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7, 2014

人生探索欄                        最佳指引                         周達恆

過去兩週都提到聖經對個人和家庭並其他更大群體的生活都是最佳指引,本週要多作解釋(讀者未讀過或已忘記4/255/2那兩期的,可用文末網誌在網上查閱)。「最佳」的定義因各人看重不同的效果而往往有很大的分歧,讀者不難猜到我對最佳的定義是從創造主的立場看,但在下文我要從不同角度和大家思想被人視為好的定義究竟是否成立。

先從長遠或短期利益看。急功近利是現代人的通病,不少國家元首及絕大多數政客,許多大公司首腦,教育界負責人,科研單位領導,甚至是宗教領袖,都落在這圈套之中。讀者也許有人要用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來提醒我,利字當頭並非現代的專利。我不否認兩千多年前,甚至更早,最佳的標準很可能已經被一個利字概括,可是從時間看,以前要在短期或即時見效的條件遠不如現代。資訊傳遞的近乎即時可達全球,使數小時前發生的事從新聞變成舊聞,因而加倍誘發大家急不及待的心態是史無前例的。這被壓縮的時間觀使人對長線利益的耐心大大減低,因此犧牲將來利益去謀求即時回報,竟從次佳或欠佳,搖身一變成為最佳,難道這便可以瞞天過海嗎?

現實主義者認為識時務者為俊傑,把這心態視為最佳定義並沒有問題,正如國債靠通貨膨脹去變相賴債被一些經濟學者認為沒有甚麼大不了,把債務往兒孫輩推不應與飲鴆止渴相提並論。問題是狡辯並不能改變事實,以前阿根廷及現今希臘所遭遇的,難道可以說是好事嗎?換一個事例看,家庭制度被拆毀,生兒育女被視為太大的犧牲,各國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問題逐年加劇,以前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不少老人只知為自己打算,又因與時代脫節而難以把從經驗苦練出來的智慧傳給後輩,整個社會因此面對的問題與日俱增,在社會制度暫未全盤崩潰前,也許可以騙騙人,甚至自我陶醉,咬定自己是活在最佳狀態中,但事實勝於雄辯,只知今天有酒今天醉,與掩耳盜鈴或打腫臉龐充胖子有何分別呢?

大多數美國人承認國家成了一個喜歡訴訟的社會,但美國的立法、執法和司法是否因此成為全球最佳的體制呢?不少美國學校為了要符合政治正確的理念,任何信仰的經典都可以帶回學校,聖經卻例外被禁。加拿大的教育制度注重平等,為有天賦的孩子預備適合他們進度的課程被斥為製造特權階級。北美這兩個先進的大國在全球學生測試成績的排名上委實是乏善可陳,但不少教育界人士仍認為自己的制度最佳,而如何評估這些測試的準確性也是充滿爭議性的事,只是美國政府在研究如何改變移民法去多吸引別國的優秀份子來定居,是否也說明了一些狀態呢?


                                                                                   2014/5/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