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1, 2014

人生探索欄          量出為入?       周達恆

我要承認上週提到想用這文題後也恐怕有點怪異,可是愈想愈覺得這正是一般人的理財態度,故此不更改。我認識生活繁忙的人兼職兩份的不少,三份的也不是一兩位,最極端的例子是有一人和室友在唸醫學院時,竟然各兼三份工作,每週(不是每天)只睡數小時,平均每日不足一小時。問他們怎會不覺疲倦,他們說是靠彼此為對方針灸,因為其中一位是著名中醫之子,對針灸有家傳絕學。他們認為一個人該有一百二十歲,但半世紀前八十是極罕見的高壽,他們認為用這方法只是借用年老時反正活不到的歲月,沒有甚麼大不了。

大家都知道醫學院收費不菲,他們也不是全不講究要活得精彩,在百忙中開車去佛羅里達州玩,順道來探望我,由此可見他們對生活有一定的要求。既有所求,便有開支,不願節流只好開源,這豈非十分符合文題嗎?反觀有些人好享受,懶幹活,不願勞心費力去憑才幹多賺一些,多儲蓄一點以備不時之需,寧願看電視電影球賽或其他耗時費財的消遣,把多賺錢的機會白白放過。從為創造主作忠心管家的角度看,這心態也非常有問題,因為他們大多數忽略回饋社會,更忘記了創造主賜予才幹及能力的用意。

上週文末說:若國家政策不是基於政治因素而急功近利,民間因節慾而不浪費資源,老百姓及政府都節流而積下的資金用作正當投資,會符合本週文題。讀者若有人認為別人的需要與自己無關,甚至不是政府的責任,只有真正遭不幸的人才值得同情及伸出援手,恐怕是忘記了我們活在一個極不完美,極動盪的世界,或是全盤否認人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有守望相助的責任。長期讀者知道我一向不認為政府是幫助有需要者的最佳渠道,特別在美國喜愛訴訟的氣候下,許多在政府中任職的基督徒都礙於官僚制度所催生的自保政策所限,常感有心無力。其實這些需要幫助者最大的需要不是金錢能提供的,可是在敵基督教的氣候下,從事社工的基督徒卻被禁止與接受幫助者談信仰,使這些最需要幫助的人失去了認識真能幫助他們的途徑。

無論是社會或教會,在認清楚甚麼是真正的需要,有多少人落在需要幫助之境,如何提供怎樣的幫助才澈底,用這些方法要動用多大的資源,是文題所指的「出」。以這個該有的開支為應有收入的依據,而不是以目下的收入為起點是文題的本意。若認為如此設定開支是容易失控的,我的回答是雖然有可能,卻並非必然。也許要從個人層面先開始去學習,而且關鍵是在對有需要的人提供的是過渡期,可以使他們站起來從受惠者變成對社會有貢獻的一份子,與多數社會福利主義有基本差異。                                                                                 2014/8/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