以流利地说七、八种,包括普通话及英语以外另一种我忘记是属于那一个语言主要家族的语系之方言,真是有学习语言的「天份」。因为在同一语言家族精通数个方言并不太困难,甚至常见,就如读者中精通中国主要方言如:普通话,上海话,潮州话,台山话、粤语、客家话等方言中不下三至四种的人大概不少,可是能用三个或以上的语言家族其中的方言与当地人沟通,却绝不容小觑,是真正拥有语言恩赐。可是并非拥有这恩赐者都可以流利地用那些经常接触的语言,能听不能说是不罕见的现象,因为有些人虽然有语言恩赐却没有自发的动力,或躲在知足的借口背后,以听得懂为满足,白白浪费自己这个天赋的恩赐。 使命感虽然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恶性竞争,但也要有定期的检讨及愿意听善意提供客观意见者的态度及风度。虽然在这范畴里,有些情况是很难有客观标准,例如量与质应该是同样重要或是当有怎样的比例呢?当我们愿意积极去搜集客观,甚至包括一些主观意见时,是否会犯在问问题时,很有技巧地在引导别人只说恭维的话呢?若是先设定一些收集资料的先决条件,是否容易只得到正面回应呢?反之,若是在找理由放弃某个目标时,如何防止在问题的设计及搜集资料方面,不采取引导回答者提供自己所盼望得到的答案呢?这些考虑也许是受到我在大学念的本科是社会学的影响,被视为过份理性主义,忘记知足的主观成分很大,但本栏长期读者也许会有人为我辩护,我这样说也只是盼望引起大家对与文题有关的层面,多作考量。 见报日期:2020/10/23 人生探索欄 知足與競爭 周達恆 也許在大多數人觀念中,文題兩個觀念是不相容的。但使命感與競爭真是絕不相容嗎?也許這樣說會讓讀者困惑更大,因為把知足與使命感劃上等號豈非更奇怪嗎?但我並非說使命感必然會帶來知足,而知足卻要有相當確定的目標才可以判斷是否已經達到,因此一個合理的使命應該有可以界定是否已達到目標的尺度或方法。否則過猶不及的說法怎能成立呢?可見幫助我們能達到知足的其中一個方法是俱有明確的使命,並且因爲承認莊子說:「人生有涯而知無涯」的觀察,拒絕訂立或接受無涯的目標。 從另一角度看,競爭有良性與惡性之分。為防止自己躲在「知足」的擋箭牌後成為懶散或不努力精益求精,競爭是一個可以被接納的自我驅策方法,並且競爭對象不必是與天鬥或與人鬥,乃是自勵。其實我們與別人競爭是沒有很大意義的,因為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在某些方面,我們若擁有與生俱來的能力甚至所謂本能,例如有些人有學語言的「恩賜」,像我認識的一位加拿大同僚,不單是同一大類的語言可以流利地說七、八種,包括普通話及英語以外另一種我忘記是屬於那一個語言主要家族的語系之方言,真是有學習語言的「天份」。因為在同一語言家族精通數個方言並不太困難,甚至常見,就如讀者中精通中國主要方言如:普通話,上海話,潮州話,台山話、粵語、客家話等方言中不下三至四種的人大概不少,可是能用三個或以上的語言家族其中的方言與當地人溝通,卻絕不容小覷,是真正擁有語言恩賜。可是並非擁有這恩賜者都可以流利地用那些經常接觸的語言,能聽不能說是不罕見的現象,因為有些人雖然有語言恩賜卻沒有自發的動力,或躲在知足的藉口背後,以聽得懂為滿足,白白浪費自己這個天賦的恩賜。 使命感雖然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惡性競爭,但也要有定期的檢討及願意聽善意提供客觀意見者的態度及風度。雖然在這範疇裏,有些情況是很難有客觀標準,例如量與質應該是同樣重要或是當有怎樣的比例呢?當我們願意積極去搜集客觀,甚至包括一些主觀意見時,是否會犯在問問題時,很有技巧地在引導別人只說恭維的話呢?若是先設定一些收集資料的先決條件,是否容易只得到正面回應呢?反之,若是在找理由放棄某個目標時,如何防止在問題的設計及搜集資料方面,不採取引導回答者提供自己所盼望得到的答案呢?這些考慮也許是受到我在大學念的本科是社會學的影響,被視為過份理性主義,忘記知足的主觀成分很大,但本欄長期讀者也許會有人為我辯護,我這樣說也只是盼望引起大家對與文題有關的層面,多作考量。 見報日期:2020/10/2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