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9, 2017

把习俗圣化? / 把習俗聖化?

本文繁體版在簡體版下方刊出

人生探索栏                        把习俗圣化?                            周达恒

        按历史顺序先从文题角度探讨, 下周则自反方向跟读者思想这两个相关观念. 远在基督教领袖决定用十二月廿五日记念耶稣基督降生前, 欧洲已认识到每年这一天是白昼与黑夜平均的日子, 即从这日起, 太阳普照大地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 因此不必理会寒冬仍方兴未艾, 仍举行庆祝. 这是由来已久的习俗. 反过来看, 主历首数百年的基督教教父(有名望的学者及教会领袖), 对要定一个日子庆祝基督降生的事, 采取嘲讽态度, 因他们按当时思想, 认为记念任何伟人, 都应该用他们舍生取义的日子,不必太重视他们生于那天. 其实对迷信生辰八字的中国人, 也是近大半世纪才接受庆祝生日这回事. 这心态从先丈母娘对这日子提出既幽默却有深意的问题可见: “为什么生日不记念母亲生产之苦, 却去庆祝被生出来的儿女的诞生呢?” 中国婴孩夭折率直至第二次世界战结束不久仍高, 孩子弥月才视为渡过危险期, 遂摆设弥月宴, 邀请亲朋来庆祝, 生日蛋糕及年年祝贺生日是西方的玩意, 俟上世纪中叶后才被慢慢接受. 回到庆祝圣诞节的层面, 君士坦丁于主历381年把基督教立为国教之前, 基督徒经历了无数次大小迫害, 怎谈得上要把一个世俗的节日改变性质呢? 因此定十二月廿五日为圣诞节不是早期开始的.

        把基督教立为国教是利弊难分的事. 表面上, 教会不再受迫害是好事, 但世俗观念入侵, 及许多人只知去守一些宗教礼仪, 而且由于当时文盲占人口绝大多数,即使背诵了一些信条也难保不是连一知半解也不如, 宗教月历的订立, 也容易使人民中教育水平低的大多数人陷于形式主义, 原有的教育意义没有发挥原先设计的作用, 再加上把一些历史悠久的习俗强加宗教色彩, 认为可以借此淡化这些风俗的迷信成份, 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理想, 甚至可以说是幻想, 被冲淡的是圣诞节的庆祝希望被普及化的真正宗教意义, 不是原本风俗的迷信思想. 我认为上段提及早期教父对庆祝耶稣基督降生的日子含敌意可能是具有先见之明. 维护把原本是世俗的节期冠以基督教意义者, 可能会认为即使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也许仍有一点点收效, 最少可以把欧洲那些迎合当时世俗观念的一些风俗, 慢慢地改弦易辙, 使大多数人忘记那些不良习俗的本意, 故此不必全盘否定. 我没有证据可以否认经过数代之后, 旧俗被淡忘的可能性, 而我用数代是基于直到近百多年, 全球大多数地方在急速改变之前(以十九世纪中叶为分水线), 社会变速极缓慢, 故此我很难接受不惜牺牲许多代去达成这种改变. 何况如此妥协是要付出其他的代价呢? 下周再跟读者作进一步的探讨.
                                                                         见报日期: 2017/12/1

人生探索欄                          把習俗聖化?                           周達恆

        按歷史順序先從文題角度探討, 下週則自反方向跟讀者思想這兩個相關觀念.  遠在基督教領袖決定用十二月廿五日記念耶穌基督降生前, 歐洲已認識到每年這一天是白晝與黑夜平均的日子, 即從這日起, 太陽普照大地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  因此不必理會寒冬仍方興未艾, 仍舉行慶祝.  這是由來已久的習俗.  反過來看, 主曆首數百年的基督教教父 (有名望的學者及教會領袖), 對要定一個日子慶祝基督降生的事, 採取嘲諷態度, 因他們按當時思想, 認為記念任何偉人, 都應該用他們捨生取義的日子, 不必太重視他們生於那天.  其實對迷信生辰八字的中國人, 也是近大半世紀才接受慶祝生日這回事.  這心態從先丈母娘對這日子提出既幽默卻有深意的問題可見: “為甚麼生日不記念母親生產之苦, 卻去慶祝被生出來的兒女的誕生呢?” 中國嬰孩夭折率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仍高, 孩子彌月才視為渡過危險期, 遂擺設彌月宴, 邀請親朋來慶祝, 生日蛋糕及年年祝賀生日是西方的玩意, 俟 上世紀中葉後才被慢慢接受.  回到慶祝聖誕節的層面, 君士坦丁於主曆381年把基督教立為國教之前, 基督徒經歷了無數次大小迫害, 怎談得上要把一個世俗的節日改變性質呢? 因此定十二月廿五日為聖誕節不是早期開始的.

        把基督教立為國教是利弊難分的事.  表面上, 教會不再受迫害是好事, 但世俗觀念入侵, 及許多人只知去守一些宗教禮儀, 而且由於當時文盲佔人口絕大多數, 即使背誦了一些信條也難保不是連一知半解也不如, 宗教月曆的訂立, 也容易使人民中教育水平低的大多數人陷於形式主義, 原有的教育意義沒有發揮原先設計的作用, 再加上把一些歷史悠久的習俗強加宗教色彩, 認為可以藉此淡化這些風俗的迷信成份, 恐怕只是一廂情願的理想, 甚至可以說是幻想, 被沖淡的是聖誕節的慶祝希望被普及化的真正宗教意義, 不是原本風俗的迷信思想.  我認為上段提及早期教父對慶祝耶穌基督降生的日子含敵意可能是具有先見之明.  維護把原本是世俗的節期冠以基督教意義者, 可能會認為即使沒有達到最佳效果, 也許仍有一點點收效, 最少可以把歐洲那些迎合當時世俗觀念的一些風俗, 慢慢地改弦易轍, 使大多數人忘記那些不良習俗的本意, 故此不必全盤否定.  我沒有證據可以否認經過數代之後, 舊俗被淡忘的可能性, 而我用數代是基於直到近百多年, 全球大多數地方在急速改變之前 (以十九世紀中葉為分水線), 社會變速極緩慢, 故此我很難接受不惜犧牲許多代去達成這種改變.  何況如此妥協是要付出其他的代價呢? 下週再跟讀者作進一步的探討.

                                                                         見報日期: 2017/12/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