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8, 2020

现代父亲的巨大挑战 // 現代父親的巨大挑戰

本文繁體字版在簡題字版下方刊出

人生探索栏                  现代父亲的巨大挑战                     周达恒

             因环境不断改变,从十九世纪接近末叶开始,特别是不再以耕种为生的父亲,已开始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传统价值观及其倚靠的基础,已在不断加速瓦解,甚至是急步走向全盘崩溃的境况中,而现代父亲可能认为自己是拥抱西方,或被视为新时代的价值观,却不真正明白被视为全球性的新价值观是既未成形,更未知道该扎根在那里,既难以捉摸,更没有标准定义可言,再加上没有任何政治领袖或哲学家有未卜先知之能,更不必说影响思想潮流的本领,大家都陷在盲人摸象的光景中。父职在男女平等及女强人主义不住膨胀的气候下,失去了公认的定位,被视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之篇幅,从数页剧增至数十页或过百页;类似挑战数之不尽,而且在不住增加。若读者用孟子见梁惠王被问他的到临是否对他的国家有利的心态,质问我为什么浪费篇幅及读者的宝贵光阴,我的自辩是:若能引起读者多动脑筋,尽量客观去检讨自身处境,已经比盲目地随波逐流优胜,若愿意客观考虑下文所提出的问题,应该不会浪费读者的时间。

        中国侨胞在这数月面对疫症冲击的经济能力,比我认识的一些本土朋友强得多是不在话下的,但大家在应变的能力上,在比不少本地人多有积蓄显得优胜时,却是否会在心情焦虑及感受压力方面,反而比他们大呢?若是如此,为什么?在读者家中,是作父亲的比作母亲的感到更大压力吗?在现今环境,每个家庭的价值观正在面对考验,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呢?为什么重要呢?父亲在影响一切取舍的抉择上,应该有怎样的权与责呢?家庭开支是否应该定时重估及以什么基础为标准呢?家中各成员的意见要如何表达及用什么方式表达呢?在一些超越既定原则或计画的实际问题出现时,应如何处理呢?             
         上段的问题大多数都很难会获得被认为有标准答案,连在基督教圈子中,也可以有相当不同的看法,可是,最基础的问题是:物质与精神那一个较重要呢?如何界定眼前及长远并永恒价值的分水线呢?在考虑家庭以致家族整体需要时,如何去画界线呢?再返回现代被视为的核心家庭,父亲及母亲若有差异相当大的看法时,要怎样达到结论,及谁负责向家庭中其他成员传递这些决定呢?若采取所谓自由政策,家中接近成年或中学程度及以上的,可以各自负责,是否合宜呢?更严肃的问题是:如此处理是否有诿过之嫌呢?中国传统的描述:「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也许要加上一些现代版本的情况:「不闻不问,各自为政」。父亲若认为这是避免与妻儿冲突的办法,是采取鸵鸟政策吗?下周跟大家探讨向天父学习为父之道。 
                                                                        见报日期:2020/6/19

人生探索欄                現代父親的巨大挑戰                    周達恆

            因環境不斷改變,從十九世紀接近末葉開始,特別是不再以耕種為生的父親,已開始要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傳統價值觀及其倚靠的基礎,已在不斷加速瓦解,甚至是急步走向全盤崩潰的境況中,而現代父親可能認為自己是擁抱西方,或被視為新時代的價值觀,卻不真正明白被視為全球性的新價值觀是既未成形,更未知道該扎根在那裏,既難以捉摸,更沒有標準定義可言,再加上沒有任何政治領袖或哲學家有未卜先知之能,更不必說影響思想潮流的本領,大家都陷在盲人摸象的光景中。父職在男女平等及女強人主義不住膨脹的氣候下,失去了公認的定位,被視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之篇幅,從數頁劇增至數十頁或過百頁;類似挑戰數之不盡,而且在不住增加。若讀者用孟子見梁惠王被問他的到臨是否對他的國家有利的心態,質問我為什麼浪費篇幅及讀者的寶貴光陰,我的自辯是:若能引起讀者多動腦筋,盡量客觀去檢討自身處境,已經比盲目地隨波逐流優勝,若願意客觀考慮下文所提出的問題,應該不會浪費讀者的時間。

            中國僑胞在這數月面對疫症沖擊的經濟能力,比我認識的一些本土朋友強得多是不在話下的,但大家在應變的能力上,在比不少本地人多有積蓄顯得優勝時,卻是否會在心情焦慮及感受壓力方面,反而比他們大呢?若是如此,為甚麼?在讀者家中,是作父親的比作母親的感到更大壓力嗎?在現今環境,每個家庭的價值觀正在面對考驗,究竟甚麼是最重要的呢?為甚麼重要呢?父親在影響一切取捨的抉擇上,應該有怎樣的權與責呢?家庭開支是否應該定時重估及以甚麼基礎為標準呢?家中各成員的意見要如何表達及用甚麼方式表達呢?在一些超越既定原則或計畫的實際問題出現時,應如何處理呢?

            上段的問題大多數都很難會獲得被認為有標準答案,連在基督教圈子中,也可以有相當不同的看法,可是,最基礎的問題是:物質與精神那一個較重要呢?如何界定眼前及長遠並永恆價值的分水線呢?在考慮家庭以致家族整體需要時,如何去畫界線呢?再返回現代被視為的核心家庭,父親及母親若有差異相當大的看法時,要怎樣達到結論,及誰負責向家庭中其他成員傳遞這些決定呢?若採取所謂自由政策,家中接近成年或中學程度及以上的,可以各自負責,是否合宜呢?更嚴肅的問題是:如此處理是否有諉過之嫌呢?中國傳統的描述:「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也許要加上一些現代版本的情況:「不聞不問,各自為政」。父親若認為這是避免與妻兒衝突的辦法,是採取鴕鳥政策嗎?下週跟大家探討向天父學習為父之道。 
                                                                    見報日期:2020/6/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