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0, 2014

人生探索欄            貧富懸殊         周達恆

最近讀一篇與文題有關的文章,六月底華人首富在汕頭大學向畢業生致詞時又以文題為他失眠的三大原因之一,因而寫本文,但上週五適逢美國國慶,故本文今天才發表。

熟悉聖經的讀者知道耶穌基督在施洗約翰差門徒來問祂是否他們所等待的救世主時,回答中包括要他們告訴約翰:『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使徒保羅回應耶路撒冷使徒們的囑咐時,申述顧念窮人是他向來注重的。歷代以來,基督教在各地都有很多濟貧工作,而且在這方面常常走在時代的前頭並在最前線工作,且最持久。讀者知道我不會推翻聖經及歷史的記載,而下文提出的觀念,也不是否認我們有關心貧困者需要的責任,只是要從兩個角度和大家探討文題涉及的現象可能不是困難的焦點。

這兩個角度是分別從貧與富去看。關於富的一面,下週會更多申述,本週先探討如何幫助落在貧困中的人脫離苦境,但不是像美國一些政客為了建立擁護他們,投他們所謂神聖一票的一批人,以社會福利方式養活這些人,卻因此剝奪了他們作為人的尊嚴,失去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人生,甚或把子孫陷於倚賴政府的景況中。

自幼從庭訓獲得的理財觀念是開源與節流並重。自有零用錢以來,我常學長輩對生活困苦的人表關懷及給予援手,雖然個人能力有限,但並非紙上談兵。有旁觀者曾因我幫助穿得比我講究,開的車比我高檔的人,認為我審辨力不足,我也不敢說每個決定都正確無誤,可是我的原則是各人都有選擇如何運用資源的自由,不能因向人伸出援手便剝奪他的自由,只能為他禱告並勸導他學習開源節流,讓他從我的榜樣學功課,給他時間去改變陋習,因為只有心服才會有真正的改變。提這些事是因為我認為大多數人的困難是在節流上失控。其實這也是文題中的另一種人引起嫉妒的關鍵,下週再談。

教會有位長輩聽完我一次與錢財有關的講道後對我說,貧窮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猜他這樣說是代表親身經驗及觀察。兒女多常使人入不敷出而變為窮困,但人卻可以成為家庭及社會最大的資源,因為人會長大,有學習能力,更在不滿十歲便開始有局部的工作能力。請不要誤會我是鼓勵使用童工,我是指在不少家庭,大孩子照顧弟弟妹妹,讓成人可以多些時間工作,雖然被批評是剝奪了他們的童年,卻可能比在富有家庭長大的孩子整天玩電腦遊戲更為成熟,也更有成就感。

改革開放後首數批來北美作訪問學者的朋友,不少對我強調國內物質生活不及北美,但精神生活比北美豐富。我不是認為貧富懸殊是正常,更不認為是好的,可是以正確態度面對比用政治手段求變可能更快更有效!

                                                                                       2014/7/1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